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植入式树葬”“生命晶石”……这些创新生态葬形式,你怎么看

来源: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2021-12-16 06:41:51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近日,郑州一墓园开启树葬实验引发热议,在直径超30厘米的杨树中钻一个洞,放入生态骨灰盒,与树共生。据悉其实古代已有树葬风俗,中国东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颇为常见,植入式树葬是现代树葬的再创新。12月15日,就流程、费用等疑问,园方一一做出了解答。□大象新闻记者 王文斌 卢怀涛

    1.“树葬”究竟是如何做的呢?

    “树葬”是新时代、新发展、新思路格局下的一种生态葬形式,是国家倡导的文明安葬新形式,“树葬”主要是依托某种树木,在树木周边的土地进行骨灰安放(原则上不保留骨灰盒)的葬式,树木周边的土地上,可以放置穴盖、铜牌、提示牌等用于显示逝者信息的载体物品。

    此次“植入式树葬”,是采取的保留逝者部分骨灰,用特制容器进行存放,将此容器存于树木里,通过后期的营养物质补充,在保护树木的前提下,达到长久存放逝者骨灰的目的,树木周围不再适用传统的形式进行提示,真正实现生态安葬的目标。

    2.植入后会采取什么保护性措施?如何确保不影响树木的成长?

    首先,树木的成活主要是靠树皮的营养传输,在小范围开启树洞后,立刻盖上原有树皮,使用营养物质进行涂刷处理,树干外表用塑料薄膜进行包裹,加速树皮愈合,至于树木里面的物质是否会影响树木成长,可以参考有些树木里面有鸟洞,但树木依然存活的现状,基本不会影响树木的成长。

    此外,此次实验,也是为了验证这个安葬形式,长期来看是否会对树木产生不良影响,进而进行下一步工作。

    3.与传统的殡葬方式相比,“植入式树葬”有什么好处?

    据了解,郑州这家墓园自2009年开始树葬安葬形式,历经第一代、第二代树葬形式的演变,累计安葬了1500多位逝者,相比传统的殡葬安葬方式,树葬有环保、不占地、可循环、最大限度减少石材消耗等好处。

    树葬只是节地安葬的其中一种方式,除了树葬之外还有花坛葬、草坪葬、壁葬等多种节地安葬方式,目前节地葬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生命晶石葬。自2016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推出“生命晶石”服务以来,已为15万个上海家庭提供服务。

    “生命晶石”体积小、形态美、可长久保存,克服了火化后散状骨灰的许多缺点,骨灰体积减量达85%~90%之多,为大幅减少骨灰的安葬空间和多样化安放提供了可能。

    4.此次树葬是准备商业化使用吗?

    工作人员表示,尝试此次实验,是为了公益化推广,同时做好前期的数据收集,提高过程风险把控的力度。

    5.若大面积推广,现有城市中的公园、林地、育林地等有树木的地方,都准备推广吗?

    园方称,他们只是作为此种安葬形式的发明人开展实验的配合方,如大面积推广,将会跟国家政策紧密结合,同时也会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

    6.为什么非要植入树木中?

    传统的骨灰保留是埋于正常的土地下面,如果土地上有树,为了建碑,树木肯定是要被砍伐的,而植入式树葬,有效解决了既留存骨灰,又不砍伐树木的问题。

    7.植入的骨灰是很少的一部分,其余的骨灰怎么处理?

    骨灰保留只是一种形式,所以只留存少量骨灰,目的也是对树木产生尽可能小的影响,其余的骨灰可安放在树木周边,但不会再立碑,而且未来骨灰的形式可以转化为生命晶石,这种形式体积更小,对树木的影响也更小。

    8.金属植入大树中,会对树木产生不利影响吗?

    首期采用的是金属物品,目前判断暂时不会,后期会用更环保的物品;使用金属物品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发生极端的情况下,比如树木被烧或被砍伐时,骨灰仍能有效地被区分开。

    9.会出现多家共用一棵树的情况吗?家属怎么找到自己的家人?

    工作人员解释道,目前仅仅是概念落地阶段,将来会根据实际情况周全考虑,妥善解决。 大象新闻记者获悉,此次植入式树葬实验树只有四棵,另外放入的是动物骨粉并非逝者骨灰,植入式树葬想得以应用还需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才可以。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