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河南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新时期,如何加强国有企业政工队伍建设?

来源: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2022-08-16 18:17:49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作者: 郭天龙

  做好政工人才培养与人才队伍建设是国企发展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不但要有新思路,还要有新举措。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新气象,关键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要克服不思进取、消极懈怠、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和行为,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迎难而上、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国有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健康持久发展,需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保证,然而个别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往往造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形同虚设,随之也就暴露出许多问题。企业员工的真实想法、真切呼声,企业领导层并不知晓,久而久之,呼声变成了“牢骚”“怨言”,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企业未来发展。因此,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非常有必要。

  二、新形势下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工队伍人员年龄逐渐老化

  政工工作重复性较强,导致很多人员认为工作没有多大的意义,逐渐出现老龄化现象,没有新鲜的活力注入,使得企业政工队伍停滞不前。另外,有的政工人员年龄比较大,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差,不能改变过去的工作方式与方法,不能接受新的观念与想法,导致企业政工队伍比较落后,而且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新要求。

  (二)政治思想教育不足

  在企业政工队伍建设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不足,使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没有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不能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会降低其工作效率,还可能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危害,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三)知识更新慢,缺乏创新

  由于企业政工工作没有多大的挑战性与发展性,很多的政工人员失去了工作积极性,产生很多的消极情绪,这不利于相关的工作开展。同时,政工人员没有时常的增加新的人员,逐渐的出现年龄老化,对新鲜事物不能接受,导致政工人员的知识老化,无法顺利的开展相应的工作。

  (四)政工队伍建设资源不足

  实际上,政工人员需要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够有能力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对基层的员工进行充分的了解,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工作,这也是各企业急需的优秀政工人员。但是,在企业政工队伍建设中,大量的求职者融入职场,但是,他们对于政工工作了解不深入,不能够独当一面,造成了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难度加大,使队伍建设缺乏新的资源,同时,也减缓了政工队伍建设的进程。

  三、强化政工队伍建设的思考及对策

  (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

  企业要加强政工队伍建设,首先要认同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并将思想政治工作和经营生产创造效益放到同等的位置来看待。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让思想政治工作自上而下地深入人心,以取得广泛支持。

  (二)政工人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能力

  新形势下,政工人员要努力提升学习和思考能力。要善于向领导汇报,善于与群众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政工人员工作涉及面广,必须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通过组织协调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

  (三)发展“电子政工”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在众多的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同时,也为更好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加强“电子政工”建设,是新形势下增添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生机和活力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相比较,具有视野更开阔、时效性更强、施教形式多样化、宣传教育功能大、能多向互动交流等特有优势,所以,发展“电子政工”,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站在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思想政治工作依然是国企工作中亟待加强的一个短板。新时代国企政工工作同样要“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加强政工工作,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也需循序渐进、统筹推进,努力答好新时代国企政工工作满意答卷。

责任编辑:朱永华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