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锔瓷”借茶风复兴:非遗绝活让碎瓷“起死回生”

来源: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2022-03-28 05:13:13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本期撰稿 大象新闻记者 邱延波

    中国是陶瓷的国度,瓷器精美实用,但致命的缺点就是易碎。为了挽救打碎的瓷器,锔瓷应运而生,这项流传了至少上千年的传统技艺一度濒临消失。然而,承平之世,茶风兴起,锔瓷重新找到了生存空间。借助短视频的风潮,这项传统技艺像插上了翅膀,反而飞得更远、更高了……

    鸡蛋壳上打“补丁”

    传统技艺显神奇

    3月5日,匠仁堂,耿建华拿出一个破裂的鸡蛋壳。鸡蛋壳用铁丝擎着,可以清晰地看到蛋壳裂缝上打着“补丁”。

    “用的也是锔钉,只是它非常薄,锔的时候要非常小心。”耿建华说,把破裂的蛋壳锔好不漏水还不算啥,他还能把破裂的灯泡锔好。但是,并不是谁都能夸这个海口,“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话说的正是锔瓷。

    锔瓷的历史有多长,无法考证。但是,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陶罐、陶盆上,破损的陶器裂缝旁边,就有钻孔,这种古代陶器修复工艺,也许就是锔瓷的前身。“那个时候没有锔钉,古人应该用的是骨针。”耿建华猜测道。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确画着锔瓷艺人锔瓷做活儿的情景,这表明锔瓷在宋代已经非常普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锔瓷匠人走街串巷的过程中,一件件破碎的瓷器,在敲敲打打、缝缝补补之间,又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散发出独有的残缺美。

    到了清代,这种残缺美被刻意制造。有些达官贵人、八旗子弟,故意把黄豆装入器物加上水,利用种子生长的原理把器物撑破,然后再让锔匠修复。当然,这种修复用的材料更讲究,修复得也更精美。有别于传统走街串巷修水缸、大碗的粗活,这种专为贵族服务的锔瓷叫细活,又叫秀活,更具艺术气息。

    “锔瓷从被动修复到主动作秀,其实是一次艺术创造,也是人们的一种审美需要。”耿建华说,锔瓷分化出秀活,为古董行业提供了服务,让一些破碎的古董“起死回生”,也为今天锔瓷技艺“起死回生”打下了基础——今天的锔瓷主要是修复精美的茶具,耍的是秀活,是细活。

    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连接 老手艺借修复茶具回归社会

    “非遗,要与现代生活相连接,这样才能生存、发展。”耿建华说,他们家祖上靠锔瓷谋生,然而,这项传统手艺险些失传。锔瓷,在过去与生活一直连接着。物质贫乏的时代,人们惜物爱物,瓷器碎了之后舍不得扔,等着锔瓷匠人来了,锔一下继续用。后来,因为社会发展,瓷器越来越普遍,简单易得,不再需要锔瓷,这种手艺就慢慢远离了生活,淡出人们的视线。

    传统的锔瓷手艺,怎样才能与现代生活相连接?锔瓷艺人发现了一个媒介:茶具。茶具把这一即将失传的手艺重新拉回现代社会。

    承平之世,生活富足,很多人喜欢喝茶。当一件精美的茶具不小心打碎,瓷碎的同时,品茶人的心也碎了。“喝茶的人,很多是有情怀的,他们十分珍爱自己的东西,总想让自己的心爱之物起死回生。锔瓷,实现了他们的心愿。”耿建华说,他有一个客户,茶具其实只有百十元,不小心摔碎了之后,割舍不下,非要让耿建华修一修。价值百十元的茶具,修一修花费1800元,但是,客户非常高兴。修的是物,补的是情,这是一种情怀,一种念想。喝茶的人,有时候不在乎花多少钱,在乎的是心爱之物失而复得。

    就这样,锔瓷手艺在茶道中复活,回归到现代社会。

    尝过人情冷暖 顿悟生活真谛

    耿建华并不是一开始就专职从事锔瓷的,他曾经在工地上做项目。2014年,他做一个项目赔了,这才发现自己有钱时的那些朋友,没有一个愿意帮忙。人情冷暖尝过,耿建华感叹世态炎凉,为此还抑郁了两个月。

    “有一次,无意中看了一个节目《大国工匠》,里面有修复瓷器的,给了我很大启发。”耿建华说,他家祖上就是锔瓷的,自己又会,为啥不把这门手艺继承下来?再加上他从小喜欢绘画,上学时学的雕塑雕刻专业,对玉石雕刻、珠宝设计都有涉猎,把这些与锔瓷相结合,不是更好吗?耿建华说,那一刻他“顿悟”了,决定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祖传的手艺相结合,在锔瓷这一行好好干。

    耿建华开始琢磨,在创作中把一些美妙的图画和汉字融入锔瓷中去,不仅让破碎的瓷器重生,甚至比原来还要美。

    饕餮纹和中山篆是耿建华在锔瓷中常用的元素。饕餮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在古代就经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中山篆是古中山国的文字,这种文字结构修长俏美,刀笔劲健挺拔,典雅秀逸,姿态绮丽。还有辅首,也是耿建华常用的一个题材。辅首是安装在大门上衔门环的一种底座,是中国传统的大门装饰。王府宫殿大门上的辅首,形象多为虎、螭、龟、蛇,寓意星宿守门。耿建华经常在瓷器破损处镶以辅首,不仅看不出破损,而且更加美观。

    “我选辅首和中山篆作为题材,就是想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锔瓷技艺相结合,让它们更好地传承下来,发扬光大。”耿建华说。

    小视频拉来95%的客户 徒弟遍布全国40多个城市

     1981年出生的耿建华,跟得上互联网的潮流。他把自己平时锔瓷的工作情况拍成小视频,在各个平台上播放。很多网友看到后,感到不可思议,原本破碎的瓷器,在耿建华手里像浴火重生一样,比以前更漂亮。网友们在视频下面留言或私信他,希望耿建华能给他们的心爱之物锔一锔。

     2018年9月,耿建华拍了一个小视频,非常火爆,一下子让他的粉丝涨了2万多。这些粉丝,对耿建华的生意起到了很大帮助。耿建华的单子,95%都来自短视频,其中90%都是修复茶具。

    “现在不敢接太多单子,都排到半年后了。”耿建华说,他现在接单子,先告诉对方需要很长时间等待,大多数需要等半年以上。客户愿意等了,他才接单。

    有一次,一个客户让耿建华修器物,结果等了快一年还没修好,就打电话质问耿建华,必须让他有个交代,否则,就算修好了也要起诉他。耿建华说:“我要修就要修得比原来更美,我的作品必须让我满意才行,过不了我这一关,我没法给你交代。”后来,作品完成了,客户惊讶得不行,说“你的作品打动了我,你的工艺等得值”,再也不说起诉的事了。

    2020年,耿建华的锔瓷技艺被郑州市金水区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被评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耿建华发布的锔瓷视频,还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徒。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耿建华的匠仁堂,学习锔瓷技艺。截至目前,耿建华有徒弟81人,遍布全国40多个城市,这些徒弟中,60%的人开有自己的工作室。

    有了这些徒弟,锔瓷这项传统技艺不愁后继无人。

    ■声音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非遗理论部主任葛磊:

    耿建华的案例给我们的非遗人许多启发。

    非遗是一个不断再创造的过程。耿建华在传统锔瓷技艺基础上,加入金属錾刻、珠宝镶嵌等技术,同时服务茶器这片“蓝海”,正是体现了非遗的变化性和创造性。

    非遗要找到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当前茶生活的兴起,对于茶具的功能性和审美性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锔瓷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其作用于瓷器,不仅仅是实用功能层面的修补,也是对瓷器艺术审美上的一种升华。

    非遗要成为新媒体的“深度使用者”。耿建华长期坚持发布锔瓷短视频,不仅扩大了影响,还成为招收徒弟、学员的主要渠道,新媒体不仅是传播渠道,也是传承渠道。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