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老英雄的一生传承:95岁仍亲手制作“猴加官”

来源: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2022-03-28 05:13:08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2000多年前,河南省新野县诞生了猴戏;200多年前,在新野猴戏和“跳加官”(旧时戏曲开场或在演出中遇显贵到场时加演的舞蹈节目)的基础上,“猴加官”诞生了;80年前,15岁的南阳人魏义民跟随新野县一名聋哑人学习“猴加官”,成为“猴加官”的传承人;40多年前,退休后的魏义民重拾老手艺,恢复制作“猴加官”。直到2011年之前,魏义民都是“猴加官”唯一的传承人。2009年,“猴加官”被评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英国艺术家汤姆·克鲁克特的推荐下,“猴加官”已先后被伦敦民俗博物馆、法国民俗博物馆,以及挪威和德国多家私人博物馆收藏。

    95岁老英雄亲手制作“猴加官”

    3月10日上午,95岁的魏义民左手拿针,右手拿线,把线噙到嘴里湿一下,再捋一捋,对准针眼,一下子就穿上了。老人开始为“猴加官”缝衣服,这批“猴加官”是为原本定于3月21日在郑州召开的中国非遗年会准备的,几天前他就接到了通知。

    “猴加官”综合了“跳加官”及“新野猴戏”表现形式创造而成,是一种很喜庆的传统益智型玩具,被称为会动的“活泥猴”。这种玩具给猴子戴上面具,开合之间很像川剧中的变脸,又被称为变脸泥猴。 “猴加官”的猴谐音“侯”,猴子戴上脸谱官帽,寓意“封侯又加官”。

    魏义民说,他15岁的时候,看到一名老人手里拿着一种稀奇的玩具,当场就被吸引住了。老人轻轻转动手里的小棍,小棍上吊着的猴子一会儿戴上面具,一会儿摘下面具。魏义民征得父亲的同意,跟随这名新野聋哑老人学习“猴加官”,那一年是1942年。学习两年多后,魏义民完全掌握了“猴加官”的技艺,甚至还超过了自己的老师。不久,日本人占领了南阳,魏义民流落到郑州,靠卖“猴加官”讨生活。1949年9月,魏义民参加解放军。1951年,魏义民在参与修建成渝铁路时,学会了开汽车。1951年3月,魏义民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驾驶汽车往前线送弹药、给养,从前线拉回志愿军伤员和美军战俘。

    魏义民说,在参加抗美援朝的停战期间,他还借用朝鲜老妈妈的旧布料,制作了“猴加官”,为战友们和朝鲜军民进行表演。

    1955年5月,魏义民复员到郑州公交汽车公司,开公交车。退休后,魏义民在爱人的劝说下,重新开始制作“猴加官”。

    “当时脸皮薄,怕大家都认识,不敢在郑州街头卖,都是步行跑到开封去卖。”魏义民一边说话,一边坐在床边制作“猴加官”。

    2009年,“猴加官”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魏义民说,自从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每年有什么活动,相关部门都会邀请他参加。

    中国民间手工艺被国外民俗博物馆收藏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猴加官”虽然是民间手工艺,却已经被不少国外民俗博物馆收藏。

    2015年,英国艺术家汤姆·克鲁克特在一本西方摄影杂志上看到来自中国的“猴加官”,一下子勾起了自己的回忆。

    1930年,汤姆·克鲁克特的曾祖父的姐姐格拉蒂丝·艾伟德(Gladys Aylward)到中国山西阳城传教并从事慈善活动,收留了上百名中国孤儿。抗日战争中,日本人攻占阳城后,为了保护这些孤儿,她孤身一人带着百名孤儿跋山涉水,将孩子们从战火纷飞的山西护送到西安。格拉蒂丝·艾伟德回国后写了一本自传《我的心在中国》,她保护上百名中国孤儿的举动震撼了整个欧洲和美洲。

    汤姆·克鲁克特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他家里有一张照片,照片上格拉蒂丝·艾伟德与几个中国孩子在玩这种“漂亮的东方猴子”——“猴加官”。

    汤姆·克鲁克特追随着格拉蒂丝·艾伟德的脚步来到中国,寻找这种以前只在照片中见过的神秘的中国猴子。在得知“猴加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汤姆·克鲁克特更是对“猴加官”爱不释手。

    在汤姆·克鲁克特的热心推荐下,“猴加官”先后被伦敦民俗博物馆、法国民俗博物馆,以及挪威和德国多家私人博物馆收藏。

    汤姆·克鲁克特对“猴加官”的推崇,也让魏义民重新审视自己的手艺,他认识到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件文化瑰宝。

    两次失败的工厂化生产

    魏义民说,“猴加官”制作起来比较麻烦。“猴加官”以泥土为主要原料,用泥巴做猴头、猴脸和京剧脸谱,然后将染了五彩颜色的棉絮或兔毛制作成“猴毛”。晾干后施两遍底彩,再进行细致的彩绘,然后将猴头和四爪用布和毛皮粘牢成一个整体的猴子。

    传统“猴加官”的制作,几乎每一项都是纯手工,而且用料讲究。比如用泥,要挑选好的胶泥,筛去杂质,反复摔打,还要在泥中加入棉花,以增加泥的韧性。当所有的零部件都做好了,再将面具与猴身用细线相连,两根细线分别穿在猴手和耳朵上的小孔里,并和一张京剧脸谱相连,最后利用杠杆原理将细线用丁字木棍固定好。制作完成后,转动木棍,小泥猴就会不停地戴上、摘下面具。看过“猴加官”的人都说,这是集传统美术、脸谱、泥塑及布艺完美结合的手工艺术作品,具有珍藏意义。

    纯手工制作的“猴加官”能不能扩大生产规模?魏义民的儿子魏田军说,他曾在2004年尝试过,投了十几万,买了机器,把“猴加官”做成半成品,然后再让工人把各项零部件整合到一起。但是,因为成品率太低,再加上销售不好,不久宣告失败。

    2015年,荥阳一名干过房地产的商人看准了“猴加官”的商机,找到魏义民,希望能走规模化生产的道路。最终,因为成品率和市场销售问题,再加上管理不善,“猴加官”扩大规模的尝试再次失败。

    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再加上是省级非遗,“猴加官”的价格甚至超过了一般的遥控汽车之类的玩具。魏田军说,现在的猴加官,他制作的一个是100元左右。父亲魏义民制作的,一个在300元左右。

    魏义民的徒弟徐劲松说,现在“猴加官”卖的是艺术,是情怀,不能用价格衡量,买的人一般都用来收藏了。

    希望能颁发艺人证 让非遗走上街头

    徐劲松说,“猴加官”是一门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具备丰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猴加官”的猴子脸画得俏皮可爱,脸谱也画得精美异常,这些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在现代都市中“猴加官”的传承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生存空间狭小,没有与现代都市生活紧密连接起来。

    “非遗必须实体化,没有实体化,必然走向消失。”徐劲松说,他说的实体化,是指非遗要有生产场所,有展示场所,有销售场所,如果单纯靠每年开几次会展示一下,并不能让非遗好好传承下去。

    非遗圈内有一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传承。非遗产品只有卖出去了,非遗人才能生存下去,这门手艺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徐劲松希望郑州的非遗能向上海学习,相关部门给非遗传承人颁发“街头艺人证”,让他们能合法地在街头销售,给手艺人一个生存空间。让非遗走上街头,让非遗与都市生活相融合,才能有利于非遗的传承。

    ■声音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非遗理论部主任葛磊:

    “猴加官”作为传统民间玩具,受其制作工艺以及市场的限制,目前很难成规模生产,猴加官要更好地发展,除了做好传承外,还可以尝试和现代玩具设计生产相结合,比如借鉴一下四川的“变脸娃娃”。川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变脸技艺影响很大,现在去四川旅游的人,很多人都会买一种“变脸娃娃”。这种“变脸娃娃”提取了川剧变脸元素,按一下,娃娃就变一张脸,充满童趣,价格也不贵,因此销售很好,这种思路“猴加官”是可以借鉴的。

    传承人提出的持证问题,也为非遗在都市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城市管理中,能否通过规范管理,为各类艺人提供一个合法的身份和固定的公共空间?这样既能保证其传承,也能为都市文化添彩,为民众生活增加情趣,也使城市更加温暖。

    魏义民在制作“猴加官”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