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济源73岁教师志愿捐献遗体 为学子通往医学殿堂架桥

来源:大象新闻 2022-03-04 16:01:44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大象新闻记者 耿彩霞 河南广电融媒体记者 刘强 /文图 视频

“我要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咱河南的大学,让医学院的学生们进行解剖、实验,为他们架起一座通往医学殿堂的桥梁,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3月3日,在济源示范区玉泉街道中码头居委会,73岁的范爱民坚定地说。

2022年春节刚过,范爱民便收到了河南省红十字会志愿捐献遗体中心的信件,正式成为了一名遗体捐献者。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范爱民选择捐献自己的遗体?她什么时候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大象新闻记者带着这些疑问,了解她志愿捐献遗体背后的故事。

热爱医学  从民办教师“跨行”成为一名医生

1949年,范爱民出生于甘肃省平凉市郑家沟,5岁时,跟着爷爷和奶奶回到了祖籍地---河南省济源市济水街道东园居委会。在小时候的记忆中,奶奶经常以针灸、拔罐、单剂药方治病救人,那时就在她心中埋下了学习中医的种子。

毕业之后,她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虽然天天和学生在一起,但只要有时间便抽空学习中医知识,并于1984年考入了济源卫生学校中医班进行学习。

“当时我已经35岁了,而且小儿子才刚刚一岁,我就这样抱着孩子走进了学校。身边的朋友笑话我说,人过三十不学艺,而且你还带个孩子,能不能学成?”回忆当时的情形,范爱民仍历历在目。

1986年,肯下苦功夫的范爱民顺利从从济源卫生学校毕业,并考取了行医资格证、中药剂师证,正式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实现的小时候的梦想。

随女儿南下福建  萌生捐献遗体想法

1999年6月,因其小女儿要到福建省福州市工作,作为母亲的范爱民陪着小女儿一起去了福州,并先后成为当地利民诊所、为民诊所等三家诊所坐堂医生。

2002年,范爱民在行医时,认识了一位病友。这位病友告诉她,自己的父母均签订了捐赠遗体志愿书,去世后将用于医学研究。作为一名医生,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范爱民当即表示也想签署一份协议。

“平常我就告诉我的子女,在我百年之后,将我的骨灰埋在大树旁边,不要大操大办,我要成为大树的肥料,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非常兴奋,终于找到继续实现我人生价值的方向。”范爱民激动地说。

当时,范爱民第一时间向福建省红十字会提交了捐献遗体的申请,可因户籍不在福建,无法办理。捐赠遗体这件事情就在她的心里埋下了种子,成了一个心愿。

20年的等待  终于完成遗体捐献心愿

2022年的春节,范爱民回到了河南,在征得其家属的同意后,通过自己的一个学生联系上了济源市红十字会,填写了河南省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2月21日,范爱民如愿拿到了河南省遗体捐献卡,终于完成了搁置在心底20年的心愿。

“因为热爱医学,从新闻上得知,目前我国遗体资源非常有限,甚至一些医科大学目前拥用的遗体数量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作为一名从教23年的老师,一名医生,我愿意把遗体捐献给咱河南的大学,让这些学子去研究身体骨骼等各方面的结构,为他们铺平在医学上求知的道路。”范爱民说。

看着眼前的这张遗体捐献卡,范爱民显得很满足,终于在今年的春节完成了搁置已久的心愿。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