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生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追梦这十年·广西|毛竹山村村民王德利:最幸福的事是赶上了好时代

来源:大象新闻 2022-03-04 15:54:34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李耿 通讯员 唐明

(王德利夫妻二人在葡萄田干活。)

2022年2月,记者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来到全州县毛竹山村村民王德利家,看到王德利和妻子罗玲玲的脸上溢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自信。他们不善言谈,但不多的言语间清晰地表达着内心的喜悦和感激:“我们种上了葡萄,生活好起来了,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10年前,毛竹山村还以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为主,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没有较好的出路,生活普遍困难。直到如今,罗玲玲还记得村里曾经的民谣,“毛竹山,泥瓦房,生活苦,南瓜汤,有女不嫁毛竹山。”

王德利一家也不例外,即使早出晚归,忙完农活忙打工,一年下来,也只能换得微薄的收入。随着两个女儿慢慢长大,生活就更加拮据。

(王德利在葡萄田里干活。)

时光如梭,10年一晃而过。曾经一年汗水换不来5000块钱。如今通过规范和科学管理,仅是家里种的葡萄就能带来10多万元的年收入,家中因村里发展旅游而办起来的“特色”小店,足不出户也能挣个几千元。

生活巨大的改变背后,是发展思想的巨大转变。

十年前,毛竹山跟许多山村一样,空有青山绿水,对产业发展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方向,受阻于传统农业的瓶颈。

作为农业大县,全州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寻求农业创新发展,逐渐实现“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

在得到县里的大力支持和动员下,2015年,毛竹山村党小组成立了葡萄种植协会,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结对帮扶,大力推行“党小组+理事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动员全村种植红地球、金手指、温克等葡萄品种320多亩。

(王德利家现在还在销售土特产,以增加家庭收入。)

王德利作为留守在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为改变家庭困境,他通过从协会和产业带头人那里不断学习新的发展理念和掌握新的技术,积极主动融入到如火如荼的产业发展热潮。他从起初不到的3亩田,一直到发展到如今的12亩,不断的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既是因为他尝到了乡村振兴的红利,也是对种植和生活的自信和憧憬。也正是王德利这样一批年轻人的带动下,经过几年的大胆尝试和勤奋,毛竹山村的葡萄年总产量达到了100万斤以上,总收入超350万元,并示范带动周边乡村发展葡萄产业2万多亩,形成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产业发展经验。截至2020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

努力不仅使王德利在2020年年收入达到了14万元,更迎来了他们一生当中最难忘的时刻。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毛竹山村,走进了村里的葡萄田,并与他一家人围坐在客厅,亲切地聊家常,话发展。

当总书记说到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科技兴农等话语时,王德利听得极为认真,铭记于心。这些年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仿佛在那一刻,找到了最清晰的答案。回顾那一天的经历,让王德利最深的感触是:“像总书记说的,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有党和国家的政策,有总书记的关怀,即使不去大城市打拼,我也能把日子过得更有甜头、更有奔头。”

(王德利一家合影。)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王德利也开始了新的计划。2022年,他除了要主动配合政府对葡萄施行改良种植,还将利用自己的小店致力于推广家乡的特色农产品,和村民一起守住绿水青山,让更多人的人看到一个不断进取、奋勇拼搏、追求梦想的毛竹山村。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