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河南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方寸之上抒情写意 传承要让老技艺“看得见” 让手艺人“过得好”

来源: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2022-07-15 08:10:59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在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内有一个牡丹文化篆刻广场,里面陈列着138方放大的牡丹主题篆刻作品,向来此游玩的市民和游客,展示着篆刻艺术和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园内一道别样的风景,这些篆刻作品的作者就是贾建民。

    □大象新闻记者 弯继伟/文 李书宝/图

    刻刀游走方寸间,细微之处见乾坤

    篆刻是一门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迄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今年64岁的贾建民是洛阳市陶艺篆刻非遗传承人。据他介绍,现代人生活中常见的印章材料有石、玉、铜等。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先民大量使用陶器,并在陶器上刻画、绘制图案。研究者们把用于在陶器上复制、压印图案和符号的陶制模具,视为陶印的起源。如今,陶印的制作大致要经历制坯、刻字、上釉、烧制等工艺。

    从事篆刻艺术,其实是贾建民从小的梦想。他从小就喜欢雕刻,最初用泥巴做泥塑,在上面刻字,上了学就刻橡皮,“橡皮总比身边同学用得快。”

    “我祖辈是烧陶瓷的,从小看他们在陶器上刻字,感觉很有意思,耳濡目染,就有了这个爱好。”贾建民说,他真正潜心钻研篆刻技艺是上大学时,当时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他,深深折服于古人造字的智慧和文字传承的魅力,并开始用篆刻来表达这种情感。

    在贾建民看来,陶器多样的色釉、造型、品种为陶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意空间,让篆刻家们找到了篆刻艺术的新载体。同时,陶艺篆刻也是篆刻家艺术素养的综合呈现,下刀前要考虑如何合理布局,让文字平正、对仗、工整,下刀后还要注重刀法使用的和谐、统一、完整,以在方寸之间体现宏大的气势,“一方好的印章,倾注篆刻家的心血”。

    非遗生活化意在普及艺术

    让手艺产生经济价值才是传承的动力

    身为非遗传承人,对于陶艺篆刻技艺的传承,贾建民直言“责无旁贷”,在他看来,“最好的传承,是让这门手艺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可见”。

    “儿子出国时,我给他刻了一方印章,让他随身携带,时时不忘根在河洛;孙子出生时,我也给他刻了一方印章,让他留作纪念,篆刻艺术在我家里时时处处可见。”贾建民笑着说。

    除在家人中间普及陶艺篆刻技艺外,贾建民还担任洛阳理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受邀给艺术专业的学生讲授陶艺篆刻艺术课程,进行篆刻表演。他还一直在推动非遗项目进小学校园,担任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等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给小学生普及陶艺篆刻艺术。此外,他还把生活中的常用问候语刻成印章,做成微信表情包,在朋友中推广陶艺篆刻文化,并创作了二十四节气、中国的王朝、河洛文化、牡丹文化等系列主题篆刻作品。

    近年来,在非遗传承的形式上,贾建民也一直在创新,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内的篆刻园林就是最好的例证,既让市民和游客在游览景区时欣赏非遗艺术,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也能装点园林,“一举多得”。

    贾建民坦言,列入非遗传承项目的技艺基本上都属“小众”艺术,不少濒临失传,这种现象的出现,多因非遗技艺不能随着时代发展而创造可观经济价值被手艺人当作“谋生之道”,因此,非遗传承得对艺术形式进行创新,让相关衍生品产生经济价值,这一点非遗传承者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