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扶贫扶智开天辟地 这个春天温暖盘古山下穷娃娃

来源: 2016-04-25 05:04:21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开栏的话】

这已不是一个以GDP论英雄的年代,对于官员们来说,没有什么比“天字一号”民生工程——脱贫更加重要,因为这事关7000多万国人的未来。从今天到2020年,还有4年时间,咱们河南的460万贫困人口,将在这段时间,告别缠绕数十年甚至是百年的贫困。

未来很长一个时期,“脱贫”都将是热词。脱贫记,是一个栏目,更是一次见证。让我们将目光远眺,从霓虹灯下的城市转移,转向深山、转向滩区、转向饱受贫困的一寸寸土地、一位位乡亲。

这段时间,今报记者也将用文字与图片,记录下这些贫困县的脱贫历程,见证小康社会的步步来临。

让我们4年后再回首,让贫困在记录中慢慢消失,让富足在记录里悄然崛起。这一切,将成为一曲荡气回肠令人欣慰的时代之歌。

对于泌阳县那些贫困户家中的孩子,漫长的贫寒,有了读书陪伴,再寡淡的生活,仿佛也会变得温暖,且有滋有味。扶贫扶智,学习知识,是家庭彻底摆脱贫困的唯一方法,那些脱贫工作者,将此列为驻村帮扶的要务。

□东方今报记者肖萌张静/文邱琦/图

盘古山下16岁少女

春日的清晨,古老的泌阳河水流过原野。它发源于白云山南麓,蜿蜒曲折经过泌阳县城,注入唐河。县城南15公里处的盘古山,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造化万物的地方。

泌阳的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流连。泌阳水孕育灵秀,盘古山彰显厚重,90多万泌阳人,沿袭着传统,祖祖辈辈在此劳作、生息。

16岁的孟会洋在盘古山脚下的杨家集乡孟岗村长大。对她来说,故乡,就是一段段神话故事的陪伴。童年,是父母的疼爱,姐姐与兄长的关怀。

然而其乐融融的美好,仅在孟会洋身上短暂停留。3岁那年,她的父亲在外地打工遭遇车祸去世,而母亲撇下了3个孩子,杳无音讯。

从那时起,孟会洋记忆中的故乡与童年,再也没有了“春天”。

奶奶撑起3个孙辈的成长,痛苦与贫困排山倒海般来临。老人只能用如盘古山石般的坚韧,支撑这个易碎的家。直至今日,83岁的奶奶还总迈着小步,往返田间乡里,寻找哪怕能赚得一丝现钱的废品。

穷苦人家的孩子总要早熟几分,眼神中透露着城里娃不具有的坚强。孟会洋明白家中的贫苦,从小与姐姐哥哥一起烧柴做饭、耕地喂猪,承担起与年龄不符的责任。

第一书记的助学账单

在泌阳县12442个贫困户中,类似孟会洋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可对于那些生计已成第一问题的家庭,“教育”恐怕只能往后放了。

读完七年级,孟会洋“失学”了。尽管她表现出了强烈的读书意愿,尽管她的九年义务教育还未享完。大姐考上了郑州的大学,哥哥放弃上高中而外出打工,孟会洋也得为家庭的生计让步。

读书,这是家庭彻底摆脱贫困的唯一方法。而对孟会洋家来说,眼下怕是连文具与衣裳的供给都显得吃力。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河南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了。

2015年8月,全省221名省派第一书记,分赴全省53个贫困县的221个贫困村,开始为期2~3年的驻村帮扶。在河南省金融办工作的吕建功,作为第一书记被派到了孟岗村,孟会洋身上发生的故事,自然被他知晓了。

“走访后发现了这个情况,孩子不能不上学,和乡里、学校协调对她进行帮助,我个人也资助她,今后她上学读书的事我都会管。”吕建功说。

扶贫扶智,让村里的孩子们能有更好的环境读书,成了吕建功的“心头大事”。

去年的“扶贫日”,吕建功协调省金融办为村里募集捐款2万元,用于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后来,他又想方设法给孟岗村小学捐赠了17台空调、5台电脑、4台打印机、8个铁皮柜……孟岗村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总算有了点“现代化”的色彩。

裂缝墙上的奖状

“知识改变命运”,即使在偏远的农村,这样的观点也被人们认同。

在泌阳县双庙街乡阎洼村,红黄色相间的奖状贴在李运科家最醒目的位置。上面写着“三好学生”、“年级二等奖”……满墙的奖状,与参差的墙体裂缝,产生了强烈对比。

70岁的李运科,因贫穷和残疾打了大半辈子光棍,后娶了个聋哑女人传宗接代。这些奖状,就是李运科的小女儿所得,她今年只有13岁,读六年级。

就算自己再穷,也得让女儿读书,这是李运科认的“死理儿”。女儿争气,满墙的成绩与荣誉,也成了全家的荣耀和希望。

“天道酬勤”四个字写在床头墙壁上,这是家中16岁的二女儿偷偷写下的。而家中的大女儿,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在外打工。

对于后辈来说,想要摆脱父辈的贫苦,唯有靠自己努力。李运科3个女儿的勤奋,是这个家庭最大的欣慰。这点,感动了在阎洼村的省派第一书记杨根顺。

作为郑州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当了多年老师的杨根顺,深知教育的重要,也看不得孩子们受苦。前不久,杨根顺协调单位领导支持,又给李运科送来了生活用品和生活费。他说,得尽量让孩子们的生活好一些。

待到九月开学时……

从去年驻村到阎洼,村里孩子们上学,是杨根顺最关心的事儿。

阎洼村的小学从幼儿园开设到了二年级,容纳了200多个孩子,辐射邻村。校园裸露的黄土地,一下雨就变成了泥坑,操场和活动器械更是无从谈起。

杨根顺驻村以后,第一个想法就是要把学校弄得“像个样子”。为此,郑大特批了40多万元的改造资金。

建筑学院的副院长来到小学实地测量画出设计图;美术学院把小学定为“写生基地”;软件技术学院给小学捐助的电脑已经装箱;郑大二附中提供的电脑桌也已备好;一家郑州的企业给小学提供了塑胶跑道……

如今,小学的餐厅从一个黑糊糊的瓦房,变成了干净明亮的大餐厅。电脑室、阅览室、操场、绿地,一切都将动工。待到9月开学,孩子们将看到一个全新的学校。

“偏僻、交通不便利,老师们都不愿意来这里。希望校园环境能尽快改善,按照规划,建成后这里也许是全乡甚至全县环境最好的小学。只要杨书记在这驻村,相信学校会越来越好。”阎洼村小学校长周保斌说。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