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曾经的贫困户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杨长太的致富3.0版本

来源: 2020-03-09 07:52:30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对于杨长太来说,2019依然是被按下加速键的一年:自己的四方景农场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走进中办机关,收入增加两倍,带动了50多名贫困户收入翻了一番。从创业失败成为贫困户,到还债脱贫,再到实现带贫,他在五年里经历了“致富3.0版本”。□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 王姝/文图

    1.0:返乡创业成贫困户,受帮扶实现脱贫

    3月7日,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田埂的油菜花开得灿烂,大片金黄掩隐着不远处马头墙的豫南建筑,也守护着正在忙碌的村民。

    “春耕就要到啦,正是准备下秧的时候!”杨长太刚向北京发了60斤茶籽油、120箱粉条、60斤槐花蜜,赶场式地来到田间地头。

    满面春风的杨长太,和六年前判若两人。

    2011年前,杨长太在北京务工,其间遭遇交通事故。养病其间,他决定返乡创业。

    第二年,杨长太回到家乡信阳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开始种植苗木花卉。因为缺乏技术,又没有摸清市场,一下子赔光了积蓄,还欠下了几万外债。2014年,经村里党员和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杨长太成了一名贫困户。

    “年纪轻轻有手有脚,成了贫困户,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那段时间,羞愧、焦虑、无奈、迷茫……各种复杂的情绪纠缠着杨长太。随后,村“两委”和驻村帮扶干部对他进行了帮扶:请来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申请小额贷款、对接市场销售信息……通过不断探索,杨长太当年就还清了外债,还成功脱了贫。

    2.0:搭上电商快车,土特产变宝贝

    2015年,在当地政府帮助下,杨长太成立了农场。他开始发展种养殖,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劳动力和收购土特产品,带动了周边百余贫困户脱贫增收。

    去年9月,村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调研脱贫攻坚情况,让杨长太没想到的是,总书记还来到农场,听他介绍了脱贫致富的经历。

    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或慕名前来或主动联系,购买大米、菜籽油、蜂蜜、土鸡蛋、印子馍、红薯粉条等土特产。这一年农场实现了近100万元的收入,比前一年翻了两番。

    随着市场需求量加大,农场的务工人员工作量大了起来,往年收入七八千,如今提高到两万、三万。

    春节前,杨长太的农场格外热闹:一边是送土特产的队伍,一边是领取工资的队伍。

    “今年不错,农场生意好,大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数钱的村民叫杨泽安,这次领到了1.6万元务工费。另一边,贫困户樊安英小心翼翼地将300斤土鸡蛋放好。杨长太一边忙着和老乡们打招呼,一边根据电商订单打包产品,中间还抽空去新建的草莓大棚查看长势。

    虽然后来的疫情影响了游客观光,但并没有影响土特产的热销。杨长太告诉记者,由于去年及时搭上了电商快车,目前销量整体上不仅没有影响,还增加了不少。

    3.0:试水新媒体、发展旅游业,紧跟市场谋求长远

    虽然日子越来越好,杨长太脑子的弦却没有松。

    “去年的销量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帮扶,我们要学会跟上市场,才能长远发展。”他告诉记者,去年的百万订单,超过一半来自帮扶单位采购,电商和邮政渠道销售量二三十万,年底时库存全部清空。“到了年底东西卖不掉,政府也会帮我们想办法,但是我们尽量自己卖,最后卖完了,觉得很高兴。”杨长太说。

    通过学习,杨长太了解到标准化、品牌化的重要性,为产品注册了“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还开始向新媒体探索。

    “我正在找一位会玩抖音的年轻人,来带一带我。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教大家认识正宗农产品,记录我们产品的种植到生产过程,让消费者能看得见、买得放心、吃得开心。”他说。

    今年,杨长太正在找合伙人发展旅游产业,让农场更进一步。

    ■观察

    杨长太很谦虚,他说自己只有小学文化,想玩抖音微博,要找年轻的大学生先“培训”一下。

    但是他也说,扶贫不仅要“输血”,更要自己“造血”。从贫困户到脱贫带头人的经历,让这句话从理论照进现实。正是因为学会“造血”,杨长太才能在每个阶段抓住机遇,不断“晋级”。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资金帮扶能够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燃眉之急,却不是长久之计。我国在脱贫攻坚中,扶贫扶志、扶贫扶智、精准扶贫,都强调“造血”的重要性。

    “造血”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能够帮助群众消除“等靠要”思想,激活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而巩固输血扶贫的成果,拔掉穷根、避免返贫。

    在河南,许多贫困户变身致富带头人的故事正在上演:

    信阳商城县汪岗镇杨塆村核洼组村民李术安,学到养殖技术后,利用小额扶贫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20多户乡亲增收致富;

    汝州市王寨乡刘凹村贾创举,从因病致贫,到村办项目务工,成为小工头,带着贫困户到外地承接项目;

    商丘柘城县胡襄镇刘户村刘帮,利用扶贫贷款和技术帮扶做养殖脱贫,又与人合作开了小饰品加工厂,让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贫困户有了就业门路。

    ……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一时的贫穷并不可怕,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