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生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造谣传谣不算啥?当心摊上大事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08-27 06:18:06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8月2日,一条有关疫情的谣言在网上疯传   猛犸新闻截图

    最近一个月,董绍萍的心总是“七上八下”。作为郑州一名居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洪水和疫情客观上没对她产生影响,但一些谣言却让她十分焦虑,难以静下心来。□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 王姝

    连续两次收拾行李,准备“逃生”

    7月24日,董绍萍收到朋友转发的微信消息:“紧急通知!宏达气站燃气泄漏。电子电器产业园离宏盛燃气800~1600米距离企业全员撤离!”

    看到消息,她一边在电子地图上搜索,一边告诉丈夫。他们家离该气站两公里左右,如果燃气泄漏严重,会不会不安全?丈夫没当回事儿,董绍萍则开始求证:登微博、搜关键词,果然有人在十分钟前发布过消息,董绍萍紧张起来。小区业主群里也炸开了锅,还有人晒出显示小区与气站距离的地图。直到晚上7点,有人在群里转发新闻:“经记者向高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核实……该企业已停业多年,有两个储存罐有残余气体,受暴雨冲刷,储存罐浮出地面,目前罐体完好,无泄漏情况,有关专家及抢险队伍正现场处置,情况平稳。周边群众无需撤离。”

    一颗心终于落地。董绍萍一边往回收行李,一边埋怨着:“真是吓一跳,这时候还乱造谣。”丈夫则苦笑着说:“这是咱这周第二次收拾行李了。”

    就在7月20日,郑州遭遇洪涝灾害,董绍萍在网上看到“贾鲁河要决堤”的言论,提前收拾好行李,一夜没敢睡。接下来,“洪水后的自来水无法食用”“中心城区某路段大面积塌陷”等谣言,让他们“心惊胆战”。

    特殊情况下,谣言不仅带来恐慌,更成为煽动情绪的利器。

    8月4日早晨,家住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家属院的陈老师,醒来看见朋友转发的信息,问是不是真的。截图称,该家属院领导要求护士爬30层楼到家做核酸检测。“不会吧!昨天没听说啊。”陈老师心想。再看家属院群里,已经炸锅了:“航院不能背这种骂名!”“报警吧!”突然一句话映入陈老师眼帘:“咱家属院最高只有19层,哪有30层楼?”对啊!陈老师拍着脑袋笑了起来,立即回复了朋友。

    是谁在“造谣”?很快,学校发了声明:经过和社区、医务人员逐一核实,不存在入户的情况,警方也介入了调查。原来,是郑州某医院一名主治医师,“听到传的消息,也没多想,想着给医护人员呼吁一下”。这位医生向警方和媒体表达了懊悔和歉意。

    捉谣者的困惑:很好鉴别的谣言,依然能刷屏

    7月24日,洪水退去不久,一则“今天郑州全面空中喷药消杀,如需出门一定要全程配戴口罩”的消息在网上流传。

    媒体记者王绍卿在朋友圈看到这条消息,第一反应是查询来源。他立刻电话联系了郑州市卫健委病媒处处长钱辰。“谣言。”正在农业大学社区进行消杀工作的钱辰说,郑州市的确在进行防疫工作,但并不像网传那样大面积在空中进行,而是对积水等重点区域,进行点对点消杀。

    “这条消息转得这么广,是因为大家抱着提醒亲朋好友做好防护的心态转发的。所以我们在澄清的同时,还可以回答一下,目前的消杀是怎样进行的。”王绍卿随即开始进一步采访。当天,他辗转多个社区,并联系了办事处,报道社区消杀情况。

    后来,随着郑州遭遇疫情,又相继出现谣言。王绍卿印象最深的,是8月2日“郑州20个小区发现确诊病例”的谣言。当时,他感觉这条信息很眼熟。上网一搜,发现是去年2月的官方通报,属于“新瓶装旧酒”。

    “这种历史信息很好鉴别,随手搜一下来源就知道了,但还是有不少人转发、刷屏。”在他看来,类似的“无脑转发”影响大家了解真相,引发“心理疫情”,从而做出错误决策。

    非常时刻,这类信息容易被谣言“缠”住

    记者梳理发现,在疫情初期,全国各地不少谣言和管控政策相关。比如河北永清通报居民散布县城封村谣言、网传成都多趟火车因疫情停运、河南信阳传出前往东方红大道等区域健康码会变色等。同时,在流调过程中个体的隐私,也被造谣者盯上。诸如“南京会计嫖娼受交叉感染”的谣言,因满足受众猎奇心理被广泛传播。

    此外,利用人们对疫情的关注度,还出现了一些“乱科普”现象。“不建议给健康人打疫苗”“建议全中国人民在家隔离两周”,“滴香油”“嚼大蒜”“喝淡盐水”可以防新冠肺炎病毒等。

    根据警方通报处理的疫情期间造谣案例,将旧闻当新闻、伪造聊天记录、将视频张冠李戴成为常规操作。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一些鸡汤文也戴上权威媒体的“帽子”出现。有人假冒人民日报发文《仅此献给所有的企业人》:“疫情整整一年半了:7.8亿人负债,几十万家公司倒闭……如果你还能领到每个月的工资,请珍惜!因为他们默默扛下了所有!”该文刷屏后,被人民日报辟谣为“断章取义、恶意拼凑”“散布谣言,性质极其恶劣”。

    记者翻阅《刑法修正案(九)》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发现均对网络造谣规定有相应处罚办法。其中包括:“制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不仅如此,如果造谣者侵犯了公民名誉权等,还要根据《民法典》,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等责任。

    在河南省公安厅官方微博近期通报的涉及疫情违法案例中,就有不少居民因在微信群发布不实信息、编造信息,造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处罚500元,拘留五日、十日等。而类似案例,近期在全国并不少见。

    信息传播严重不对称、信息模糊为谣言滋生空间

    为何在造谣者不断受到法律制裁的情况下,谣言依然不断出现?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不管是最初武汉的疫情暴发,还是这次南京、郑州的区域性暴发,在各类新闻信息传播中始终夹杂着谣言传播,其实这也不奇怪。”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褚金勇表示,根据学术界关于谣言传播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谣言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与公众的判断水平成反比。

    “在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的情况下,如果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权威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公众无从判断,再加上缺乏冷静态度、理性分析、务实求证,就很可能被谣言牵着走。”褚金勇说。

    追溯谣言传播的源头,一些是无意产生,一些则是恶意编造。在恶意编造的谣言中,有一些是恶意玩笑造成的谣言,更多是一些人为了某种利益而捏造的谣言。“例如在疫情防治方面,因为利益关联出现的各类谣言很多,不断传出吃大蒜、生姜、双黄连等能抗病毒,由此还出现各种乱科普的现象。这些都是别有用心者编造的谣言,背后都是想借人们恐慌的情绪赚取暴利。”褚金勇说,疫情期间,人们常常因为虚假谣言而表现出种种不适当的行为。一旦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形成一定规模,就会造成不良影响,引起广大民众的慌乱,危害公共安全,撕裂社会信任体系。

    及时发布压缩谣言空间,提高辨别能力阻断小道消息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谣言?

    商丘市民于晓雁告诉记者,今年郑州遭遇疫情后,她选择适度关注的方式:只了解政府的官方通报,关注单位和小区群的正式通知,有需求再搜索相关新闻查看——这样既解决了信息需求,也轻松了不少。显然,这种“轻松感”,有赖于对政府信息透明度的信任。

    记者注意到,今年疫情期间,政府及各部门在微博等平台增加了对疫情信息的通报。近年来,一些地方还设立了辟谣公众号,如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开通了官方辟谣账号,回应关注度高的问题。

    对此,褚金勇也有所感受:“这次郑州出现的新冠病毒局部性反弹,郑州市政府信息发布及时,有时一天连发好几条通告,压缩了谣言传播的滋生空间,避免了各类谣言给政府形象造成侵害,也避免谣言产生更大的社会危害。”在他看来,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发布的及时性,能够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之下运行,促使行政机关和社会民众间保持信息的对称。

    此外,褚金勇建议,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对各类信息的辨别意识与能力。提升公众素质,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各类谣言,尤其是一些卫生健康领域的乱科普,能够利用常识理性进行判断。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