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河南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河科大一附院:科室发展、家族家风、师徒带教 “医”路传承的力量

来源: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2022-08-19 05:08:54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编者按:

    传承是什么?对于医生来说,“传承”是一名医生成长的经历,也是一个医院的文化精神。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传承不仅是血脉相连,更是责任与担当的延续。        “‘医’心向党、踔厉奋进”,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大象新闻·东方今报以“传承”为主题推出系列报道,筑起医者仁心代代相传的群像,向砥砺前行的中国医生致敬。

    “在科室中将医院精神延续下去。”“从老师身上我学到了责任担当。”“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是家风也是医风。”

    科室领头人带领、老师手把手带教、家庭家风感染,先进的诊疗技术、优秀的医德医风通过这样的方式代代相传,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将责任与担当一代代延续,指引着年轻医生“医”路前行,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奋进,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李亚林 河南广电融媒体记者 陈琳 通讯员 谢雅敏/文图

    一院两区科室传承,辐射周边发展壮大

    ●河科大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主任 毛毅敏 

    ●河科大一附院景华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王同生

    ●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张英民

    1992年,河科大一附院呼吸与内分泌病区成立,2003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独立,从最初的32张床发展到如今景华和开元两院区,3个普通病区,床位150张,一个RICU,床位20张。病区规模扩大、人才数量提升都与医院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而科室传承的技术、精神也是医院文化的缩影。

    科室要发展,关键是医生。用核心引领、用团队发展专业、有梯队后续发力,毛毅敏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的核心人物,而王同生和张英民就是两院区的科室主任。“毛主任的要求是追求卓越,因此对年轻医生要求很严。”时隔多年,王同生仍记得自己刚到医院时,那时每天夜班9点半左右,毛毅敏都会准时打电话询问值班医生患者的情况,刚开始被问得很紧张,后来每次值班都提前了解好患者的情况,随时等着抽查。

    渐渐地王同生发现,在这样追求卓越的环境下自己受益很多,成长也很快,于是他也非常重视年轻医生的成长,在科室开展“三基三严”学习、“青年医生病例大赛”等活动帮助大家成长。同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第二党支部作为省级样板党支部,还利用党会时间,将会议精神和业务提升相结合,让年轻医生找差距共成长。

    管理手段在变,但以人为本的医德医风始终没变。“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给每位患者制订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张英民说,他经常会遇到从其他医院转过来的患者,这种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复杂,需要更细致和耐心的诊断,对症下药。而从这些患者身上,他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并督促自己不断学习。

    为了更好地给年轻医生提供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毛毅敏在科室规划出“一个体系建设、一个学科发展、一种疾病诊疗”的三个“抓手”,并与国内专家紧密联系,参与项目研究,不仅解决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对疑难、危重症也都有所突破,同时让每位医生都有发展的平台,整体提高科室竞争力,让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成为辐射中原西部的区域性疑难复杂危重症救治中心。

    “科室的设备水平是全国一流医院级别的,还有独立的呼吸实验室,将临床和科研结合起来。”毛毅敏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的发展与医院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也继承了高校附属医院严谨、博学的整体氛围,在科室工作中,他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年轻医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并把这些文化氛围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师徒传承教学相长,老师的身教大于言传

    ●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胸外科主任张灿斌

    ●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副主任医师王献

    从2009年研究生开始,王献就跟着张灿斌实习,查房、写病历、做手术,在张灿斌眼中,王献工作勤奋,能力强,而且人品好,具有可塑性,于是在2012年王献研究生毕业时,张灿斌邀请他加入了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胸外科的大家庭,并认下了这个徒弟。

    而张灿斌看中的品质,在王献看来,他只是一个“模仿者”,看老师张灿斌如何做,自己就学着来。“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早晨7点就到科室了,一定要先把重点病人看下再去上手术,或者开展其他日常工作。”王献说,勤劳敬业是他从老师身上学到的第一个品质,虽然老师没有明确要求,但现在他也养成了每天早到岗了解病人情况的工作习惯。

    在被称为“辛凶外科”的科室工作,对年轻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手术中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出血等危险。因此刚开始带徒弟时,张灿斌压力很大,经常在手术台上手把手地教王献。“医学是实践性科学,对年轻医生肯定要多给机会,他们才会成长起来,因此‘传帮带’很重要,我能给予的就是壮胆和技术支持。”张灿斌说。

    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王献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主刀手术时的情况,老师甘当助手,全程监督手术的各个环节。“当时也遇到了一点特殊情况,我内心非常慌乱,老师就一边鼓励我不要慌,一边帮忙解决问题。”王献说,有了一次次的手术经验,除了技术上的提升,对自己的心理素质也有很大的锻炼,自己在逐渐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王献发现了老师的另一个品质——敢担当,不仅能为年轻医生“撑腰”,更多的是为病人着想,即使遇到高龄、并发症多、沟通困难的患者,只要病情还有救治的可能,张灿斌都会主动挑战,这也让王献“大胆”起来,不断地学习新技术,遇到疑难病症时绝不退缩,查文献、问专家,想各种办法为患者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

    即便把张灿斌视为“偶像”,师徒二人也经常在治疗方案上起冲突。记得多年前,微创肺段切除手术还不普及,但王献认为普通开放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可以尝试微创手术治疗,而张灿斌持保留态度。最终王献通过数据、资料等支撑说服了老师,并成功为患者进行了微创手术。

    慢慢地张灿斌发现,年轻医生对新技术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已经超过了自己,在这方面他应该向徒弟学习。于是,近些年张灿斌对年轻医生保持“在退让中进步,在协调中发展”的态度,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我站在了自己老师的肩膀上,而我的学生腹腔镜微创手术技术已经超越了我,传承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张灿斌说,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能让年轻医生更了解这个职业的责任与担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