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频道 > 正文

推荐:在线提供新闻线索

拾麦穗

来源:人民法治讯网 2023-05-26 18:10:51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消费维权

  又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微风下,金黄色的麦浪是那么耀眼,一片丰收的景象。身处中原,这样的麦地几乎村村可见,又想起童年拾麦穗的场景。

  八十年代,还没有普及联合收割机,大人们头戴草帽,挥舞着镰刀,一把一把的割麦子,小孩子拿着布袋,撅着屁股在后面捡拾麦穗。那个时候,学校里会统一放麦假,开学了要交“公粮”,就是孩子们自己动手捡拾的麦子。

  麦假不长,也就十来天,可不管是什么假期,只要不上课,学生们总是开心的。收麦子的期间,每天都要早起,父母起的更早,往往是他们吃了饭,喊我们仨好几遍才起床。一碗稀饭,一个鸡蛋,一个馍馍,一盘拌凉菜,要么是黄瓜,要么是自家腌的咸菜,简单的早餐一吃,便随着父母出门了。

  那时候,还是架子车,父亲在前面拉着,弟弟坐上去,我和母亲、妹妹则在后面走着。我们家当时有十来亩地,离家近的就在村头,叫“苹果园”,因为之前种植的全是苹果树,还有一块离家远的在西边,就叫“大西坡”,另外一块拎着去集市的大路,叫“大沟上”。

  “今天先把苹果园的收了,大沟上的才黄,还可以在等等。”

  “看看天气预报,别这两天有雨......”

  每次吃饭聊天,父母谈论最多的就是这三块田地,要知道,身为农民的父母靠的就是这“一亩三分地”养活一大家子。

  父亲弟兄三个都在一个村,所以农忙季节,都是相互搭把手。大伯、大娘、四叔、四婶还有我父母,都是农活好手,一般是先紧着一家收完,再一起去收另一家。那时候收麦子的程序还很繁琐,,需要大场,割完的麦子还得一捆捆扎好,用半自动的脱麦机收麦粒,然后晾晒,晚上收到一堆,白天再摊开,如此反复四五天才可装袋。

  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麦场,男人晚上还要分班在地里看麦子,女人则负责从家里把饭菜带来。种地不容易,农民很辛苦。可那个时候,一大家子一起劳作,说说笑笑,反而不觉得劳累。

  印象里,拾麦穗第一天还是兴奋的,往后便开始打“退堂鼓”,因为头顶着大太阳,脚下还总是被麦茬子扎到,一天能坚持拾满一袋子就不错了。我们和堂哥堂弟就是这样,刚开始拾的时候,还比赛,看谁先到头,两个来回后,就开始磨洋工了,要么抓个蚂蚱玩,要么去路边摘野花,更或者光着脚爬到树上,用树叶编个帽子戴着玩。

  真正能使唤上小孩子的,就是往家里运送麦子的时候。大人们用铁锨往布袋子里灌,我们则乖巧的撑着布袋口,再帮忙扎袋口,直到父母一袋子又一袋子的扛上肩头运回家。

  那时候的麦子收完后,麦秸秆也要拉回家,堆成麦秸垛,因为家家户户都还是土灶,拉回来的麦秸秆可以当柴火烧。而麦秸垛也成为了孩子们玩耍的地方,藏老猫、翻跟头,嬉笑打闹,摔着也不疼,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怎叫人不怀念。(众泰煤焦化 王红杰)

【广告】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转载,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企业宣传商业资讯,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