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以考前的“心中有数”,写好河南乡村振兴的答卷

来源: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2022-12-09 15:47:08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江丽 李海龙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五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丰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2021年9月7日,河南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了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在内的十大战略,事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大局,“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征程中,犹如在考场上的考生,要做到“心中有数”,坚定交出乡村振兴的高分答卷。

  一、产业振兴赋能“物质富”

  乡村要振兴,乡村产业需兴旺,唯有产业振兴,才能实现农民的“物质富”和“农业强”。

  首先,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产业关乎国家安全,关乎经济社会稳定。河南粮食在产量上占到全国的全国1/10,对“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打造高标准农田基地是粮食产业发展的有效举措,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武装高标准农田基地,在良种选择、环境监测、水肥控制、智能灌溉等方面服务高标准农田,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高标准农田精细化管理,达成高标准农田农作物产量高、结构好、品质优。据统计,河南省已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每年外调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2]按照《河南省统计年鉴2021》数据,河南农业播种面积为14741.61千公顷,相当于221124150亩,当前高标准农田占播种面积的34%,《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称,到2030年,我省高标准农田率将达到84%,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率达到57%。[3]

  其次,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拓宽产业发展链条。产业振兴离不开农产品品牌建设,唯有形成国优、省优品牌,才能扩大产业影响力,提高销售力,加快致富力。截至目前,我省有25个国家级农业品牌,其中区域公用品牌16个、农产品品牌9个,总数量位居全国第一。[4]三全、思念、双汇驰名国内外,是河南农业的“顶级名片”,杜良大米、宁陵酥梨、铁棍山药、民权葡萄酒、伊赛牛肉、西峡猕猴桃等驰名省内外。品牌化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横向上形成“农户+企业+科研机构”的多元产业链条,才能开发“研发—培育—推广—加工—销售”的纵向产业链条,形成以农产品生产为核心、企业深加工广销售、科研机构育特优的品牌生成机制,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充分保护农民种植养殖积极性。

  再次,打造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202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5],“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也是河南省“十大战略”之一。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文化传统、文化遗产和自然条件,把当地的文化技艺、乡间美食、遗迹遗址等元素融入工业生产和乡村旅游等产业上,构建乡村文化产业化致富模式,把地方文化特色作为卖点融入富民产业。少林寺、云台山、八里沟、红旗渠等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旅游业,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兴起,《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唐宫夜宴》则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深入挖掘区域文化元素,打造文化+旅游+企业的产业化发展路径,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二、人才振兴提高“发展力”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因素。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乡村青壮年通过高考、务工等方式转身投入城市怀抱,为城市建设发光发热,乡村人才处于“贫血”状态,严重制约了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脱贫攻坚战中,借助人才“输血”,乡村实现脱贫目标,乡村振兴战略中,想要防止“返贫”,必须加速乡村人才“造血”功能,提高乡村社会“发展力”。

  首先,就地取“才”。乡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速乡村人才“造血”功能。一方面,通过挖掘本地种植养殖等方面的“能手”打造职业农民,以“领头雁”带领其他村民提高农业相关职业技能,锻造农业“职业经理人”,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培育+高校代培”培育新型农民。政府根据各地产业发展状况设置培育目标,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参与人才培养,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把农民中的“土专家”培育成“土洋结合”的实用型乡村建设中坚力量。培训的内容可以是种植、养殖技术,也可以是农产品品牌打造,还可以是电商销售和媒体推广。

  其次,产业带动,多方聚“才”。过去一段时间,伴随乡村的没落,乡村一直呈现“散才”状态,大量乡村优秀青壮年背井离乡。乡村人才振兴必须“聚才”。要吸引离土青壮年回乡,仅仅以“乡愁”为纽带是不够的,更要注重以事业聚才,青壮年离土的最核心问题是因为乡村产业不发达,无法在乡村获得足够满意的收入,所以要想吸引离土青壮年返乡,就要通过乡村的产业振兴为他们带来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理想的收入;要以服务聚才,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让乡村的孩子拥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要以保障聚才,完善乡村医疗、养老、救助等服务机制,解决返乡人才的后顾之忧。

  再次,政策引“才”。优秀人才的引进可以激发乡村社会的生机与活力,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引进人才,要坚持问题导向,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的方向和乡村振兴事业的短板,按“需”引进。同时,要想留住外来人才,政策优惠必不可少,乡村需在赋税、土地、配套资金等方面制定人才引进相关制度,为回乡创业人才、工商企业家以及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最后,科学用“才”。坚持按岗选才、岗才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健全乡村人才使用机制,以人才与岗位的双向发展为落脚点,以精准人才使用为着力点,寻找人才使用和乡村振兴的最大公约数,提高人才使用的科学性、实效性、精准性。

  三、文化振兴助力“精神富”

  中华文化之根在乡村,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不断层的根基,是乡村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地域载体。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自信自强,可助力乡村居民精神富裕。

  首先,打造乡村传统文化高地。乡村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耕读传世、睦邻友好、父慈子孝、守望相助、勤俭节约等理念,这些理念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逐步式微,传统文化中的文化技艺也后继乏力,振兴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涵,要想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需要大力传承传统文化,重构乡村伦理秩序和文化生态,在传统与现代的相得益彰中筑牢乡村精神之魂。例如南阳市依托中医药文化,通过举办仲景医药文化节等活动实现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2021年,张仲景医药文化节现场签约125个项目,总投资1456亿元,向着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的战略目标前进[6]。

  其次,传承红色文化精华。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孕育形成的伟大精神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一要盘活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当地的红色革命遗迹、红色英雄人物和红色革命事迹,让乡村的红色文化浮出来、传下去;二要激发红色文化活力,通过红色文化打造乡村旅游圣地,用红色文化留住初心,用红色精神创造财富。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28日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就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林州充分利用红旗渠精神锻造人民吃苦耐劳、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精神,不仅仅使红旗渠景区全国闻名,更是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能工巧匠,林州儿女出太行搞建筑风生水起。

  最后,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文化的核心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承重墙,为乡村社会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提供动力支持,在乡村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培养广大乡村居民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让健康的先进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食粮。

  四、生态振兴推动“农村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其中一条就是“生态宜居”,而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生态振兴”,只有乡村生态振兴才能实现“农村美”,当前,乡村的农田污染、垃圾处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与生态宜居的目标有一定差距,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7]

  首先,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一方面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的空气、河流和土壤不受污染。利用数字技术实时监控生态环境,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剂量及频次,用农家肥或者秸秆再利用减少土壤的污染;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另一方面,制定乡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约束个人和集体的环境违法行为,指导村民的用水安全和污染防治行为。

  其次,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一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制定乡村建设规划。除了整村搬迁的村庄统一规划,河南省大部分乡村并没有整齐划一的房屋建筑,不少乡村仍是旧有的村容村貌,乡村规划不能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一村一方案;其次,加强人居环境治理,乡村脏乱差的根源在于垃圾、污水的处理不到位,以“厕所革命”为例,目前,多数河南村庄的“厕所革命”不彻底,相当部分家庭仍在使用旱厕,污水管道也铺设不到位,地下水污染严重。

  最后,提高村民生态保护意识。农村生态环境关乎村民的居住舒适度,关乎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但不可否认,多数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粗放饲养家禽家畜,粪便垃圾露天堆放,冷漠对待环境污染,只有当污染影响生产生活才会想到“讨说法”。一方面,要多宣传,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强化农民主人翁意识,生态保护从我做起;另一方面,强化农民监督员意识,对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政府和企业实时监督。

  五、组织振兴激发“农村好”

  组织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在当前的乡村治理过程中,乡村居民的积极性能否发挥,乡村产业是否发展,乡村文化是否繁荣,都有赖于乡村的组织能否振兴,而乡村组织振兴的核心就是锻造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以党建促发展。

  首先,树立先进治理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8]这六个必须坚持可以作为乡村组织振兴的先进治理理念。坚持人民至上,乡村治理要以村民为中心,维护好、保护好人民的权益,利用好人民的智慧,做好村民的政策讲解员,发展领航员,文化服务员,矛盾调解员,权益守护员;坚持自信自立,相信群众自己发展自己,自己治理自己的能力;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发展本地支柱产业,创新发展思路;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乡村发展的堵点和痛点,探寻问题根源,有的放矢解决乡村振兴的瓶颈;坚持系统观念,把乡村全面振兴看成一个整体,行全面布局、全面规划、持续推进;坚持胸怀天下,把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全局中进行推进,使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其他现代化和谐互促发展。

  其次,提升治理能力。纵观经济社会发展好的乡村,都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党支部书记,都离不开一个分工合理、能力卓著的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要在领导力、组织力、引领力和号召力四个方面着手提升治理能力。一是领导力,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上要有力,能够正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能够不打折扣带领群众执行党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建立乡村重大事项、重要问题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制度,防止村级党组织领导力弱化和虚化,避免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被边缘化;二是组织力,在乡村振兴“五位一体”要求中,能够积极依靠群众、组织群众进行乡村建设,有序合理发展党员,把党组织有效嵌入乡村各类组织中,实现党组织和基层组织工作的覆盖性发展,增强党的影响力;三是引领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村民思想、指导乡村振兴实践,把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和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起来,与河南省“十大战略”统一起来,学习、宣传、回答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乡村振兴的指导阐释;四是号召力,基层党组织有没有号召力,群众愿不愿意买账跟随,取决于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和引领力作用的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中,要想方设法把群众组织起来,找准致富点,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乡村振兴的合力。

  再次,优化治理方法。乡村治理是否有效,方法很重要。一要采取“自治+德治+法治”的“三治统一”,自治是依靠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德治倾向于用优秀的道德文化和乡风民俗管理乡村社会,推举“乡贤”管理乡村社会,带领群众实现产业振兴在内的乡村社会发展,法治需要完善村规民约,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和法治宣传教育,用法律的武器解决邻里纠纷和乡村社会矛盾,三治合一,互为补充方为上策;二是加强数字乡村治理能力,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科学管理民众,宣传党的政策,传播正能量,构建新颖的利益表达、利益保护和矛盾化解平台,建立党政事务公开平台,加强党群联系,打造乡村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治理格局。

  (本论文是河南省社科规划专题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ZT33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注释:[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新华网,2022-10-25.
[2] 河南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Z].中国新闻网,2022-8-28.
[3] 河南公布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Z].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2-9-16.
[4] 河南省国家级农业品牌数量全国第一[N].河南日报农村版,2022-8-4.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 , 2022:18.
[6]丁艳,王胜昔. 一方山水 满眼胜景——河南南阳中医药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N].光明日报,2022-5-15.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5.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新华网,2022-10-25.

责任编辑:兰明群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