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河南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追梦红色石庄村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0-09-16 10:34:33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陈艳辉 萌友 石松涛 /文图
秋高气爽,硕果飘香。
进入石庄村界,眼前的一切,颠覆了人们的想象:村外琳琅满目的杂果树在微风中摇曳,累累硕果集聚在一起“甜言蜜语”;沉甸甸黄灿灿的谷子弯着腰,相互簇拥着“畅想未来”;村里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于村庄之间;错落有致的农舍掩映在绿树与花草丛中,微风拂过,送来缕缕清香。
乡党委书记刘建廷,在参加石庄村“5 N”主题党员活动日时,深有感触地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七十五周年,现在的太平盛世,是像本村烈士仝华章这些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咱们永远都不能忘记......”

红色记忆
石庄村有位烈士叫仝华章,他自幼上学,成绩优秀。1929年考入洧川师范,
1932年洧师毕业,回到家乡老岗寨教书育人,后辗转到睢县小学,在学校投身革命运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日本侵华,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党组织派他到洧川县(今洧川镇)西北地区任党的主要负责人。为了唤起民众抗日救国,仝华章以教书为名,四处奔走,动员群众拉神胎、拆庙宇,创办了观音寺学校,
在仝华章培育下,师生中秘密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并建立了党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后来把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学生分三批送往延安深造,成了革命的骨干力量,建国后有20多位成了地师级以上干部。
1942年7月9日晨,叛徒出卖,他和陈维钧、路得普老师被捕。
1943年2月26日,仝华章被害死于西安集中营内。
1986年12月,原河南省地下负责人,时任中央劳动人事部副部长刘子久,为仝华章烈士纪念碑题词“光照千秋”。
1987年清明节,观音寺学校举行了仝华章建校50周年纪念大会,全国各地几百名校友聚集母校,重走红色圣地。以实际行动教育后人,传承发扬好革命先烈伟大精神。

永铸党魂
仝华章烈士用鲜血染红的党旗,不但在石庄村没有因时间的消逝而褪色,相反,更加鲜艳夺目。
为此,村党支部拓展“三会一课”平台,开展“一传一学三问”活动,铸党魂,聚民心。
“一传”:弘扬仝华章烈士精神,传承仝华章烈士红色基因。
“三问”:一问是党员询问支部工作开展落实情况,出谋献策保实效;二问是扣心自问自身的不足找差距,保证一颗红心永向党;三问是过问村民诉求送温暖,密切党群关系。
这些活动的开展,树立了党员干部的红色意识,增强党员干部的内在动力。
六十多岁的老党员陈东林,在村环境整治过程中,为村里献计献策,主动随施工队早出晚归,搬东西、移杂物,始终冲在前列。
在今春疫情期间,王旗军、师付田、王涛等党员亲自找到支部,要求排班到防疫岗。党员陈东林孙子感冒发烧,让家人带孩子到医院治疗,自己决不下“火线”。
村民丁银木膝下无儿无女,在岗李乡敬老院赡养,村干部每年几次带着物品看望,他哽咽地说:“还是党亲呐!”
如果说语言是苍白无力的,那么能见证党员干部付出 的不仅有语言,更有汗水与心血。

汗水印迹
采访中,见到村干部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个个脸庞晒的黝黑,泥土满身,汗迹斑斑,问起怎么不更换衣服时,支书王战伟不好意思地拍了拍身上的泥土笑道:“每天都这样,又不是当客人嘞!”
去年以来,村里办了几件大事,哪里工作重,两委干部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
以前,村里的“水泥路”凸凹不平,影响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村党支部书记多次召开会议,定规划,理思路,改变这种状况。村支书王战伟曾在会上发誓并向乡党委表态:“干不好我王战伟写辞职报告!”
资金有缺口,“乡贤”尚超岭得知情况后,第一个把5万元送到村干部手中,几天功夫,就集资了30万元,使配套资金及时到位。
修路涉及群众房前屋后的土地,村干部白天干活,晚上披星戴月到农户家中搞协调。村民外出打工不在家,就到郑州、中牟、新郑等地“登门拜访”......
两个多月时间,3000米村道便展现在村民面前,“水泥路”变成了真正的水泥路。
经过两个月的奋战,美化空院60多处,拆旧房29所,村中种植芍药50亩,栽植绿化树8000余株。新打机井38眼,配套100多个水龙头,使全村1720多亩耕地实现了“水浇田”。
一串串惊人的数字,无不流淌着村两委干部汗水和心血,是他们用长满厚茧的双手托起了石庄村的希望。
党员师付田佩服道:“没有石庄村‘两委’班子“黄牛”般的精神,就没有俺村的今天”。
可村两委干部并不这么认为:这一切都离不开村     民的智慧和集体贡献。

拾材助焰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在石庄村表现的淋漓尽致。
八十多岁丁纪章是一位退休教师,家中院墙垒砌的不规范,影响村通村貌整治,他二话不说就让村里施工队拆除了。
村民师水民在外地打工,房子在村部门前影响村容,可当他回到家后,看到村里热火朝天进行村容村貌整治,激动地当场拍板:“我的房子我扒了!”
党员仝江龙看到村里的路灯不亮时,就果断拿出2万多元,新架路灯80多盏,方便村民夜间出行。
六十八岁的王全义等六位老年人也不示弱,“请缨”当起了村里的环卫工。
像这样为自己的家园流汗出力的村民有很多,面对这么大的工作量,村民们也丝毫没有感觉到劳累,因为他们过上了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品味幸福
酷暑离去,爽秋到来,昔日大型机械的隆隆声和干活时的吆喝声被村民笑声所取代。步入村文化广场,花草、绿树、凉亭……映入眼帘、心旷神怡。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路灯下散步、玩耍,在村文化广场打球、跳舞、做游戏、村饭店总有三五成群的村民,聚到一起小酌两杯,品味人生,品味幸福……
八十三岁的老党员仝水林,六十年代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十八个春秋,村柏油路修好后,他精神抖擞地从村北头踱到村南头,来回几个回合不愿离去,心里美滋滋的。
他逢人就夸:“现在是细米白面嘴边挂,国家补贴人人花,出入小车家家有,终享人生好年华……”
 
责任编辑:孟德超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