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社交关系链已剥夺我们的选择权 应走出科技丛林

来源: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2022-08-26 06:18:34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大象新闻评论员 李长需

    别把“武器”转化成玩家的“负担”

    微信的聊天窗口能上传99张图片了,作为媒体人,在信息化爆炸的时代,功能自然是越多越便捷。

    想起十几年前“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着陆时,我们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通过QQ传稿子,得爬上一座山头,前后鼓捣了几个小时,那时的愿望,便是有一款即发即到的通信工具;再后来在“神七”发射现场连线电视台,很希望能直接传视频画面而不是大费口舌。后来,这些愿望,微信帮我实现了。

    彼时,微信是个好工具,无论是采访还是传稿,用着很方便。重要的是,它还是跟诸多亲朋日日“交流”的“会客厅”,视频聊天,省事省钱。

    此时,发现微信“沉沦”了,朋友圈成了工作的汇报圈,公众号成了商家的营销号,听见微信的提示音,心中一股“万马奔腾”:“工作上又有了啥问题?”

    微信的工具越来越多,抢占手机内存越来越多,玩家的负担却越来越重。这,或是微信的悲哀。

    应走出科技丛林 多透透新鲜空气

    微信聊天窗口上传图片将9张改为99张,这是技术的力量。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VR、AR、AI……我们在享受着技术“盛宴”的同时,似乎也迷失在科技的丛林里。

    技术的逻辑是“喜新厌旧”,每一项新技术的“盛装出席”,都在为下一个“继任者”作嫁衣。

    我们总是被科技牵着鼻子走,在新技术的涌现中忙得“不亦乐乎”,却无法静下心来享受技术所带来的福利:外卖可以解决食欲,却让我们的生活失去了烟火气;手机的丰富多彩能让人如痴如醉,却让我们消减了跟家人把酒话桑麻的温馨。

    技术是为我们服务的工具,而不是奴役我们的工具。我们享受着技术便利的时候,也应该及时走出科技的丛林,多透透新鲜的空气,那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

    技术越发达 越需要互联网伦理的驻场

    一次可以上传99张图片,微信聊天窗口的这项功能,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岂不助纣为虐?这突如其来的“担心”,是其背后互联网伦理的缺失。

    科技的每一步发展,都要讲究伦理。比如基因编辑研究,有一条“14天”的伦理红线:胚胎发育到第14天,已成为有感知的胎儿,在现有技术不能排除其基因突变等发育风险的情况下,必须终止其发育。

    互联网也需要伦理。互联网因其虚拟性和隐蔽性,免不了诱发有违伦理的乱象,比如人肉搜索、网络暴力、造谣诈骗、虚假炒作等,这都需要建立起除法律之外的伦理规范。

    寻亲少年刘学州的自杀、杭州女孩拿快递被造谣出轨,类似极端的事件冲击着我们的大脑,也让我们意识到建立互联网伦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互联网工具越来越丰富的时代,互联网伦理的驻场更为关键。

    □大象新闻评论员 陈思

    “搔首弄姿”的微信

    已治不好年轻人的委顿无力

    微信的更新,归纳起来无非是在增强功能性与趣味性,以增强用户黏性。

    其实微信近来上线了不少新功能,比如视频美颜、朋友状态、拍一拍,可似乎大家并不买账。

    不少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尴尬时刻:看领导新头像,不小心对着他的脑袋“拍一拍”;朋友圈状态选来选去,还是换上了“沉迷学习”或“努力加班”。趣味性的功能,越来越鸡肋;实用性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微信,似乎正在失去它的趣味性。

    随着“身份等级”入侵、互联网营销的无孔不入,本应平等纯粹的网络社交空间正在收窄。一个不能展现自己怯弱、悲观的微信,如何成为精神的栖息地?一个私下发言,极有可能被截图鞭笞的朋友圈,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微信的“搔首弄姿”,已经治不好年轻人的委顿无力。

    社交关系链已剥夺我们的选择权

    微信的更新,能在网络上激起这么大的声浪,得益于它庞大的用户群体。

    很多人也是在评论区吐槽时突然发现,“无所不能”的微信,原来也爱摆烂:电脑端登录必须扫码、聊天记录不能云备份、公众号不能排序、不支持好友互删、微信群泛滥……

    这些“BUG”让不少人难以忍受,但似乎大家又都忍受了下来。

    说到底,这个几乎已经与你所有社交关系连接起来的软件,已经成了融入熟人社会的唯一解。每一位“扫我还是扫你”中添加的好友,都是微信护城墙上的一块砖。绕不开的社交关系链,已经剥夺了我们的选择权。

    臃肿 或许是社交软件的永恒宿命

    还记得离开QQ转投微信的理由吗?无非是微信更简洁的页面、更高效的沟通与更纯粹的社交功能。

    那时候的QQ,有游戏、有直播、有QQ秀,非常臃肿。十几年过去了,微信似乎又走上了老路。作为中国用户群体最庞大的社交软件,产品逻辑当然不会走老路。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臃肿,或许是所有社交软件的宿命,这是微信之父张小龙都无解的方向。这也意味着,该款社交软件,需要不停地推出新的服务、不停地链接外部资源。所以它的整体臃肿属性,也会日益增加。

    微信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不让用户因臃肿的系统困扰。而用户要解决的问题是,微信只是世界的一扇窗户,而不是世界的全部。

    @张玖阳:当我看到楼下晒太阳的老爷爷老奶奶们,都人手一个微信号的时候,我就知道其他平台还想要逆风翻盘已经不现实了,当年支付宝投入那么多,都没有改变微信社交龙头的位置,连撼动一下都没有,可见用户习惯真的很难更改。

    @邵小离家老大雷:一些和国内有贸易联系的外国人也会用微信的,因为他们也想随时都联系到想找的人,我之前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的客户就这样。

    @国王在伦敦:你要知道你已经当成集短信、QQ、微博一体的了。早上起来都是先看看微信有没有信息,有什么朋友圈。

    @杨金路少年:上班,核酸,公交,吃饭,购物咋个能离开它。

    @橙子是橙子ccc:我奶奶这个年纪都在用微信,和她的老姐妹视频。虽然难学,但是她乐在其中。

    @乌烟瘴气的网络平台:这东西,我对它又爱又恨,没它无法工作,有它工作量大幅增加。

    @我才是羽度非凡:不得不说,微信已经不是一款简单的社交工具了,它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首选联系方式,普及程度堪比手机号,如果不是注册微信需要手机号,我估计微信的用户量肯定会超过手机号的用户量。

    @长歌暖余年:我讨厌无处不在的广告!它已经不是原来的微信!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