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乡村教育家王拱璧:“救国救民”他选择了新村建设实验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06-28 08:16:08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李长需/文 图片据王拱璧文集等翻拍

    1917年—1920年王拱璧(中)在日本留学时与友人合影

    东渡日本,“为伏虎而深入虎穴”

    虽然推翻了帝制,实行了共和,但仍未拯救民众于水火。加之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失败,日本提出灭华的“二十一条”,国耻民恨横在心头,王拱璧无心教书,便辞职赴京,应考留学日本研究生。1917年冬,他只身经奉天、朝鲜,渡海到东京,入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就读。说起赴日动机,他称“说是留学,实为伏虎而深入虎穴”。

    事实上,留学期间,他耳闻目睹的事实,“就像被盗苦主偶进盗窟,到处可见赃物盗谋”,让他“更难于安心学习”。他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从事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上。

    半年后,王拱璧被选为河南留日学生会会长,并被推荐为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干事。1918年4月,他受留日学生总会派遣,回国支援抵制日货运动,在济南、开封、上海等地奔波数月。1919年5月,他又奉派到上海支援“五四”爱国运动,“请愿当局,唤起舆论”,并在病中写出了名著《东游挥汗录》,以揭露日帝侵华罪行,又写下《河南人民当头大祸》,揭露日寇为实现其鲸吞中国的野心,其侵略触角已从青岛伸进河南,要在郑州、周口开商埠,日本浪人、红裙队已开始在“中州福地”招摇过市,要河南人民提高警惕,准备奋起自卫。

    写完这些书,积劳成疾,不得不于1919年年底入东京“国际医院”就医,“病毒已攻入头壳”,并做了开颅手术。

    ?1919年5月中华留日学生总会委任王璋(即王拱璧)为归国代表到上海参加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要改造中国,必须从基层农村入手

    东京归来办罢父丧,王拱璧面临归国后的前途问题。他本可以应教育部之招,去谋个一官半职,但他向来对做官并不感兴趣,所以也懒得去北京就职。而各个高等学府均被军阀们插足,他也不屑再去任教。抛却个人前途而言,他心中仍然澎湃着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但从何入手,却需要他仔细考虑了。

    不凡的经历,让他对当时的中国有着清醒的认识:东西列强一战后集结在远东,像一群贪狗恶狼争夺中国这块肥肉。日本则正准备鲸吞整个中国。国内虽已推倒封建王朝,但封建基础原封未动。大中军阀,各据一方,你争我夺,互相仇杀,对外勾结帝国主义,甘当侵略者的鹰犬,对内与地主、匪、霸狼狈为奸,鱼肉百姓,中国人民则被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挣扎在死亡线上,广大农村只见残垣断壁,路断人稀,到处是死气沉沉和苍凉满目。

    他的家乡孝武营村也是一样。贫农多被迫外逃谋生,地富多带眷属避难城内;剩下最多的是中农,守着几间破屋和几亩薄田在家煎熬。与不少青年农民闲聊,他们还是希望活下去,只是苦于没有门路。他们热切地对王拱璧说:“大哥,不要走了,管管家里的事吧。只要你在家,叫俺干啥就干啥。”他们让王拱璧看到了农村的希望和力量,王拱璧就决定留下来,从农村入手,探讨“救国救民,爱国保种”的具体道路,开始了他的新村建设实验。

    新村建设实验,在国外早已有之。早在19世纪前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和傅立叶的门徒先后在美洲新大陆进行过“新村”实验,试图通过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去消灭剥削制度和劳心劳力的对立。这些尝试都失败了,但其影响却遍及全世界。日本自然主义作家武者小路实笃受此影响,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新村主义理论,并在1918年在日本九州组织了第一个新村。王拱璧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新村主义的影响,并亲自拜访过武者小路实笃。回国以后,二人联系不断,武者小路实笃还给他寄过《新村》杂志。这时的王拱璧相信:要改造中国,必须从基层农村入手。但他的新村建设实验并非照搬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而是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社会,从改造旧农村开始,去创造新农村,走乡村自治的路子。

    在青年村实行义务教育,支持女孩享有继承权

    王拱璧的乡村自治实验,是从1920年春末的一场座谈会开始的。

    这场座谈会,大约有50人参加,青年人、老年人,知识分子都有。其中,中农成分的人居多,也有两三个地主富农。他们纷纷提出改变村貌的事项,包括改组村事务所、改组保卫组织、遏制盗匪恶霸、减轻租息、组织青年自治会、改良学校、息讼禁烟、治理河渠、妇女放脚等,王拱璧据此编写了建村计划,并根据村内两派长期不和及赌风较盛等补充了团结息争、禁止赌博两项。夏初,又召开了村民大会,通过了建村计划。村民的情绪很高涨。

    麦收后,把原来的“看家队”改组为“保卫团”,其中的40多名团员不仅是保卫组织,还是实施建村计划的骨干力量。接着又改组了村事务所,将其变成了一个办事机构,下设调解委员会,并民主选举出村委会。

    仲夏,又成立了青年自治会,主要用来移风易俗,要求2000多户成员不留发辫、不缠脚、不娶缠脚女、不娶妾、不赌博、不吸鸦片烟等。

    王拱璧认为,当时的中国教育既不符合国情民意,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且学校和人才多集中在城市,而广大农村却缺学少教。在一个农业立国的社会里,当务之急应先普及农村教育,为农村的改造和建设培养各类人才。为此,在父亲所办崇实小学的基础上,成立了青年公学。该校成立了董事会,实行民主管理,王拱璧被推荐为校长。他为此大力增添校舍和设备,想尽办法补充学校经费。他自己捐了30亩田地、4000斤粮食和3000元钱。当年10月9日,青年公学先开了小学部和农民补习班。青年公学的教育宗旨,是以“劳动”、“健康”为中心,实施人文教育。学生不收学费,对于农民补习班的学生和女生还给予补助。

    1922年,青年公学联合本县几所学校开展校外教育活动,青年公学的宣传小分队干得颇有成效,常常是校长王拱璧在台上讲演,男女学生在台下见到长辫子就剪,见姑娘就劝说放脚。1924年7月,《新中州报》记者到孝武营村采访,亲眼看到“全校及青年村中,无一吸水烟者,纸烟更属绝迹,村中妇女30岁以下均天足”。而且,当时农家办丧事,不披麻戴孝,而是戴黑纱,行鞠躬礼。这在当时的中原地区是个大新闻了。

    该年,青年公学增设十个专业部和一个顾问会,研究教育与生产技术、生活知识相结合,又到开封募集到500元捐款,增设了中学部,并招收了初中一班、师范专业一班,还开办了夏令学校,招收了两个师范班和一个体育班。经过几年发展,青年公学颇有成效,设立了幼儿园、小学部、中学部、妇女部、职业高等补习部、农民补习部、师范部等各种办学形式,最后发展到20个班700多名学生的规模,为穷乡僻壤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人才。

    1924年,王拱璧又在青年村实行义务教育,要求达到上学年龄的男女都必须入学。他还要求男女平权,不得歧视;也要求婚姻自由,不得包办;也明确了女子同样享受继承权。在解放妇女方面,他是下了很大力气的。有个叫于嘉的女孩,寡母死后族人要瓜分她的田产房产,王拱璧两次渡河到80里外的县城去找县长,要他支持于嘉享有完全的继承权,并公告全县。还有个青年公学的学生王芳蕈,被夫家率众绑架抢婚,几乎引起数百人的械斗,王拱璧支持王芳蕈当场宣布解除婚约。此风一开,该村当年就有好几起女生宣布解除了婚约。(下转A05版)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