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栏目

新版教科书指“南阳”为“隆中” 南阳研究者指其“一边倒”

来源: 2019-10-09 07:08:03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太绝对了。”说起新版教科书更改一事,南阳市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牛宏城表示,实际上,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和三顾茅庐发生地,襄阳和南阳都没有那个时代的实证、物证,只有后世的碑帖文章,这些年也没有新证据出现,教科书不应该绝对地说是在哪。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王姝/文 李新华/图

 

    一条汉江隔开了“南阳郡”和“南郡”

    “东汉时期的南阳郡确实管湖北的一部分,但是以汉水为界,襄阳在汉水以南,而隆中在襄阳西25里,不应该属于南阳郡。”

    牛宏城的话在南阳武侯祠内大拜殿的沙盘上得到印证。这个沙盘区分了东汉南阳郡和南郡的分界线。沙盘显示,南阳的位置在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又在帝都洛阳之南,符合古代“山南水北为阳”的说法。襄阳隆中的地理位置在汉水的南岸,在水之阴,隔汉水划在南郡辖区内。

    “这个沙盘是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制作的,《史记·秦本记》记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初置南阳郡,在汉水北;《地记》记载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者。这些都和沙盘是吻合的。”工作人员解释。

 

    南阳民间流传有大量的诸葛亮传说

 

    牛宏城告诉记者,南阳武侯祠在历史上多次遭受战争摧毁,目前是在元代重修的基础上复建的,存在的最早的纪念碑帖是在元代。真迹虽然难寻,如今在南阳民众中,依然存在大量对诸葛亮的崇拜行为和民间传说。

    “以前,我以为小时候听老人讲的都是传说,通过去年的寻访,找到了很多实地证据。”南阳籍三国文化研究者范立硕告诉记者,去年,南阳诸葛亮躬耕地民间研究会、南阳市文物保护志愿服务队联合进行了一次南阳区域三国及诸葛亮历史遗迹寻访活动,从3月持续到11月,走访了南阳、平顶山两市十县,寻访到诸葛庐、诸葛井、诸葛街、躬耕歌等有实物遗存的历史遗迹,通过老人和文化学者的访谈,收集到“汉诸葛避难卧龙岗”、“诸葛亮龙岗得天书”、“诸葛均娶妻林氏女”、“诸葛爷宛城埋地钉”等南阳地方故事和传说。

    范立硕表示,对于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南阳研究者大都持一个开放的态度,认为双方都可以积极寻找证据证明自己,但作为严谨的教科书,对尚无定论的话题采取“一边倒”,势必会对南阳造成消极影响。

 

    面对要讲到的新课文 老师们都很“迷茫”

 

    “在南阳,我们世代都知道诸葛亮在这里躬耕,现在学校要以教科书为准,会对教师和学生造成困惑。”范立硕说,“我更担心的是,会对年轻教师造成刻板印象,以至于忽视了家乡南阳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诸葛亮在南阳躬耕我们从小都知道,相信老师们不会被误导。”南阳十三中教师告诉记者,自己和同事在讲到这个问题时,会把两地纷争的情况给学生说明。

    “我上学时就查过资料,两地都没有百分之百的证据,南阳相关史料比较丰富,但是襄阳宣传做得好,南阳现在才开始重新打造卧龙岗,希望能把名气打起来吧。”他告诉记者,如今大家提到这件事,都是气愤和失望的情绪,“气愤是对别人,失望是对自己。”

    南阳五中教师告诉记者,新版教科书的更改问题,领导和同事没有在正式场合提到,“毕竟两地争那么久了,谁都没法说服谁”。但是,面对马上要讲到新课文,她也有些迷茫:“讲清楚?还是跳过去?万一考试要考怎么办?”

 

    “一个探讨的学术问题,不应该轻易下定论”

 

    “我们南阳有句老话:有理不在腔高。”南阳籍诸葛亮文化研究者郭文学说,“不同的人占有资料不同,得到的印象也不同,这是一个探讨的学术问题,作为教科书不应该轻易下定论。”他认为,从逻辑上看诸葛亮心怀大志,且当时交通不便、竹简繁重,要想掌握时局、运筹帷幄,在重镇南阳隐居比在偏远山区隆中隐居可能性大得多。

    实际上,教科书在如何处理《隆中对》和《出师表》注释时引发争议,这不是第一次。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重新收录已经删除十年的《隆中对》,其中加注称:“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在《出师表》中对“南阳”一词注解为:“南阳,郡名,在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随即引起南阳各界强烈抗议。河南籍作家二月河对于教科书此举发表文章《把诸葛亮让给谁》,直言:“不靠新发现的资料,也不靠新出土的文物佐证,但凭‘做工作’,居然就改变了教科书,这个本事谁有?”

    2019年,随着教育部统编教材的使用,两地纷争升级。网络出现了要求订正教科书的声音。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记者分别联系南阳宣传部、致函襄阳宣传部,均被告知“不便答复”;联系一些研究学者时,也有人表示政府方面提前交代,暂且不对外发声。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