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王立群谈庭院文化:李子柒的院子我不敢去

来源: 2019-12-28 01:08:04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

    院子是中国最传统的居住形态,它不但是中国人居文化的核心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更象征着家、家族的记忆与传承。在高速城市化的今天,越来越稀缺的院子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散文、诗歌,成为芸芸众生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和记忆,成为镌刻在心灵深处的那一抹温暖和亮色。12月27日,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在郑州与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中国景德镇海景美术馆馆长海田一起,共论庭院文化,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品院论道,共话传承。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 梁新慧

    住久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就开始向往庭院

    “在中国古代,院子叫庭院。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诗词,当数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很喜欢这一句,为此她写了好几首和庭院有关的词。我们现在常说,庭院庭院,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庭和院是两个概念,真正把庭和院合在一起,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王立群严谨的解读不失文艺范儿,吸引了现场嘉宾。

    王立群说,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庭院最早的起源,是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二里头遗址已经有了庭院的雏形,而中国庭院的形成是在东汉,过渡期在晚唐和两宋,成熟期在明清,而衰落则是在近代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工业化的全方位推进,城市吸引了大量人口,人口向城市、中心城市、特大城市集中,导致了庭院的衰落。

    “如今在北京,要住四合院是非常困难的事儿,一般人不敢问津,因为价格太高。当人们住久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就开始向往庭院,如果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有个庭院,比如郑州北龙湖区域,那就是诗意地栖居。”

    说到这里,75岁的王立群自然而然地提到了网红李子柒。他说,李子柒的那个院子,红遍世界,但他却不敢去。

    王立群的发言,让现场所有人都倍感意外。为什么?

    “10年前,我的心脏放了6个支架,如果我去了深山里的庭院,一发病救护车不能及时赶来,人就完了。”王立群诙谐幽默的发言,顿时引来了一阵轻松的笑声。

    一个家族延续传承,靠的不是财富而是家风、家训

    院子是中国人安顿生命、安顿家庭和安顿精神的场所。

    谈及院子和文化的关系,王立群直言,院子不但是中国的文化符号,还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无论是北京四合院、晋商大院、苏州园林还是河南康百万庄园,都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和传承的载体。

    院子,要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景观和建筑的关系,另一个是人和景观的关系。院子在城中,或者说,城市中的庭院,属于稀缺品种,具有很多优势,就特别适合人类栖息。

    “我们中原,有中国三大庭院之一的巩义康百万庄园,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庭院,它更像是堡垒式的院子。康家靠漕运起家,农耕致富,文化传承,在这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楹联、牌匾,传达的都是文化。”王立群说,康百万庄园中最有名的就是“留余”牌匾: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家人很有头脑。中国人讲,富不过三代,而他们家传了400多年。400多年是个什么概念?中国的封建王朝,两宋加起来,传承不过300多年,明清都是270多年。”

    “一个家族的兴盛,靠的是机遇和才干,而要让一个家族延续,靠的不是财富则是家风和家训。有言之教为之训,无言之教谓之风。也就是说,写下来的是家训,无形的是家风。如果一个家族有良好的家风,子孙就会受益。从这个角度来讲,家族传承,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王立群说,他希望青风院子能够代代相传,不辜负建设者的一番苦心。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