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栏目

京九铁路拉近内地与香港的距离 中国大陆出现第一家“网吧”

来源: 2018-11-21 08:03:14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编者按】

    抽丝剥茧河南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关键节点,聚沙成塔河南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画卷。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持续推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巨献之作《你好!河南40年》,这是第19篇1996年。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张静/文 首席记者 袁晓强/图片统筹

    这一年,随着1997年越来越近,香港回归祖国就在眼前,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在热切期待着这个历史时刻的到来。为香港回归所做的准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月2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统筹特区成立的准备工作;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公告: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组建完成。12月11日,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人选产生,400名推委会委员投票,董建华得了320票,从31个报名者中脱颖而出。

    而一条连接北京和香港的铁路大动脉,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动工。国家“八五” 计划的一号工程,当时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中国第二大工程——京九铁路,在1996年全线通车。

    这条长2500多公里的现代化铁路大干线,北起北京,跨越京、冀、鲁、豫、皖、鄂、赣、粤、港等9个省级行政区的103个市县,南至深圳,连接香港九龙。从全面开工到全线铺通只用了三年时间,接着用9个月时间基本完成站后配套,1996年9月1日全线开通运营。

    和超级工程跟下饺子一样的今天不同,1996年,这条贯通中国南北的铁路,带给人们的不是锦上添花的自豪感,而是久旱逢甘霖的欣喜若狂。

    京九铁路的开通,拉近了内地和香港的距离。不过,在河南,最高兴的却是商丘人民。

    1996年9月2日, 《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刊发《京九铁路全线开通》的报道,同时配发了一幅图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看到火车开通时禁不住拍手欢庆。 正如这位老奶奶,商丘人对于京九铁路开通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和她一同被记录进历史的,还有许多平凡的普通人,商丘市支铁的“老头队”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九江召开的京九铁路全线铺通庆祝大会上,人们议论较多的是两个特殊的组织,一个是江西的铁路施工“姑娘班”,一个是商丘市支铁的“老头队”。

    为了更好地研究、支持、服务“京九”建设,几个老头1995年四五月份沿京九线南下考察,一连13天,虽然累得“不亦乐乎”,但也乐不可支,他们通过调查和对比,掌握了大量材料,引起了诸多思考。

    老头们的事迹和精神,不但感动了铁路职工,也感动了铁道部的领导。

    1996年9月1日,京九全线通车首发式在北京举行,商丘继郑州之后成为河南省第二个两条国家铁路大动脉(京九、陇海)形成十字交叉的城市。“当时,我们那的老百姓都说‘大京九大机遇’‘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当时正上高二的陈涛,暑假专门和几个同学一起,跑到新修好的商丘南站,还特意在那儿合了影,“京九铁路开通那天,很多很多老百姓自发到商丘南站去见证那个历史时刻,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大街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整个商丘都被一种喜悦的气氛笼罩着。”陈涛说。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年的9月23日,广深港高铁正式开通,香港迈入高铁时代。而京九高铁也已经于2015年7月15日开工建设,预计于2022年前全线开通运营。京九高铁开通后,从北京到香港九龙,时间将从23多个小时缩短至7个小时,而作为重要节点的商丘又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996年,随着世界互联网蓬勃兴起,中国的互联网也开始从萌芽中长出小苗,一大批年轻人开始了互联网创业,这些小苗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互联网一棵棵参天巨树。

    这一年6月,王志东创办的四通利方第一个站点利方在线中文网站(www.srsnet.com)正式开通。这,就是新浪网的前身。

    这一年的8月,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教授和斯隆商学院爱德华·罗伯特教授的风险投资支持下,张朝阳创办了搜狐公司的前身——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以风险投资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用户接入提供服务。

    这一年的马云,还在到处推销他的中国黄页,但那时候,很多人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也因此,他们把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马云视为 “骗子”。推销业务屡屡被拒绝的马云,在1996年的一天暗自说道:“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会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这一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科技网(CSTNET)这国内四大骨干网均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其中ChinaNet和ChinaGBN获准进行商业运营。

    这一年,虽然中国互联网仍处于萌芽期,但嗅觉敏锐的人们,已开始抢占先机。处在初始阶段的中国互联网,网速缓慢,费用昂贵,应用简陋,但仍有不少新闻媒体闻风而动,抢占先机上网(当时称电子版),为改变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状况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努力。闻风而动的不光是新闻媒体,作为中国最早使用互联网的寺庙之一,这一年,少林寺官方网站就申请了域名,到了2010年,面向海外的少林寺官方网站英文版上线。

    1997年1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报道,从电子工业部采访到的数字,到1996年底“我国已有10万户互联网用户”,接入网络的计算机达5万多台,基于互联网的一些新鲜事物也随之出现。

    就在1996年,中国出现的一个新事物,至今仍是许多青少年最爱的“社交场所”。这年的11月15日,北京实华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旁边开设的实华开网络咖啡屋,成了中国大陆第一家网咖,这就是以后广泛出现的“网吧”。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