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栏目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这个时代一个人被埋没还真不容易

来源: 2018-10-12 01:05:43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

    ?新锐作家李敬泽来了。他从郑州东站下了高铁,直奔郑州松社书店,大步流星地迈入会客室,和熟悉的记者打招呼,拿出“宝贝”烟斗,塞进精致的烟丝,轻轻点火,一路上的风尘和倦意便一扫而光,而他的思绪就如同升腾的缕缕烟雾,弥漫开来。

    ?他出了本新书,名为《会饮记》。两个小时的采访也从被誉为“四不像”的《会饮记》开始。

    ?身为中国作协副主席的李敬泽说,《会饮记》让他杂乱的生命结了果。而退休后的梦想,则是自己开着车在河南慢慢悠悠地行走,找寻郑、韩、魏、晋、楚在中原大地上的遗迹,聆听历史深处战争的金戈铁马,感受春秋战国文化的汪洋恣肆。□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  邱琦 /图

    “会饮”不仅仅是喝酒,更是精神上的交流和交往方式

    今年8月,他的新书《会饮记》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李敬泽近年来在《十月》杂志专栏刊登的系列随笔,是继《青鸟故事集》《咏而归》之后的又一力作。

    何为“会饮”?在他看来,“会饮”这个词,一方面联系着喧闹的、带有烟火气的人间生活;另一方面,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会饮”都不仅仅是喝酒,更是精神上的交流和交往方式。“在这份喧嚣里,人和人、人和自己的交往中,发生精神上的关联、碰撞、探讨。想来想去,便叫了‘会饮’。”

    《会饮记》中的十二篇文章,每篇都由一个现实的触点切入,这个现实的触点或是一次谈话,或是一次会议,又或是作者李敬泽在写作前后的经历。评论家毛尖认为,敬泽老师爱每个具体的人,并给予他笔下的每个人物一个精致的肺。在繁花似锦的才华背后,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热气腾腾的肉身落实到文字上,使之具有一种夺人耳目的冷艳色彩。让《会饮记》中的现实之物经由肺的虚构转化,彰显出鲜活的自由流动之美。

    不喜欢谈论“文体”,写作时根本没有把“文体”当回事儿

    作家黄德海说,《会饮记》的形式很难界定,有时候像在看评论文章,有时候像在读小说,有时候又像是在品诗歌……《会饮记》的文体其实是“四不像”,不像小说、不像散文、不像诗歌、不像评论,但是又好像什么都像。

    在他本人看来,《会饮记》究竟属于哪一种?

    “我不喜欢谈论‘文体’,说老实话,我写的时候,我没有把‘文体’当一回事儿。所以,书出来了,很多朋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为‘文体’往往成为读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

    李敬泽认为,比“文体”更重要的是写作时的状态。“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碎片化。比如早上看手机,我们看到了一个消息,然后我见了谁,又去干了什么事儿。一天的生活,就是由无数的琐碎小事组成,这些小事,过去就过去了,一般人也不记得了。而我干的事儿,就是把这些碎片性的东西相互联系,探寻它们之间的关系,把这些碎片留下来了。”李敬泽说,这是一个特殊的写作状态,要随时把当下的感受和想法形状化,这时,写作和作品处在同一个表面上。

    创作《会饮记》,是为了抵制碎片化?

    “我毕竟是个文化人,从早到晚很重要的事儿甚至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和当代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各种各样的场景和话语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有对话、矛盾,有争辩,更有探究。我写这组文章的动力,也就在于此。”

    平日忙于会饮

    《会饮记》让我杂乱的生命结了个果实

    李敬泽是著名评论家,而他的公职是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不过,从去年他的新书《青鸟故事集》出版后,人们都称他为“新锐作家”,他乐于领受。

    每天早起,他要刷一刷朋友圈。在去单位的车上,也会刷一刷。和一些传统作家相比,李敬泽一点都不排斥手机阅读。“通过手机,我每天都能看好几篇论文。换句话说,有了手机,我看论文的数量,比以前多得多。否则,就得去图书馆找学术杂志。 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非要捧本书的要求。”

    谈及写作状态,李敬泽举例说,河南的著名作家二月河老师是专业作家,他就像出租车司机,每天都要干,而自己工作太忙,都是挤出时间来写作,属于业余作家。

    李敬泽的写作,没有什么仪式感。在飞机上、火车上能写,在办公室也能写,形成了一个不专业的写作习惯,而且习惯于被逼到悬崖边上拼命地写,就像记者赶稿子一样。《会饮记》是专栏文章的结集,杂志编辑整天催,而他按照这种方式、语调把12篇文章写下来,然后就崩溃了。

    “我的时间比较紧张,平日忙于会饮。每天要参加各种会议,见各种人,说各种话,心里常常充满了委屈。但写《会饮记》的时候,我比较充实,它让我杂乱的生命结了个果实。”

    自己是当代曹雪芹一直没被人发现?

    那我们的眼睛该有多瞎啊

    上世纪80年代,是文学繁盛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学评论的大发展时代。作为评论家,李敬泽如何看待当今的文艺评论?

    时代在变,文化生态也在变。“你们是看了批评家的文章,才去看哪本书吗?当今这个时代,批评家的文化功能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同80年代不可同日而语,但其批评的功能依然强大。比如说豆瓣,它上面没有传统的批评家,但它发挥着很活跃的批评功能,而且能作用于读者的选择。”

    李敬泽说,大家过去所熟悉的批评形式,在纸媒时代要高度仰仗文化权威,现在不是这个时代了,文化权利大规模的扩散,并不是仰赖几个权威或者一批权威。“这个时代的变化是有基础的,豆瓣上的评论,一点不比我们的水平低,其专业程度令我吃惊。”

    “即便没有知名评论家去评论作家的作品,大家也根本不用担心,现在这个时代,大小才能都能显现出来,就像‘回忆专用小马甲’,他养只猫,也能大红大紫。”李敬泽坦言,这个时代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个人要被埋没了还真不容易,那运气该多背啊!李敬泽说:“你不能说自己是当代曹雪芹,就是没有被人发现,那我们的眼睛该有多瞎啊!”

    梦想在河南慢慢悠悠地行走

    找寻春秋战国在中原大地上的遗迹

    “中原大地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或者对每一个有历史情怀的人而言,就是我们的故乡。来到中原,就是精神意义上的回乡。”去年2月,李敬泽接受记者专访时,曾这样说。而此次来河南,他则解释:我们对河南有感情,所有中国人都对河南有感情。这是因为,我们的很多认知,都来自这片广袤的土地。

    去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对郑国三号车马坑进行考古发掘。这项考古发掘,今年还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李敬泽通过朋友圈看到了猛犸新闻的直播和报道,然后他就向记者询问相关情况。当时,他就表示:太好了!下次去郑州,一定去看看。

    一年后的今天,李敬泽真的来了。

    李敬泽说,之所以想去新郑,是因为他对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情有独钟。人们对春秋时期直观的理解,是很淡漠的,很多人并不知道春秋时期是个什么模样。那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而他想去具体地看一看。

    工作之余看新郑,时间很短,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而李敬泽退休后的梦想,则是自己开着车在河南慢慢悠悠地行走,感受春秋战国文化的汪洋恣肆。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