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栏目

“查房”是为房地产税征收做铺垫?请勿误读!只是人口普查“常规动作”

来源: 2019-11-14 05:17:32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近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关注度很高。对于普查,有人疑问,人口普查查清楚人口就好,为啥还要“查房”?“查房”结果未来是否会作为国家征收房产税的依据?还有人关心,普查获取的资料是否会被泄露,是否成为有关部门进行行政处罚的依据呢?

    摸清人口家底

    才能为制定和完善相关民生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成功进行过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虽然有过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但是,在新时代,要对全国人口进行大点名,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这是因为,全国人口普查涉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只是要摸清人口总数这一项指标,还要全面查清人口结构、分布等方面的最新情况,要统计的事项涵盖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其实,定期开展人口普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明确规定。根据人口普查条例规定,我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标准时点为普查年度的11月1日零时。另外,面对“每分钟都有诞生和消亡”的人口变化,普查“十年等一回”未免有点久。国家统计局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即逢5的年份)还进行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量占全国总人口的1%;每年还要进行一次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量占全国总人口的1‰。

    为啥统计部门要大费周章地普查人口呢?因为,只有摸清楚人口家底,才能为制定和完善相关民生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才能更好地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支持和配合人口普查工作,是每个普查对象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将首次采集身份证号码

    担心隐私泄露?看官方回应怎么说

    据悉,为了提高普查数据质量,在这次人口普查中将首次采集普查对象的身份证号码。由于公众对采集身份证号码极其敏感,这引起了一些人的疑虑,担心隐私会被泄露。

    对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相关的统计法律法规早就明确,人口普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普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作为对人口普查对象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不得用于人口普查以外的目的。如果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尽到保密义务,必然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查房”只是“常规动作”

    “为房地产税征收做铺垫”是误读

    据悉,以房“查人”是世界各国进行人口普查普遍采用的方法,因为人都居住在房子里。所以人口普查中“查房”的目的是为了查准人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开展了六次全国性人口普查。在以往的人口普查过程中,也多次涉及房屋情况登记。

    比如,在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统计部门就对相关住房信息数据实行了登记。不仅于此,相关统计口径还十分细致,包括各地区按住房用途、建筑层数、承重类型分的家庭户户数;各地区按住房建成年代分的家庭户住房状况;各地区按住房设施状况分的家庭户户数以及各地区按住房来源分的家庭户户数等。

    又比如,在更早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也有住房相关数据,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家庭户按住房间数分的户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家庭户按人均住房面积分的户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家庭户按代数和住房间数分的户数等。

    所以说,“查房”只是做好人口普查的“常规动作”,并非新增项目,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能把“查人查房”误读成是为房地产税征收做铺垫。

    据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