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栏目

南阳市桐柏县淮源镇:生态立镇打造宜居家园 “一村一品”扮靓淮源文化

来源: 2019-07-24 07:12:05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陈庄村支书范远刚介绍苗圃

    南阳市桐柏县淮源镇地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北麓,与湖北省万和镇接壤,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为千里淮河的发源地,处于国家(桐柏)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区。“抬头看见山、出门就爬坡、基础条件差、生活靠务工”曾经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该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生态立镇、文化兴镇、产业强镇之路。如今的淮源镇,山绿、水清、林茂、生态美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日益提升,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张定有 见习记者 魏广宝/文

    实习生 张建华/图

    【生态立镇】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走进淮源镇陈庄村,千亩荷塘基地花开正艳,粉的、白的、红的探头碧绿圆润的荷叶间,随着微风起舞的荷叶将氤氲的荷香阵阵传送,羞赧与豪放、无私与包容尽显荷塘风情,让游客在北国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江南美景亲密相约。

    “当你置身于盛开着洁白、鹅黄、粉红各色荷花的荷塘之中时,你仿佛进入了神话般的美妙仙境。”游客盛女士对荷塘美景赞不绝口。

    目前这里大面积的绿色荷塘,五彩缤纷盛开的荷花,正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慕名而来。

    “俺村的环境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建成的千亩荷塘与美丽乡村,经常有县城的人来参观,山清了水绿了,我们村民的钱包也鼓了!”在田里插秧的村民曾梅对记者说。

    据了解,多个村庄已经获得了生态振兴的红利,该镇充分挖掘曾家大院古村落、红石崖溶洞、楚长城遗址、清泉寺、桂泉寺、千年古栗园、六盘谷、淮祠、万亩木瓜生态园等旅游资源,以淮源自然山水为依托,以淮河源文化为内涵,制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目前,已形成三条乡村旅游路线,其中有两条被纳入全县乡村旅游观光带精品路线。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立的生态立县战略,牢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以争创国家级生态镇为动力,持续走生态立镇、绿色发展之路,强力推进生态美丽宜居淮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镇党委书记李中阳介绍说。

    该镇先后获得“河南省生态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河南省园林乡镇”、“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称号。

    十里画廊、千亩荷塘!山在水中映、人在画中游。桐柏山、淮河源、故村落荷塘、生态园,勾勒出一幅绝美的浓墨山水画!

    【产业强镇】绿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6月20日,在淮源镇林果产业扶贫基地里,一个个鲜红的桃子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附近的村民们正在采摘,现场一派丰收景象。

    据基地负责人王国成介绍,基地占地面积500余亩,是集桃苗培育、中桃种植、销售、林下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基地。目前,该基地种植的桃树成品桃成熟期从5月份一直持续到10月份。林下散养鸡、鸭、鹅并套种牧草、麒麟瓜、花生,牧草用于养鱼、龙虾等,有机肥还地,采用纯绿色无公害的种植和养殖方法,2017年取得了有机食品转换证书。

    该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有效带动区域内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该基地带动了董老庄、板桥村30余户贫困户参与桃树种植;该基地流转土地200余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30余户70余亩,每亩每年可收益800元;该基地全年桃生产阶段(包括疏花、疏果、采摘)吸纳了附近村子120余户贫困户务工,务工贫困户每天收入60~120元,在基地务工的贫困群众年可增加收入3000~12000元。

    “我种植的桃树是新品种,产品远销广东‘江南市场’、北京‘新发地市场’两个专业市场。亩产值可达5000元,减去成本每亩净利润就是3000元,全家种桃纯收入就是100多万。”王国成乐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该镇不光林果种植成为特色产业,陈庄村的苗木种植更是发展得如火如荼。

    陈庄村支部书记范远刚介绍,2011年以前,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粮食种植与务工。其间村委班子通过引进荒山造林项目,使村民通过荒山流转获取租金,村民们又在造林荒山上进行种植管理赚取劳务费,当时,全村村民收入就处在全镇前列。

    通过荒山造林,范远刚捕捉到了商机。2011年,村委班子赴鄢陵、潢川考察。2012年4月,他带领村委班子给全村村民开会,动员大家种植苗木。

    “由于是个新产业,当时村民们并不买账。”说起当时的情况范远刚笑着说,“最后没办法,我带领村委班子先种植,流转了9亩土地,育了80万棵苗,一年下来,取得了近30万元的利润。”

    看到村支书种植苗木挣钱了,村民们的热情立马被点燃了。2013年,村民们纷纷找到范远刚,提出要种植苗木。

    据范远刚介绍,该村目前种植苗木有500多亩,荒山造林8000多亩,种植大户每年纯收入达20余万,村民2018年人均收入达1万多元。目前,已经形成1个农业合作社、3家公司、1个家庭农场为格局的绿色产业。

    “下一步,继续扩大流转土地规模,建设花卉苗木培育大棚,使陈庄村支柱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更加发展壮大,同时,带动周边村子加入到苗木种植中来。”范远刚对未来有更远的规划。

    李中阳透露,现有的花卉苗木繁育基地、速生楸基地、中药材基地、茶叶基地、万亩木瓜基地等五大生态基地在全镇形成了示范效应,已成为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文化兴镇】淮源文化彰显乡愁乡情

    陈庄和龚庄村豫南民居的白墙黛瓦风格,老湾村明清传统村落古民居等建筑,典雅而别致,村头巷尾的墙壁上,一幅幅浓缩乡愁的画面更是引人注目……

    近年来,该镇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以坚持留住乡愁为立足点。坚持“一村一品”,注重特色;坚持民俗文化差异化原则,立足于淮源本土文化,通过挖掘和展示淮源自然山水、人文内涵,打造真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品得出味的乡愁乡情。

    其中,老湾村修建了村史馆、恢复了传统村曾家老湾古村落、修建了农耕文化展览馆;仓房村以粮仓文化为特色建设了美丽乡村;龚庄村以时令节气文化、耕读文化为核心打造了美丽乡村;陈庄村以山水林田生态文化及荷塘文化为主打造出了“江南水乡”。

    老湾村村民李选坡在东莞办企业多年,在当地有车有房。去年,他突然回到老家,把老旧没人居住的老宅扒掉重建了一个二层的徽派小楼。

    “在外多年,总有种外面是漂泊、家乡又陌生的感觉。2017年春节时,我回老家,看到了村史馆、恢复的古村落以及农耕文化展览馆,刹那间,我的心灵产生了共振。”李选坡透露,是乡愁让他找到了故乡的感觉,目前正在考察项目,准备在老家开办企业,回报家乡父老乡亲。

    “以弘扬优秀村规家训文化为切入点,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繁荣农村文化,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以传承和保护民俗民风为主,挖掘弘扬乡土文化,与在外‘乡贤’们建立起了感情的桥梁,通过乡情、乡愁促进了乡村人才回归,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淮源镇镇长何文强说。

    据介绍,2013年淮源镇党委、政府确立了“生态立镇、绿色发展”工作思路,以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全镇已有6个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标准,5个村达到达标村标准,12个村达到生态村标准,已于2016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正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镇。陈庄村被住建部评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老湾村被评为“河南省传统村落”。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