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社主办网站首页加入收藏数字报

首页 > 快新闻 > 热点

河南广电26路记者“蹲点扶贫村”

2017-06-19 05:30:53 来源:今报网 责任编辑:

 

  ▶近日,河南广播电视台启动“脱贫攻坚记者蹲点”采访活动,集合全媒体平台优势,派出26路记者深入全省26个贫困村进行蹲点采访。

 

    ▶新闻广播派出记者进驻淮滨县、息县、汝南县、平舆县、大峪镇、沈丘县、叶县、柘城县、宁陵县的贫困村;新闻中心派出记者奔赴通许县、伊川县、栾川县、原阳县、鄢陵县的贫困村;都市频道派记者赶到方城县、桐柏县的贫困村;法治频道派记者入驻中牟县;公共频道派记者到访叶县;新农村频道派出记者赶到濮阳县;大象融媒集团民生频道派出记者抵达新蔡县的贫困村,映象网记者分赴尉氏县、长垣县、鹿邑县的贫困村,东方今报·猛犸新闻派出记者进驻永城市、固始县、西华县的贫困村。

    ▶和“第一书记”在一起,和老乡们在一起,河南广电全媒体深入扶贫一线,倾听、记录、分享老乡们脱贫攻坚的汗水和果实。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赵丹/文 受访者供图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

 

    最难忘一个大男人驻村书记的眼泪

 

    此次“蹲点扶贫村”,东方今报·猛犸新闻派出了三路记者,分别进驻永城市、固始县、西华县的贫困村。

    记者肖萌此次进驻周口西华县驻村。“我想更多去关注长效的脱贫机制,产业的落地发展,包括贫困户技能学习等,同时关注一些五保户的真实生活。”

    此前,肖萌多次参与扶贫采访。最让他难忘的是一个“大男人书记”的眼泪,这个男人就是省发改委派驻兰考付楼村的“第一书记”王中伟。

    当时一个环节是让王中伟和爱人、孩子视频聊天,结果在视频过程中,孩子对爸爸明显很生疏,而妻子挂牵之余也语含抱怨。“当时他就哭了,一个84年生人30多岁的大男人。”

    原来,王中伟家孩子还很小,家虽然距离驻村很近,却因为忙碌很久没有回家,就连大年初一还带着老婆孩子从家中赶到村里给贫困户发放过年物资。

    “这让我体会到‘第一书记’的辛苦和不易。现在全民都在参与扶贫,他们作为精准扶贫的滴灌器,最精准的针尖扎在一线,每个人都在付出。”

 

    深入一线记录脱贫攻坚 机会难得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宋迎迎进驻永城市黄口乡曹楼村。

    去年,他曾两次到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村庄蹲点,虽然时间都不长,但驻村干部付出的努力令他难忘。其中一位退休农业局长,已经67岁了,却放弃安逸退休生活跑去驻村。宋迎迎还记得,“他说就算干到70岁也要让大伙脱贫”。

    宋迎迎说,能够再次深入一线,记述驻村干部和乡亲们一起与贫困抗争的战斗里程,对他而言机会难得。“驻村‘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战中冲在最前线的群体,也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会多多关注他们驻村中的甜与苦,希望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把大家脱贫攻坚战中的努力与付出展示在读者面前。”

    当接到要到固始县张老埠乡桥头村进行脱贫攻坚蹲点采访的任务时,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米方杰的第一感觉就是压力巨大,但心中也满是期待,第一时间就打开了电脑在电子地图上,输入村庄坐标。他要在这个离工作单位460多公里的山村,度过两个月的时间。

    米方杰说,蹲点期间,要用脚步丈量村里的每一寸土地,用镜头记录下这里扶贫工作进展情况,用心写好每一篇报道,挖掘出最鲜活的一线精准扶贫新闻。

 

    民生频道

 

    贫困村初现“新农村”模样 触动记者“动用”航拍机

 

    大象融媒集团民生频道记者崔伟,进驻驻马店市新蔡县李桥回族镇狮子口村,该村目前还有20户39人没有脱贫。

    村民时培兵家有个12岁的男孩,因为脑瘫,智力仅相当于2岁。当崔伟和驻村“第一书记”原玉荣来到他们家时,这个孩子嘴里“啊啊”着示意大家坐,还搬来唯一的风扇费力地插上电源让大家使用。

    “当时感到挺欣慰又有点酸楚,如果孩子有条件能做做康复训练,也许更好。”崔伟说原玉荣帮助时培兵家申报了教育、大病救助并为其爱人办了低保,他准备琢磨着为孩子再做点什么。

    时培兵家已经在去年脱贫,让崔伟颇为赞赏的是,时培兵还准备将来在家门口成立建筑队,更好地致富。

    崔伟在采访中发现,当地还建起了藤编厂、光伏发电等产业带动村民致富。此外,安全饮水项目、标准的卫生室、蔬菜大棚等“新农村”模样,也让他情不自禁拿起了航拍机。

 

    法治频道

 

    曾经村里有名的“懒汉”

    如今准备考驾照买轿车

    早在6月7日,法治频道记者武彩霞就进驻中牟县刁家乡马家村。这儿曾经有148户贫困户,现在还有8户贫困户。

    在十余天的驻村走访中,两个细节最令武彩霞感动。

    一是脱贫户的改变。当武彩霞走进村民马明礼的家中,眼前的一切让她不敢想象这是曾经的贫困户。“家里两层楼房,还有配房仓库、厨房、卫生间,大门上方还安装有太阳能热水器。”而在一年多前,马明礼一家还住着三间破旧不堪的瓦房,他是村里有名的“懒汉”。这一切都是因为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李光辉和队友反复给马明礼夫妻做工作,劝他们多承包土地,还帮马明礼找就业岗位。最终,马明礼一家收入翻了一番,在去年年底脱贫。近半年来,马明礼在附近公司干劲儿十足,眼下,他还准备考驾照买轿车。

    二是基层工作人员的艰辛。6月13日晚上11点,忙了一天的李光辉和刁家乡政府包村干部魏希刚,刚坐下来还没吃完饭,就接到乡党委书记姚国森的电话通知开会。“途中不到十分钟,魏希刚就接到姚国森的7个催促电话,而那时姚国森和乡长姬会杰还没顾上吃晚饭。”武彩霞说,这个会议一直开到夜里两点多才结束。

 

    新农村频道

 

    路灯亮起广场舞开跳 小村庄也有都市模样

 

    6月16日,新农村频道记者王启林和同事王汀已在濮阳县梨园乡苏庄村待到了第5天。他们俩在以前的老村委会找了一个小房间,俩小木床一对,安心住下了。

    王启林说,驻苏庄村的“第一书记”比较年轻,特别能低下头干事。他最大的感触就是当地的民风、村貌特别好。村里主干道都是水泥路,特别干净,村里的卫生室和基础设备也都挺齐全,还安装有路灯。一到晚上,村里的文化广场都很热闹,跳广场舞的大有人在。

 

    都市频道

 

    只有融入脱贫攻坚一线 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都市频道记者蒋鹏深入南阳市方城县四里店乡柒树沟村采访扶贫。几天下来,蒋鹏从“第一书记”的身上感受到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柒树沟村地处山区,地薄缺水,道路也不好走,24个自然村有贫困户84户,贫困人口260人。初到当地还没进村,蒋鹏和同事们的车就差点“抛锚”。

    蒋鹏跟随“第一书记”李东正到贫困户家中走访。村里有名的贫困户李长发一家六口人,四个人无劳动能力,收入无保障,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在国家扶贫政策和“第一书记”的帮扶下,李长发一家开始养小猪,10头小猪仔给这个家庭带去致富希望。

    在柒树沟村,蒋鹏还发现有的村民家中散养公鸡,有的圈养山羊,大家都在积极寻找脱贫致富的方法。这让他感慨“第一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精准扶贫,而身为记者,只有融入到脱贫攻坚的一线,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公共频道

 

    再赴熟悉的地方蹲点  最关注老乡们现在的生活

 

    公共频道记者陈静去年曾在平顶山市叶县常村镇西刘庄村参与采访扶贫。她记得,面对平顶山旅游资源的天然优势,一部分村民在当地“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慢慢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采访时,她的内心触动很大。她也很想知道,一年后,平顶山叶县的老百姓过得怎么样,“第一书记”在工作中还有哪些困难正在克服。

    她希望再次贴身跟随他们,把脱贫的故事记录下来,更想把脱贫的决心和希望带给老百姓。“扶贫和脱贫像是两只大手,只有共同使劲,才能真正摘掉贫困的帽子。”

    去年这个时候,公共频道记者刘贞曾经到信阳市光山县罗陈乡周湾村采访扶贫,那里的驻村“第一书记”陶曼晞,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种桑养蚕项目、改造废旧池塘重新利用、大力发展油茶园造福当地百姓,让她印象深刻。“无论是跟驻村书记接触,还是跟村民聊天,都能感受‘第一书记’来了之后,村民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都比之前好了很多,拧成一股绳儿的力量是很大的。”

    再次奔赴扶贫一线,除常规关注外,刘贞计划给观众展示下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日常。

 

    新闻中心

 

    核桃、牡丹不仅美

    还是村民脱贫的“吉祥物”

    拨云岭村,坐落在洛阳栾川潭头镇。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谭小林和同事屈丰赶到这里时,漫山遍野的核桃树及牡丹花,让他们为之震撼,“别提多美了”。

    不仅美,核桃和牡丹也是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吉祥物”。村里成立合作社,大力发展核桃和牡丹产业。“村里配备十几个技术员托管,而且不用发愁核桃和牡丹的销路。”这同样得益于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努力。

    村里还发展乡村旅游,虽然坐落在半山腰,但现在水泥路已经达到了“户户通”。眼下盛夏六月,就有不少城里人前来度假。

    深入采访十余天来,谭小林最大的感触是:“脱贫工作在实实在在推进,老百姓得到的实惠真的不少。”

 

    映象网

 

    不仅做好宣传者

    更要做好参与者、推动者

    映象网总编辑刘克军说,映象网派出三路记者分赴尉氏、长垣、鹿邑贫困村,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有图有真相、文图+视频,记录贫困村新变化、新思路、新生活。映象网的所有驻地记者也将全部参与到聚焦扶贫攻坚的报道中来,以实际行动走转改,真正做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内心沉淀多少深情”,不仅做好宣传者,更要做好参与者、推动者。

 

 

 

 

     新闻广播

     考虑利用新闻资源为村民脱贫致富做些实事儿

    新闻广播记者王元伟,这次去济源市大峪镇曾庄村蹲点采访,该村地处低山区,沟多沟深,土地贫瘠,一直都是个贫困村。“第一书记”进驻后,村里根据自身地理条件和村情,发展了一些土鸡养殖业,最主要的脱贫项目是蔬菜制种业。群众的贫困状况已大有改观,正在走一条很实际的脱贫路子。

    我考虑利用新闻资源,为村民具体脱贫致富,为致富项目的实施和发展以及经济整体提升做些实事儿。

洛阳栾川潭头镇拨云岭村村民在向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谭小林介绍核桃和牡丹种植情况

2017-06-19 05:30:53本文来源:今报网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

    1、东方今报网是东方今报社唯一官方网站,东方今报的作品均已授权东方今报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单位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东方今报(含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网站合作:18737167215(孟先生)
图片聚焦

精选图文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联系我们

  • 24小时新闻热线
  • 0371-65830000
  • 商务合作
  • 18737167215 孟
  • 版权合作电话
  • 0371-60609112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ICP备05011107号 东方今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92 邮发代号:35-48 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微信号]jinbaoxiaomei
Copy Right ©2004-2016 www.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今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东方今报新媒体部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