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社主办网站首页加入收藏数字报

首页 > 快新闻 > 民生

母亲的夏至凉面

2017-06-19 05:22:17 来源:今报网 责任编辑:

 □梁永刚(公务员)

 

 

     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今年的第十个节气夏至就要到了,不期然想起了小时候母亲为我们做的夏至凉面,一种凉津津、香喷喷、散发着浓郁麦香的味道顿时漫过心间。

     老家地处豫中平原,“冬至饺子夏至面”是祖祖辈辈流传的节日食俗。

 

    夏至日 母亲会精心制作一份“夏至面”

 

     在乡下老家,平素吃的面条有稠面条和稀面条之分,稠面条又叫捞面条,分为臊子面条和蒜面条,臊子面条即用炒制的臊子佐餐的面条,一般不过水;蒜面条即以蒜汁为主佐餐的面条,多过水食用。夏至凉面大致属于蒜面条的范畴,但调料比蒜汁丰富得多,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由于夏至节气正值小麦收获不久,各家各户都磨有新小麦面,和平时不一样,母亲在做夏至面时没有掺其他杂面,而是全部用新小麦面,吃起来筋道,有嚼头,就连面条汤喝起来也口感好,味道美。

     在那个没有轧面条机的年代,擀面条是乡间村妇人人皆会的一项手艺,面条擀得好不好,往往是衡量巧妇的一个重要标准。母亲是擀面条的行家里手,手法娴熟且花样繁多。每年夏至节气做凉面,母亲擀面条,我烧锅。夏至凉面属于捞面条,不同于稀汤寡水的汤面条,一家子人大小六七张嘴,吃顿捞面条不是一件容易事,母亲擀面条很辛苦。我坐在灶房的木凳上,一边往灶膛里添着柴火,一边看母亲和面。母亲从排缸里挖了两瓢白面倒进和面盆里,一手端着水瓢慢慢向盆中倒水,一手在盆中迅速地把面和水搅和到一起,等到水和面基本均匀以后,再把两手都伸进面盆里反复揉搓。等面差不多快和成了,母亲两手攥成拳,在面团上捶来捶去,一直到所谓的面光、手光、盆光为止,面才算真正和好了。和好了面,母亲找来一块浸湿的笼布盖在面团上,说是让面醒一会儿。

    等上一段时间,母亲开始擀面条了,她麻利地用菜刀切下一块面团,先在案板上轻揉几下,然后用手掌拍成饼状的面片,用一种俗称“大擀杖”的擀面杖熟练地擀了起来。面片在擀面杖一次次挤压下,由小变大、由厚变薄,母亲一边擀一边用手转动面片的位置,使其尽可能成为规则的圆形。不多时,一大块面团被母亲擀成了薄溜溜圆乎乎的大面片,一张张晾在用高粱莛儿扎成的锅排上,稍微晾上一会儿后,母亲将几张面片折了几折,叠成条状,随着刀刃与案板富有节奏的碰撞,丝丝缕缕又薄又细的面条很快堆满了案板,母亲抓一把面撒了上去,掂起来抖擞几下,只等着锅滚下锅。

    此时,在熊熊火焰之下,铁锅里的水终于烧开了,低矮狭窄的灶房里热气腾腾。母亲端起锅排,抓起面条,轻轻抖动着将其丢入锅中,面条打着旋漂浮着白沫翻来滚去。等面条快熟了,母亲将淘洗干净的青菜随手丢到了面条锅里,等再滚上几滚,便可用笊篱将白中透着热气腾腾的面条捞出锅了。

 

    母亲做的面是孩子们的最爱

 

     过去农村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但农人们对于节气却非常重视,因此夏至凉面的做法和吃法都很讲究。记忆中,母亲把面条煮熟后,捞到事先备好的一盆井拔凉水里“拔凉”,如果“拔”过一遍水后面条仍有些热烫,就重新在另一盆井拔凉水里再“拔”一遍,直到面条完全清凉爽口为止。所谓“井拔凉水”,其实就是刚从井中打出来的井水,是炎炎夏日农人们消暑降温的天然饮品。母亲配制夏至凉面的调料也很讲究,和平时迥然不同,平日里吃蒜面条通常是捣些蒜汁放些盐即可,但夏至凉面的调料就丰富多了,将醋、盐、花椒面、小磨油、蒜汁、姜末、芝麻酱等调料混合均匀,吃前将调料倒在凉面条上,再撒上黄瓜丝、葱花、擀碎的花生米拌匀,如果喜欢吃辣可浇上一勺辣椒油。往往是母亲还没把凉面的调料拌好,端着满满一碗面条的我和哥哥姐姐们就等不及了,眼巴巴地站在灶房门口,一副好像多天没吃过饭的馋相。母亲刚把调料拌好,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挤到案板旁,拿着勺子争着抢着往自己碗里舀调料。等到一家老小都端着碗喜滋滋地走出了灶房,母亲这才把凉水盆里剩下的一筷头面条捞进碗里,浇上碗底剩下不多的调料,坐在灶房的门槛上吃上几口。

 

    流传的是古意  传承的是家风

 

     如今想来,老家“夏至吃凉面”的习俗,更多的是蕴含着消暑降温的用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称“苦夏”。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节,但表示炎炎夏日已拉开帷幕。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生冷食物为主要饮食,凉面通常为普通庄户人家的首选,故而夏至面也叫“入伏面”。人们认为面条“凉吃”既可降火开胃,又能品出真正的滋味来,这种饮食习惯同“忌食过烫食物”的现代饮食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此外,麦子是老家的主要农作物,也是农人的主食。祈求幸福祥和,希望五谷丰登,新小麦面是一种最美好的表达方式。夏至正值新麦登场,用新小麦面做成面条尝鲜,是喜庆丰收的最好方式。或许,夏至吃凉面的习俗就源于此吧。

    后来我逐渐长大,读的书多了,才知道“夏至吃凉面”并非老家一带独有,早在魏晋时,伏日吃冷面已成习俗。《魏氏春秋》上载有“伏日食汤饼”之说。《荆楚岁时记》中也有“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的记述。东汉的《四民月令》一书中有“五月,阴气入脏,腹中寒不能腻。先后日至各十日,薄荷味,毋多肥浓,距立秋毋食主水溲饼”的记载。据考证“水溲饼”、“煮饼”,即最早的水煮面食,亦即中国面条的先河。魏晋时称“汤饼”,唐代以后有“冷陶”、“温陶”之称。《唐会要·光录寺》说,宫廷中每到冬天要造“汤饼”,夏天要做“冷陶”。《唐六典》中载有“太宫令夏供槐叶冷陶”。在朝会上文武官员要供应冷陶面。槐叶冷陶是用鲜嫩的槐叶取汁和面,做成碧绿的面条,槐叶有除“霍乱烦闷,赐风痔疾”之功能,是当时夏令的保健食品。据记载,诗圣杜甫爱吃槐叶冷陶面,还曾写诗:“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鼎资过热,加餐然欲无。”

    多年来我走过很多地方,喜爱吃面食的我品尝过各地不少颇具特色的凉面,却唯独最爱母亲做的夏至凉面。在我心中,一碗寻常的夏至凉面,掺着母爱,和着亲情,传递着家的温暖讯息,是世间任何美味佳肴都无法代替的。

 

    您是否了解祖辈父辈曾经的过往、贤德善俗?家国天下,家是基点,而厚重的中原文明,也是由这些闪烁于平凡的过往与家风,绵绵聚集而成……

    东方今报《家事家风》栏目为您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找寻长辈平凡一生中的精彩,加以记录,讲给我们的孩子,让家事家风代代传承。

    欢迎供稿或提供素材,栏目邮箱:78742815@qq.com 

    联系电话:18638572720 

    微信号:gezhi101

2017-06-19 05:22:17本文来源:今报网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

    1、东方今报网是东方今报社唯一官方网站,东方今报的作品均已授权东方今报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单位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东方今报(含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网站合作:18737167215(孟先生)
图片聚焦

精选图文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联系我们

  • 24小时新闻热线
  • 0371-65830000
  • 商务合作
  • 18737167215 孟
  • 版权合作电话
  • 0371-60609112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ICP备05011107号 东方今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92 邮发代号:35-48 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微信号]jinbaoxiaomei
Copy Right ©2004-2016 www.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今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东方今报新媒体部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