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艺术与美学的面纱之下,隐藏着董建对于文明的反思。

     在古代,品香、斗茶、插花与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而在物质生活丰富的现在,这早已是普通老百姓也可以享受的家居生活乐趣。

    在舟道艺站里,有专门的香道室、茶道室和花艺室。香道、茶道、花道也是目前董建潜心研究的生活美学细分领域,尤其是花艺。

    有句话说得好,“哪怕你主宰了世界,也无法主宰自然。”董建倡导做自然花艺,不买很贵的花材,用当地最自然的野花野草来做花艺。自然花艺的最大特点是,沿着花的生长姿态顺势而做,不做多余的人为设计干扰,从花材、工具、搭配、色彩、空间、意境等等美学角度来做花艺。

    “花店给予你的往往只是一束花而已,怎样让花与餐桌产生关系,跟空间产生互动,与你的生活融为一体,现在大家真正缺少的是这些。”在董建的理念里,当花艺遇见生活美学,就绝不再是节日里的一个礼物,而是一种美的生活方式。

    拿花与餐桌的互动举例,当自然风的桌花呈现在一款原木色的桌子上时难免会略显孤单,此时一块复古色的桌布就成了沟通二者的桥梁,再搭配上色彩碰撞的烛台、配饰,一个具备美感的餐桌就可以“开门迎客”了。

    其实,何止是花艺,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中都充满了生活美学。

    在董建接触的客户中,现在很多人开始追求简单装修,但在思想层面的享受上要求很高,例如对灯光、对气味等五感六觉方面。“以前家里铺大理石的装修客户,逐渐开始追求返璞归真,走简约路线,但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却提高了,开始想要家里面有花儿、有音乐、有生活、有文化内涵。这是一种进步。”

    □东方今报记者 杨艳芳/文 吉朋/图

 

    ■东方设计师(第十一期)

 

    倡导生活美学   著名室内设计师董建一直在路上

    他游历欧洲      用画笔勾勒了一本美学游历日记

    他公益开讲  告诉人们生活之美与贫富无关

    恢复你的生活美学

    从衣食住行开始

 

    舟道艺站

    全国文化艺术人士

    交流分享的平台

 

    8月28日上午10点,正当记者不解为何著名室内设计师董建会将访谈之约安排在一个家居卖场中时,按照提示,记者在欧凯龙东区旗舰店商场东北角的两片竹林之间找到了这处神秘所在——河南首屈一指的艺术跨界交流分享平台“舟道艺站”。

    在两片高高的竹林中间,有一道门通往地下一楼。站在门口的那一刹那,记者被惊艳到了,两块显然经历了岁月洗礼的锈迹斑斑的铜板上,书写着“读圣贤书 立齐家志”对联,静静地迎接着到来的客人。楼梯的拐角处灯光打在一幅油画画架上,让记者立刻意识到,这里将是一处与艺术相关的所在。

    好奇心倍增,记者继续深探。下到地下一层,道路向左向右分为两个方向。记者被右侧门内的两个雕刻着龙的清朝皇室家具吸引,右拐而进,眼前景物更加丰富起来。显然空间经过精心设计,不少明清的古典家具像艺术品一样陈列着。一段泥墙玄关之后,竟然是一间大大的书画室。所有桌案、椅子、柜子都是明清的家具真品,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桌子上笔墨纸砚俱全,宣纸上不知是谁在练习书法。走出书画室,记者顺着墙上挂的油画一路欣赏,发现这里还有茶室、钢琴弹奏区、录音室、放映室、现代化的会议室,甚至还有一个长长的咖啡红酒吧台。似乎书法、绘画、音乐、收藏等等和艺术相关的领域,在这里都有安排。简直是一座美不胜收的艺术博物馆。

    不管是这里的明清家具,还是书法字画、陈设品,都深深吸引着记者的目光。正当此时,好客的舟道艺站运营总监滑子键做起了记者的导游,为记者一一讲述每一件艺术品的来历和故事。

    原来,舟道艺站是董建一手设计打造的,他也是舟道艺站的艺术总监。舟道艺站将被打造成一个全国各界文化艺术人士交流分享的平台。

 

    文化植入、就地取材

    造一座

    来年会发芽的房子

 

    就一个设计作品而言,对董建来说,舟道艺站还具有另外一层意义——提倡低碳的装修设计风格趋势,引导年轻设计师。

    “因为现在很多人认为,好设计一定要用好材料。但我正在做的一些设计,是想表达不用好材料一样能做好设计这个理念。”

    的确,充满艺术气质的舟道艺站里,没有任何的奢华装修。用了竹子做造型,用了宣纸来裱墙面,100块钱买很多的那种普通宣纸。大多的墙面只是水泥墙面,做了仿火星石的简单处理,水泥地面。没有一处用昂贵石材打造的设计,甚至没有吊顶。但一切看上去却在返璞归真中有着很强的品质感。

    不仅是舟道艺站,在董建近两年接手的很多新项目中,董建都在倡导为客户节约成本,用“低成本+好设计”的理念来做项目。怎么做呢?文化植入、就地取材。

    文化的植入同样取材于当地的文化。方法就是到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美术馆这些最有记载性、最能体现当地历史人文的地方去找寻提取文化元素,植入到设计当中去。

    就地取材,则讲究用极简的、民间常见的材料来做工程,不买贵的石材,不用卡车从外面进石材。用古老的工法、匠人的精神来做施工,凹槽、收口等工艺工法都会按照五星级酒店的标准来做,品质要求绝不简单。

    这样做出来的房子,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品质品位却不输五星级酒店。这样造出来的房子,也许第二年会发芽也说不定。

    董建眼下的几个设计项目都在体现这种理念。例如,他在山西晋城的一个2000平方米的餐厅项目,地面、墙面就是简单的水磨石、大白墙;在登封少林寺景区里的设计项目,也将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泥土石来做;还有一个以晋商文化为主题的酒店,将会用体现茶马古道沿线文化的艺术品来陈设出主题内涵,而不用贵的材料来做。

 

    放下手头繁杂的事务

    他用画笔勾勒了一本美学游历日记

 

    由于对生活美学的不断追求,像当年朱光潜和宗白华两位美学家都曾饱游欧洲一样,从2010年开始,董建放下手头的繁杂事务,开始了在欧洲各国的美学游历。

    董建感慨欧洲国家在工业设计、家具设计、服装设计、餐厅设计等诸多设计领域都引领着世界潮流。他每年只接很少几个项目,剩下的时间都会“泡”在欧洲去感受当地的生活美学。

    直到现在的5年时间里,他走过了法国、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的很多地方,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一幅美学游历地图。

    30多年来,董建始终坚持作画。在游历之中他也有一个独有的癖好,在每一个走过的欧洲城市都会画下一幅画,就像别人记日记一样,他用画来记录当时的情景与感受。西班牙的小民居、米兰鲜花灿烂的街景……在这些画中,记录着他感受到的当地最鲜活的生活美学。而这样的画作,董建已经拥有上百幅。

    在为记者描述那些游历经历的过程中,欧洲的知名建筑或是知名的设计作品只字未被提起,最令董建念念不忘的反而是那些当地普普通通的人,“欧洲人会把蔬菜也摆得特别美,他们把葱摆成圈,白色朝下,绿色朝上,中间放上西红柿,简直就是一幅美丽图案。”“为我们开车的老师傅特别有意思,他把我们的行李箱码得整整齐齐。我们买了东西就会随手放在那儿,我们一下车去买东西,他立刻就把它们藏到箱子后面去,绝不会让车厢看起来有丝毫的凌乱”。

    在艺术与美学的面纱之下,隐藏着董建对于文明的反思。

    而每次从欧洲游历归来,董建会以公益讲座的形式,与业内人士及普通大众分享自己的所感所悟。有身边的朋友劝他说: “不挣钱的事儿还是别干了吧,干吗让自己那么累呢?”但董建却乐此不疲。

    他感慨,有时会觉得自己对于生活美学的不懈追求与传播,力量很单薄,也很孤独。但当他每次看到他的分享讲座上座无虚席,他也会坚信,人们对生活美学的渴望追求正在开启。

东方今报新媒体中心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点击排行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