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若把信阳比作一位天真灵动的女子。以山为骨,以柳为眉,浉河与南湾湖便是明媚的眸子。环湖而行,可以寻仙,寻茶,寻桃源,寻故居,寻美味。在你未察觉之时,那双眼睛早

     若把信阳比作一位天真灵动的女子。以山为骨,以柳为眉,浉河与南湾湖便是明媚的眸子。环湖而行,可以寻仙,寻茶,寻桃源,寻故居,寻美味。在你未察觉之时,那双眼睛早已把浉河区的精髓尽收眼底。□东方今报记者 王姝/文

    章继军/图

 

    董家河睡仙桥:神仙留下了传说 凡人打造着乐土

 

    “一山一水一画卷,一茶一叶一缕香。”沿南湖而上,进入浉河区美丽乡村的“地界”,来到第一站董家河乡睡仙桥村。

    为何叫睡仙桥?当地人将我们带到街边一个不太显眼的位置,一条长三米左右的浅拱石桥,两边有波浪和圆圈装饰,四角都有神兽,下面的护桥石是青砖。随后,我们在睡仙桥村委会看到了睡仙桥的残碑,满是岁月打磨的痕迹,只留“仙桥”二字。

    据载桥、碑皆建于明代,起因是当地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下凡来到这里,在小河中放鸭,其间在桥上睡着。仙人醒来时,看到鸭子变成天鹅飞走,睡仙桥因此得名。古睡仙桥犹存,小河还在,往里走还能看见五棵松守护的古塘,只是村庄环境换了模样。

    在入口处的广场上,几名儿童正在健身设备前嬉戏,不远处,一位老人正晒扁豆。这位刘姓老人说,自己每年暑期来照顾孙女,看着睡仙桥一年年变化很大:“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老房子盖得真漂亮,卫生有专门的清洁工人打扫,还有游客专门来玩,和城里差不了多少啰!”

    在广场休息的骑行者杨慧聪告诉记者,她从信阳市区来,基本一个月会沿着环湖路线(即董家河-浉河港-谭家河-十三里桥)骑行一次,“路况好,环境好,人也好,是我们骑行队的经典路线啦!”

    站在灰墙、黛瓦、红漆柱子的长廊中,面前是蓝天、白云、湖水,远方是山脉,一转身,可见沿街两排徽派建筑,那是当地民居。民俗文化体验馆已经初具规模,将成为又一大看点。

    杨荣华在睡仙桥街上开了几十年理发店。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修路,清扫卫生,通上自来水。广场修好了,夜晚听着音乐跳着舞,烧烤摊围满了小孩儿。同时进行的是民居改造。统一规划,资金政府出一部分,居民自己出一部分。理发店里,来来回回的村民开始也有不少质疑:这钱,不会打水漂吧?等邻里搬进亮堂的新房,针对越来越多的游客做起了超市、餐饮的生意,一些人“心才放进肚子”。

    睡仙桥村西北方向是楼房村,这是一个典型的新型社区。沿河而建的,是一栋栋楼房,结合了居民区和商业区。一楼一家叫“百姓之家”的家具店里,店主周玲正在吃午饭。周玲告诉记者,自己也是这里的居民,年初开了这家家具店,生意不错。“我们租金低价格低,主要针对刚搬来的邻居和周边村子,后来也有一些从信阳(市)来的顾客。”说起家乡的变化,周玲高兴地说:“有休闲广场、购物商场、有楼房还有山水,这日子过得比城里还舒坦!”

 

    董家河车云山:大山深处有人家 茶香开辟致富路

 

    一路向北,来到车云山脚下。沿蜿蜒山路上至海拔600米,周边一片碧绿茶树,抬头便是蓝天白云,向下望则云雾缭绕。信阳毛尖开采季是春季,仲夏的茶树多被弃采,在野外生长得肆无忌惮,迸发出旺盛生命力。沿路看见一些老信阳茶树品种,挂满茶籽。

    虽然山脚炎热,山上却是凉风习习。拾级而上,来到千佛塔,和一对信徒擦肩而过。塔身和佛像皆是新建。寺内香火缭绕,挂着数条“有求必应”的幡子。关于千佛塔,同样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古时候,车云山有恶龙呼风唤雨,危害百姓。唐代女皇武则天饮用车云山的茶叶后,久治不愈的肠胃病愈合,问茶农有何要求。地方官奏恶龙一事,武则天拨款3000两,从洛阳运巨型青石,将恶龙镇在千佛塔下,恶龙动弹不得,常叹气,状如白云,犹如车轮翻滚,故名车云山。清乾隆年间贡生陈悌有诗云:“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

    时间久了,恶龙改恶从善,化成绿色茶带,缠绕在车云山,造福百姓。一千多年来,千佛塔保护着茶山安宁,香火兴旺。因为各种因素,原塔已经不复存在,但每年都有来自各地的游客到旧址参观膜拜。

    牵头重修千佛塔、发展车云山旅游的是车云山村党支部书记席本刚。返回路上,我们在当地一家农家乐门口遇到和村民聊天的席本刚,年过花甲的他看起来只有四五十岁,身材高大,说话沉稳有力。1983年任村支书后,他和村民一起,修建了直达山顶的6公里盘山公路,并集资通电、鼓励种茶,车云山的茶山面积,从1985年的七八百亩,到1999年增加到近2000亩,2004年达到3000多亩,如今基本饱和。村民从一穷二白到致富奔小康,勤劳富裕的茶山小伙也吸引了四川、湖北、重庆、广西、贵州等地的采茶姑娘落户这里。

    泡上香气逼人的信阳毛尖,席本刚讲起他最为熟悉的村庄。车云山终年高山云雾,素有种茶历史,解放后曾将信阳毛尖献给毛主席得到回复,1990年车云山毛尖代表“龙潭牌”参加国优评比以总分第一获得金奖。车云山毛尖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整个车云山茶树已经饱和,下一步要在发展茶产业的基础上,壮大经济,开展茶旅游,让更多人走进车云山,把财富留给村民。”

    2014年4月5日,车云山开办了全民参与的采茶节。车云山村提供茶园供游客釆茶,村里按每斤青刁(鲜条茶叶)80元收购,采摘人如果想要茶叶,每斤干茶只需付五六十元的加工费。

    席本刚在网上发布了这个消息,没想到人们成群结队拥向车云山,来参加釆茶节的有5万人。车子停满山道,吃住在村民家。当地一位茶农每天做几百盒10元一盒的盒饭,累得不愿干了,转让给湖北车云山村的人做。游客们白天采茶,夜晚欣赏、参与炒茶,在村文化广场大联欢,最后带着信阳毛尖满载而归。

    整个四月,热闹的是车云山,富裕的是村民的钱袋子。有了这些活招牌,2015年春茶季,更多的懂茶的人慕名前来,上高山,寻好茶。

 

    浉河港桃园村:梦中的世外桃源 原来就在老家

 

    从董家河沿湖(南湾湖)走是浉河港。浉河港和董家河一样,多山多河,是信阳茶叶主产区,其中黑白龙潭、仙女潭、公母潭等地是信阳广为人知的原生态旅游胜地。这次我们首先去了一个不曾去过的地方:桃园村。

    桃园村在一座岛上。穿过一段葡萄架,沿着清可见底的溪流往前走,一路鸟鸣啾啾,蜻蜓飞舞,鸭子排成队肆无忌惮地走在乡间小路中央,又被狂奔过来的孩童吓得四散逃离,最终摇摆着跳入水中。

    再往前走,看见一位母亲正帮女儿换衣服,原来是因为贪玩捉鱼弄湿了衣裳。山间林地里,藏着摇椅、秋千,还有几处小木屋,里面是一些休闲设备。这个偏僻的地方,难道也被人开发成了旅游景点?桃园村村长李正国告诉记者,这是一位当地村民自己出钱修建的,免费供大家休闲。

    李正国将我们带到村民易国涛的家中。易国涛正卷着裤腿,为他的几只柴犬洗澡,一儿一女在身边打闹,他嘱咐正洗蔬菜的妻子招呼一下客人。

    进入这个四合院时正是傍晚,夕阳金灿灿的余晖洒在地面上。院子里都是树木、盆栽,花架下有一套休憩的竹木桌椅。往里走,屋后竟有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尽头有一个简单的角亭。

    易国涛收拾好,将泡好的茶叶一一递给我们:“尝尝我们山上的野茶,味道不错。”他告诉我们,浉河港人基本都是茶农,种茶致富后便有人尝试副业。早年,易国涛和妻子开办农家乐,积累了一些资金。但是长年从事餐饮业让他觉得非常疲惫,于是开始重拾早年的乐趣:花木种植。他花费700多万,将老家桃园村的土地流转后,建了这么一个“世外桃源”,请一些乡亲一起看护花木。

    “希望自己换一个方式生活,同时也回报家乡。”易国涛说,财富的积累得益于家乡的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也给他带来更多机遇,“现在花木销售情况良好,下一步希望扩大花木的规模,应对更多人的需求。”

 

    浉河港郝家冲村、马家畈村:修旧如旧的故居 革新的是发展的观念

 

    正如易国涛所说,小小的茶树惠及的是整个浉河港的人。浉河港镇的老茶人老沈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浉河港居民普遍贫困,因多山地、少农田,不少人仅靠砍柴、卖柴为生。推广种茶后,不仅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砍伐树木的人也少了;茶树多了,山也更绿了。

    朱华是一位浉河港的姑娘,和哥哥、嫂子共同经营着四望山上100多亩茶树和山脚下的茶厂。“我们家三代种茶、制茶、卖茶,茶叶让我们家的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这二十年,销路越来越好了。”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朱华在浉河区开了一家门面,方便市民购买自家的茶。

    茶农的发展之路吸引了一些企业家驻足。除了龙潭、文新等当地龙头茶企,一些外来企业家也开始入驻浉河港,在当地收购茶叶,对茶饮料、茶保健品等延伸产品进行研发。

    随着时代的变化,电商进入浉河港的茶农视线。在郝家冲村,“信阳茶都三农合作社田间学校”、“浉河港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都已挂牌。负责人之一张玉林告诉记者,这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茶农自发组建的团体,他们定期在这里进行信息平台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培训。“下一步,我们计划增加网上售茶的比例,开拓新的茶叶市场。”

    人居环境改造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浉河港的民居改造,仍然是围绕着关键词“茶”。除了郝家冲村的陆羽茶文化新型社区,马家畈村的豫南民居,也是满足了茶农商住两用的需求。

    今年三月初,马家畈村村民周以江一家六口匆匆搬进新盖的居民房,把茶厂的招牌从偏僻的水湾旁挪了过来。由于新房子装修不久,最先搬来的这一批都是出售新茶的茶农。这里位于黑龙潭潭口,位置优越,有利于进行茶叶交易。随后,居民在这里开办了超市、农家乐。

    “三十多万就能买到这样的两层楼,水电设备俱全,周围环境也好。”周以江满意地说。旁边的村长周子月接过话匣子:“那是,房子是从北京请来的专家,针对我们豫南民居的特点设计的,房顶、橡胶面、墙砖等设备是我在河南、河北、浙江几个地方对比采购的,防水抗震都没问题,咱自己的房子,好看还得耐住!”

 

    谭家河:乡村游名气大  农家乐乐农家

 

    从浉河港出发,沿86公里环湖路向东南,一路青山绿水,10分钟左右车程,便进入了谭家河乡境内。在谭家河乡凌岗村周家组,路边几户徽派风格的农家乐,十分气派。

    下午4点左右,我们走进一处名为“山里红地锅饭”的农家乐。山里红农家乐是开放的院子,靠山面水。老板娘人讲究,在院子里种了很多花草,其中一棵山楂树,挂满了青涩的果实。两棵粗大的红玉兰,依然开有红花。“春秋旺季时,每顿都是十桌以上,特别是茶叶刚下来的时候,最多一顿能有四十桌。”老板周纪阳告诉记者。

    再往东南两三百米,是有名的“周家大院”农家乐。老板周纪成五十岁左右,是谭家河最早开农家乐的两家之一,至今经营了12年。周家大院店如其名,房屋为仿古的徽派建筑,修建得高大古朴,气势恢宏。

    最初开店的时候,周家大院是简陋的瓦房加棚屋。随着收入提高,农舍也慢慢提升了档次。去年,借助乡里美丽乡村发展农家乐的号召,他把原来的房子推倒,盖起了小洋楼。“年收入二三十万,不算多,但比以前种茶种板栗强,就是太累。那边的三层楼是我自己住的,舒服得很,夏天住一层,空调都不用开。”提起目前的生活,周纪成眼睛笑得微眯起来。

    浉河区美丽乡村建设开始后,谭家河乡去年在环湖路凌岗村改造“山里红”、“周家大院”等4家“农家乐”,作为食品卫生达标、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到位的评星定级示范点,通过星级评定示范点的规范化运作,引领和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在豫南鄂北有影响力的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文化、美味佳肴于一体的“农家乐”示范点。

    “通过示范点,以点带面,形成谭家河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产业带,提高全乡乡村休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更带动了茶农的茶叶销售。”谭家河乡党委书记伍斌说,随着86公里环湖旅游带的打造,尤其是美丽乡村的推进,目前,谭家河的农家乐蓬勃发展,全乡共有农家乐四五十家,沿环湖路就有近十家。“农家乐给当地带来巨大改变:经济收入的提高,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农家乐,乐的不仅是来吃饭的游客,更是当地的百姓。”

东方今报新媒体中心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点击排行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