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社主办网站首页加入收藏数字报

首页 > 轻享受 > 河南生活

洛阳吕祖庙道士谈道教文化养生智慧

2015-05-20 01:43:41 来源: 责任编辑:

     当今社会工作紧张忙碌,压力大,很多人不堪重负,导致情志失调,无暇顾及自身健康。因此,往往很多人在事业成功之时,伴随而来的却是情志失调,健康成了问题。还有些人,事业失败了,神智紊乱,健康尽失,“人累垮了”。

    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或病痛,精神上还要有良好状态。道家文化养生智慧提倡滋养神智、调养情志、身体养生,以求达到身心健康。如何才能既有健康的体魄,又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呢?今天,我们走进洛阳吕祖庙,听听道士们怎么说。

    □东方今报记者 夏秀琴/文  李书宝/图

    “富贵病”成为国人健康杀手

 

    洛阳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孟津县道教协会会长岳世明介绍,人要健康,不仅仅指的是身体健康,还要有心理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社会健康等,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但当代社会,人们生活富裕后,吃得好,运动量少,营养过剩,很多人发胖,由此引起了“高血压、糖尿病、脑中卒”等很多富贵病,目前,富贵病已成为危害国人健康的主要病种。许多研究表明,膳食结构不合理,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缺乏锻炼都是引发富贵病的原因。

    岳世明介绍,富贵病在贫穷社会和贫穷的人群中都是很少得的,它大多是由肥胖引起的,如果人们不发胖,就不会有那么多病。

    因为肥胖的人多,所以,社会上减肥店也开始越来越多。有很多人打着道教“辟谷”养生的旗号,给人减肥。让肥胖的人,一周不要吃饭,强制辟谷。

    其实,减肥的最好办法是自然辟谷,引导人们合理饮食,每餐少食,合理搭配。

    早餐,吃得要像个“皇上”,要吃好,营养要跟得上。中午吃饭像个大臣,只需要吃七八成饱就可以了,再好吃的东西,都要控制一下饮食,不要多吃。晚上吃得要如乞丐,喝点稀饭,吃点青菜、水果,不要再吃主食了。

    饮食上,吃饭“不多食”,一般而言,每顿饭吃七八成饱就行了,如果吃得太饱,就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当我们吃得太多的时候,也会导致心脏的不舒服。每餐少吃,多吃素,少吃荤。

    不仅要能管住嘴,还要迈开腿。人要坚持运动,生命在于运动。道教修行者都练习太极拳,目的也是为了运动。有了好身体才会更好地服务众生,造福社会。对于现在很多从事脑力劳动工作,没有闲暇时间的人,岳世明建议,他们可以采用眺望远方,做深呼吸,伸展肢体等简便方法,舒缓工作压力。

 

    百病生于气 痛苦烦恼来自心理失衡

    “心不爽,则气不顺,气不顺,则百病滋生。”“百病气为先。”河南省道教协会副会长、洛阳市道教协会会长、洛阳吕祖庙住持梁诚玉解释,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如性事、情志的过度会影响健康,包括情绪和精神状态。疾病和人、人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调理好自己的生活,调理好自己的人性,才能调理好自己的身体。

    现在人烦恼很多,面对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现实,物欲横流现象随处可见。

    为什么烦恼多?就是因为太追求外在物质了。如追求漂亮女人,高档车子,豪华房子,多多的票子等,一样都不能少。

    烦恼、烦躁在生理上会有反应,如烦恼白发生。头发是肾的外现。如果头发白了,就属于肾虚。控制情绪能力差,烦恼就会在头发上显现。

    生活中,很多人容易生气,可他什么都有了,钱也够花了,儿女也孝顺,但是他还会生气。如果容易生闷气、情志不舒,嘴巴就会容易出现歪斜,会很容易出现失眠、抑郁等方面的疾病。

    烦恼生痛苦,痛苦正是来源于心理失衡,失衡导致心境浮躁,而无法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失衡和浮躁使我们的健康受损。

    许多人把身体出了问题,叫做不健康,其实,人的精神出了问题,或者人的社会交往出了问题,也是不健康的。

    人的健康包含三个方面:一个是身体,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社会交往。三者都具备,才是健康的正常状态。

    在社会交往中,很多人过分考虑人际关系,就会伤脾,如果不能及时化解的话,就会出现焦虑、抑郁的症状,进而引发皮肤斑疹、脱发或者其他一些更严重的疾病。

    烦恼生气就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太过于强盛。其实,人的生存是容易满足的,但是人的欲望是不容易满足的。君子为啥没烦恼,就是因为君子重身内之务,重内修,做事精益求精。不跟别人攀比,所以烦恼少。小人重身外之事,总和别人比,所以就有烦恼。要想解除烦恼,就要学会调节我们的生活。

    身心健康 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道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这样教诲我们。针对当今社会流行的富贵病,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丰盛的饮食、懒惰的生活习惯,使人们在舒舒服服、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长期形成的。

    它带给人们的表面看是安逸、口福;实质上是潜在的疾病和过早的死亡。他们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对生活方式和膳食调理的无知。

    “搞好膳食营养平衡是养生的重要途径。”岳世明说,现代科学证明,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菜肴是有害于人的身体健康,会引发多种疾病。烟酒,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更大。

    所以,道教忌食荤腥烟酒,忌食葱蒜辛辣之味。生活上合理膳食,保持质朴、简单的生活方式,寡淡餐桌,以粗茶淡饭经营三餐,就不至于过早夭折。那么,怎样平衡膳食,吃出健康呢?岳世明认为,米面杂粮、蔬菜瓜果、粗纤维食品既利于消化,又营养丰富,可以让人身体健康、智慧超群。同时,主张一日三餐不能吃得过饱,不要吃夜餐。

    其实,健康长寿是个积精累气的过程,靠的是自己吃好、睡好、消化吸收好,控制好自己的生活习惯,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样的人才健康。

    但现在许多人生病后过分依赖医生和药物,而不肯相信自己。他们宁肯相信那些胃药可以治疗自己的胃病,而不肯改变自己暴饮暴食的恶习。

    病,其实只是一个人的习惯,生活方式,还有其他方面的坏毛病,不断发展而产生出来的一个东西。病能治好的关键性因素,还在于人。你能不能改变你的习惯,能不能改变你的人生态度,这是能否治好病的根本性因素。

    要想身心健康,就要把不良生活习惯给改掉。如果坐姿正确了,脊柱、颈椎就不会歪斜了,气就能上来顺畅一些,就不会有腰酸背疼腿抽筋的现象了。

    所以,一定要在病还没有形成的阶段,建议人们从生活细节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下转AⅡ06版】

    日常生活和处世应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

 

    《道德经》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道”就是宇宙的规律。这种规律人们看不见它,但却无时无刻不在体验它。养生需懂得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道教养生的最高境界。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够达到的自然寿命的年龄,道教称之为“天年”,道教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20岁左右。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却活不到这个自然寿命。

    人类无法享尽“天年”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顺应自然,无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怎么样才能做到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呢?岳世明说,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养生并不难,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时间规律要做到与自然完美吻合。

    比如,生活规律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早睡早起。晚上少一点应酬,多一点休息;少一点兴奋,多一点安静。为人处世尽力顺应自然。这样心神就会安宁下来,身心自然而然就会与天地同步。真正的养生就开始了。任何疾病,都跟自己的身心有密切的关系。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乱发脾气,都会造成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凡事顺其自然。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

    现在我们很多人之所以身体不健康,就是因为不顺其自然。

    像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还年轻,有得耗,即使享受完了以后再生病也没有关系。所以就拼命地熬夜加班。这些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有一句话叫做“四十岁前拼命挣钱,四十岁之后用钱养命。”花钱买不来健康,生病了再去治,就好像“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当渴了以后,再去挖井是来不及的,打起仗来,再去造兵器,也是来不及的。

    老子说“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做任何事情,都要思考所要做的事情在规律上处在哪个点上。它是春天还是秋天呢?如果是春天,就不要希望明天就结果,要等到秋天才行。这样做看似无为,实际上是有为。如果非要从春天一下子就蹦到秋天去,那就什么也做不了。 所以,不管压力多大,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认认真真去把握做这件事的规律。身体和谐了,不得病了,就不会郁闷;身体不难受了,就不会老想着把脾气发在别人身上。

 

    少思寡欲

    淡定心对待生活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总是喜欢抱怨,有时候把抱怨当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岳世明认为,爱抱怨的人,其实也是一种心态不健康的表现。

    成功需要健康的心态。道教提倡少思寡欲,精神修炼,即思想清静安宁而无杂念;不要有过多的欲望,方法上主张清静无为,知足常乐,恬淡虚无等。

    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世上没有比不知足而更大的灾祸了。只有知足,精神上乐观、满足,少有烦恼,身心清静,就可以健康长寿。

    这就要求人们以平和心态善待人生,做到淡泊名利,胸怀大度,常怀感恩之情、宽容之心。

    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引发各种疾病。

    岳世明认为,“云淡风轻更显风景秀美”,越是宁静的水面,越能照出四周的景色和漫天的繁星。我们的心也是如此,非宁静无以致远,越是宁静安详的心,越能洞悉世事的本来面目,化解各种矛盾。

    一个人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平心静气,才能与灵魂对话,有健康的身心。

    一个人如果做到恬静、少贪欲,知足常乐,即使身处利禄功名的浮躁环境中,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挣扎时,也能身在其中,而心在外,让内在的宁静抵御外在的诱惑。

    有自在的心态和淡定的生活态度,生活就会自然平和。因此,无论生活环境如何,都不会被外因所困扰,也不会深陷忧思困苦,导致劳神伤身,影响健康。

    岳世明认为,我们现在的人精神方面的疾病越来越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道德情操,如琴棋书画方面的培养,以此来提高个人修养。

    现在的孩子们也很郁闷,因为家长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春天放风筝,养目也养志向;秋天玩蟋蟀,养声音和性情等,这样顺势而为,孩子就不会存在压抑的情绪,学习方面也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

    生命健康首先取决于一个人的阳光心态和情绪管理,道教养生学说的就是人的心性养生,即通过修持修炼以达到心和、神安,身心健康。

    而心理炼养则是要求人们心胸开阔、性情直爽、能够抑喜忍怒、甘于淡泊、清静无为,具有处事不惊,调适自己心理变化和状态的自制力和适应力,避免感情上的大起大落,始终保持一个心情平和的良好精神状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尽量避免情绪波动和各种烦忧的干扰,这是养生的必要条件。

    “多奉献不索取”

    爱心有助身康体健

    道教养生提倡性命双修,尤其重视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道家倡导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多做好事,多积善德,忠孝友悌,正己化人,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救人之急,悯人之孤等。通过这些具体的道德行为规范,可以净化社会,净化人们的心灵,最终可达到不求寿而寿自延的目的。

    现在社会中,有些人很有钱,物质条件也很丰富,但是他们并不幸福。有些人财富并不多,物质条件也不好,但是他们却很幸福。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就是他们懂得感恩幸福、珍惜幸福。

    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穷人以追求财富为幸福,病人以健康为幸福,老人以长寿为幸福等。但如果一个人整天精神空虚、怨天尤人,而且还心态失衡、不知满足,那肯定是不会幸福的,甚至还会带来祸患。如果一个人身心健康、知足常乐,而且又能积极向善、乐善好施、行善积德,那么精神生活肯定是充实的,幸福人生也是必然的。

    俗话说:吃饭欢乐,胜吃良药。这是说良好的情绪能增进食欲,有利消化,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拥有幸福人生的人,心情自然愉悦。少忧心,多乐心,能时时刻刻调整好自我心态,永怀平等心、平常心、感恩心,一切善事,不求回报,永保良好的心态,就能达到身康体健养生长寿的目的。

    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修德能长寿、行善有福报的观点。这种劝善伦理,强调的就是一种行善积德思想,是一种乐善好施的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中也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要求养生的人们有一个像水一样的平和心态和美德。水利万物,无欲不争,滋润万物,从不计较得失。人们有了水的这种“不争精神”“不争之德”“多奉献不索取”的精神和心胸,就能够做到心静自然无忧烦,胸中也就有了自然大道,养生就能够取得顺天应道、天长地久的最佳效果。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

    1、东方今报网是东方今报社唯一官方网站,东方今报的作品均已授权东方今报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单位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东方今报(含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网站合作:18737167215(孟先生)
图片聚焦

精选图文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联系我们

  • 24小时新闻热线
  • 0371-65830000
  • 商务合作
  • 18737167215 孟
  • 版权合作电话
  • 0371-60609112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ICP备05011107号 东方今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92 邮发代号:35-48 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微信号]jinbaoxiaomei
Copy Right ©2004-2016 www.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今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东方今报新媒体部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