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社主办网站首页加入收藏数字报

首页 > 快新闻 > 民生

父亲的故乡

2017-04-10 07:38:46 来源:今报网 责任编辑:

 思念,不是说来就来,总需要一个机缘。

 

    清明前夕,天地间氤氲追思。在吵闹而又兴盛的都市街头,我总望见父母亲在街头向我招手。

    这时,我总会哭得像个孩子,然后躲开喧闹,找一个背人的地方,避开所有好奇的目光,一人承受一场隆重的思念。

    父亲离开我们已3年了。但我坚信父亲还活着。我相信他依然时常背着手、微弓着背,围着我们老家那栋红砖蓝瓦的老屋“嗒嗒嗒”地转悠。尽管几个孩子早已独立门户,甚至远居城市,但他依然为儿女厮守着这个家,逢年过节,他依然在盼望着一场儿孙绕膝的团聚。

 

    自幼习诗书 赤心馈乡亲

 

     我的家在豫东平原一个极普通的村庄——商丘睢县蓼堤镇吴庄村,西与开封杞县搭界,村旁有条西北东南流向的河流蓼罗河,日夜守望与滋润着这个自明末迁徙而来的村落。

    1930年农历五月初三,父亲降生在吴庄村的朱家大院,取名朱广昶,字舒亭。爷爷弟兄三个,他排行老三,大爷二爷跟前无男丁。唯有爷爷这一支诞下父亲,几院人视若珍宝,为延续家族兴旺,发誓要送父亲读书、出人头地。

    当年,朱家大院靠着勤俭,攒下2顷多田地,不工不商的祖辈披星戴月黄土里刨食,但对父亲的教育却甚是舍得。

    父亲六七岁时,家里便从邻县杞县吕屯村给他请来前清的潘秀才上私塾。三年私塾后,父亲又跟家族一位有学问的叔叔学习了三年。之后便去了政府办的公学——睢私里求学。1946年,遵照父母之言,16岁的父亲与母亲完婚,但他依然坚持学业不辍。

    1948年睢杞战役爆发,“隆隆”炮火中,父亲考进国立河南大学。毕业后,又在家乡共产党办的抗大里当教员,正准备跟着部队开拔时,家中50多岁的爷爷突然意外离世,父亲不得不回到老家务农,孝老爱幼,侍弄农桑,20多岁便扛起家族重担。

    1970年父亲入党,因为打得一手好算盘,在村里威望又高,便被推选当了村会计,一干就是30年,村支书、村主任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父亲的村会计一直干到退休。乡亲们说,父亲算了一辈子明白账,没沾过公家一分钱的光。

    1999年底,60岁的父亲退休,但也没怎么清闲过,除了常给乡亲们调解一些家务纠纷,又接手主持村里的红白事,一个迎新、一个送故,父亲继续为这个生他养他的吴庄村见证生命不断更新延续的进程。

 

    □朱登禹(环卫工)

 

    舍命救乡邻 雪夜追子归

 

     父亲古道热肠,待人宽厚。乡亲有难,他常舍命相助。

    1968年11月,时节初冬,乡人们已穿着棉衣棉裤。邻居一对哥嫂两口子闹别扭,中午,嫂子夺门而出一路小跑到村中央的井水旁,纵身跃入。恰巧父亲挑水,远远望见有人跳井,便飞奔近前,来不及脱下棉裤棉袄也紧随着跳入井中。父亲拽住嫂子衣服拼命往上提,同时大声呼救。随后,他们被乡亲救出。父亲呛了好多口井水,一上到井上,冻得浑身发抖,喊着10多岁的我赶紧抱柴火取暖换衣。

    1972年,父亲在村集体开的会计学习班里当教员,当时因为人数爆满必须裁员,父亲就给我做工作让我主动减掉。我当时是一百个不愿意。父亲说,我不能徇私,你是我儿,我只能裁你,大家都看着呢!你等下一批吧!

     但父亲对家人的爱一点儿也没减,他和我们说话,从没吐过一个脏字,全是一整套一整套的道理。

    1963年,我上小学,老家下大雨,到处沟满河平,街道上全是积水。那些天我上小学,父亲每次都蹚水背着我上学,还一个劲儿地叮嘱我“近了怕鬼,远了怕水,蹚水一定要小心”。我双手揽着父亲的脖子,伏在他宽厚的后背上,那一刻成了我今生最幸福的记忆。

    1964年冬,冰天雪地,家里穷得吃不饱饭。有一天,父亲因公事不在家,14岁的哥哥瞒着家人跟邻居一路搭火车到外地打工。第二天父亲踏进家门获悉后,转身连夜奔民权火车站追回哥哥。来回百十公里的路程,等父亲带着哥哥进到家里,他厚厚的棉衣都被汗水浸透。

 

    拉石灌良田 叶落故乡亲

 

    父亲是村里极少“喝过墨水”的人。1976年带壮劳力到永城拉石头下闸机,县委请父亲写了一篇演讲稿。父亲写的标题叫《拉石记》,中间用了不少排比句:拉石头是为灌溉良田,拉石头是为江北变江南,拉石头是为乡亲人人吃饱饭……

    睢县有个大北湖,父亲是知道大北湖历史的很少人中的一个:“明朝崇祯年间,洪水淹没睢州城,老城的居民就搬到睢河南大堤,搬运花了70多个年头……”

    1976年,父亲被选上睢县人大代表,那一年,是我记忆里父亲最风光的时候,他一身崭新的藏蓝色中山装,头戴礼帽,一脸的庄重,又不失慈爱。

    2012年11月,和母亲住在老屋的父亲半夜突发脑梗,大哥早上送饭时才发现,老父亲正躺在地板上,口里不住重复地喊着:“我的胳膊呢,我的腿呢!”因当时母亲也瘫痪在床,没能及时通知我们。

    父亲被紧急送到睢县人民医院,总算抢救及时,一个多月后病愈回家。

    老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到故乡,哺育过他的蓼罗河在村旁静静流淌,父亲站在故乡的黄土地上如归根的落叶,他时常眺望村中的风物,把它们尽收眼底。那段时间,父亲特别迷恋老家的阳光、田地、黄土。父亲的病也成了村里的大事,温良宽厚的乡亲提着各种礼物来探望,父亲将自己浸润在醇厚的乡情之中。

    在家住了一个多月,有天上午,我送几个来看望父亲的乡亲出门,前后数分钟时间,返回时,父亲二次犯病,只瞪眼不说话。我们又急忙送往医院。等抢救完出院,父亲已不能再下床走路。此后我们便在父母亲二老床中间放了一张简易床,轮流伺候二老。

 

    双亲驾鹤去 日夜念亲恩

 

     2013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父亲喊着浑身发冷,我们欲感到一种不祥之兆,赶紧送父亲到睢县人民医院。在医院抢救室,父亲大概知道时日不多,开始平静地嘱咐后事。病床前,他拉着我的手,一再嘱咐我,要多让着老三,别和弟弟妹妹们吵架,多谦让。嘱咐完,父亲便慢慢合上双眼。我大声唤着“大、大——”,但是我的父亲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答应我了。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自己像一条断了源头的河流。在人世间走过了84个春秋的父亲,生命轨迹化作一个圆面,最终化为一缕青烟,消失在虚空之中。

    父亲安葬后,我时常回到老屋,躺在父亲生前曾睡过的床上,盖上父亲曾经盖过的被褥,那上面我总能闻得见父亲熟悉的汗味,那是小时候叫我最有安全感幸福感的味道。

    每次回到老屋,“吱呀”一声推开木门,丝丝熟悉的气息沁人心脾,舒展开的每一个毛孔就会提醒我“回家了”。我相信,即使离乡多年,甚至转世来生,我仍然会记着豫东平原这个叫做“吴庄村”的村子,记得回家的路,记得俺大俺娘。

    老屋内的角角落落,甚或墙壁的缝隙都珍藏着全家人的生活情节。比如门后那把铁锹,被父母亲的双手经年累月摩挲得油光发亮的木把,就刻录着父亲母亲说不完的故事。

    我会一直记得父亲的豁达大度,父亲的音容笑貌都刻在我的心中,父亲的办事准则也深刻地影响了我。

    三年来,也曾数次梦见父亲,他依然身穿深蓝色中山装,戴顶蓝色帽子。一次是老父亲扛着个铁耙紧步走进我的家中,冲我喊道,该种菜了,你跟着我去点菜籽,要不一家人吃啥。我说菜籽在我哥家里,父亲就说,那我去你哥家取,然后一转身就走出家的院门。我喊着“大、大 ”随后惊醒,一额头全是汗。

     在另一个世界,我想,父亲是不是不再那么忙了,他会停下手中的伙计,搬个板凳,在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新洒了水的院落里,给母亲唱他最喜欢的豫剧“劝万岁莫要动真气……”

 

    您是否了解祖辈父辈曾经的过往、贤德善俗?家国天下,家是基点,而厚重的中原文明,也是由这些闪烁于平凡的过往与家风,绵绵聚集而成……

    东方今报《家事家风》栏目为您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找寻长辈平凡一生中的精彩,加以记录,讲给我们的孩子,让家事家风代代传承。

    欢迎供稿或提供素材,栏目邮箱:78742815@qq.com 

    联系电话:18638572720 

    微信号:gezhi101

2017-04-10 07:38:46本文来源:今报网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

    1、东方今报网是东方今报社唯一官方网站,东方今报的作品均已授权东方今报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单位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东方今报(含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网站合作:18737167215(孟先生)
图片聚焦

精选图文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联系我们

  • 24小时新闻热线
  • 0371-65830000
  • 商务合作
  • 18737167215 孟
  • 版权合作电话
  • 0371-60609112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ICP备05011107号 东方今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92 邮发代号:35-48 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微信号]jinbaoxiaomei
Copy Right ©2004-2016 www.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今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东方今报新媒体部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