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社主办网站首页加入收藏数字报

首页 > 快新闻 > 河南

卫辉农民投资百万建复古农庄 传承农耕文化

2015-04-16 07:37:05 来源: 责任编辑:

 

农民王宏业在复古农庄里的磨盘上碾米

  石大妈和姐妹们在石磨上磨面、筛面

   石碾一圈一圈地转,压平的谷子向中间拢拢,多次碾压碾匀,真正原始的石磨小米就出来了。磨面、筛糠、碾小米,在这里都可以体验……新乡市卫辉市农民投资三百万元,流转300亩土地,建设复古农庄,用这种原生态的生产方式,传承古老农耕文化。这里不仅有磨米的石碾,还有石磨、石磙、石缸、风箱、纺花车、织布机等上百种古老生产器具,快来一睹为快吧!

  □东方今报记者  冯晓玉/文图

  你用石磨碾过米、磨过面吗?相信很多人都不记得这种传统的器具了。为保留古老的生产方式,传承农耕文化,卫辉市唐庄镇农民王宏业投资约300万,流转300亩地,建复古农庄,再现古老的生产场景。

  现场  古老生产场景重现

  39岁的王宏业是卫辉市唐庄镇四和社区人,在唐庄山下做石料生意,是一名“潮农”。

  “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都没用过?”4月14日上午,在金农庄园,他指着正在磨玉米面的石磨说,用过这些东西的人估计都七八十岁了。

  不仅有磨面的石磨,在金农庄园,还摆着石碾、石磙、石缸、风箱、纺花车、织布机等上百种古老生产器具。

  在石磨、石碾跟前,不少四和社区的村民正在碾小米、磨玉米面粉。村民杨春广拿着小扫把,随着石碾一圈一圈转,他把压平的谷子,向中间拢拢,让石碾压得更匀,碾出真正的石磨小米。

  庄园里十多名正在劳动的村民慢慢悠悠,在庄园的窑洞里耐心地磨面、碾小米、筛糠,脸上没有一点着急的神色,古老的生产场景重现眼前。

  初衷 保留祖辈生产文明

  “2007年老村拆迁时,这些古老的生产器具被村民当成垃圾扔掉,因为住进新型社区后,再也用不着了。”王宏业说,想着祖祖辈辈的村子马上要消失了,他心里可不是个滋味于是,他将村民不要的石槽、石磨、石礅、石辘轳井,扇车、锅笼、簸箩、筛面箩、篦子、马勺、拴马石、捶布石、织布机等古老器具收集起来,一年多时间,收集了200多个。

  后来,他想到,建个庄园,在这里进行古老的生产,让子孙后代了解祖辈的生活。

  据王宏业介绍,他建的这个庄园总占地300亩,其中农庄占100亩,挖六七十个窑洞,主要以生产、加工为主,来全面还原传统工艺和原生态的传统文化生活;另外200亩是绿色耕种观摩区,用最原生态的耕种方法播种庄稼。

  目标  传承农耕文化

  在金农庄园,工人们已经开挖的10多个窑洞投入使用,每天都有不少附近村民前来碾米、磨面。

  “小时候见俺娘磨过,那时候都用驴拉,以后就没见过了,感觉很稀罕。”55岁的大妈石常香一边磨玉米面一边说,她和几个老姐们儿没事一块磨磨面、聊聊天,心中有特别的感觉,很舒服。

  村民杨春广指着碾盘上的小米说,这可是真正的石磨小米,自己手把手碾出来的,留给自己家里人吃。

  庄园尚未建好,王宏业已经投入100多万元,投资这么多钱,赔了咋办?家里没人反对?王宏业的妻子郝飞笑着说:“我支持他,只要他愿意干,我就陪着他,哪怕失败了,我也愿意相信他。”

  “去年底开始动工的,今年底应该能有个样儿了。”王宏业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这种原生态的生产方式,传承古老农耕文化,让子孙后代学会感恩、不忘本。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

    1、东方今报网是东方今报社唯一官方网站,东方今报的作品均已授权东方今报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单位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东方今报(含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网站合作:18737167215(孟先生)
图片聚焦

精选图文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联系我们

  • 24小时新闻热线
  • 0371-65830000
  • 商务合作
  • 18737167215 孟
  • 版权合作电话
  • 0371-60609112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ICP备05011107号 东方今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92 邮发代号:35-48 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微信号]jinbaoxiaomei
Copy Right ©2004-2016 www.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今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东方今报新媒体部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