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天天315消费维权
最近一则新闻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德国一家生物公司表示“mRNA癌症疫苗有希望于2030年前问世,将治愈癌症,改变癌症患者的生活。 ”
很多网友看到这则消息后不免心动。试想如果能靠提前打针就能预防癌症,那岂不是人类的一大福音!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这里的“疫苗”二字给大家造成了认识的误区。新闻里提到的肿瘤疫苗指的是“治疗性疫苗”,而非新冠疫苗这样的“预防性疫苗”,并不能打几针就预防所有的癌症。
广泛的癌症治疗目前只有靠免疫治疗实现。
癌症为何不能用肿瘤疫苗预防?
说起疫苗,人们对其理解往往是用于健康人群,可以针对性的预防某种疾病,如新生儿出生后需要接种的卡介苗、秋冬季节推荐接种的流感疫苗等等。而新闻中提到的疫苗是用于防止已发生癌症出现进一步发展和复发的“治疗性疫苗”,其针对的根本就不是健康人,而是肿瘤患者,也就是说其实是一种治疗方法。
有人也许会问,不是说HPV疫苗能预防宫颈癌,乙肝疫苗能预防肝癌吗?但这两个疫苗其实严格来说应该算是病毒疫苗。它们也只能预防癌症里很小一部分亚型。通过打几针疫苗就能治疗癌症的想法虽然很美好,但并不现实。因为癌症其实不是“一”种病,而是很多疾病的组合,每个人的癌症其实都不太一样。因此想要用单一药物防住所有肿瘤细胞比登天还难。
肿瘤疫苗研发困难重重,治疗多种癌症仍需免疫治疗
既然我们明白了肿瘤疫苗其实是一种疗法,那退而求其次,用它来治疗不就行了?
也许最终可以,但起码现在还不行。肿瘤疫苗的研发充满了挑战,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随着新冠疫苗的研发,mRNA技术被推到了前沿,在有些研究机构中看到了不错的早期试验效果。如果成功,无论2030年还是2040年,可能会成为新的有力的癌症治疗方法。
但没有预防多癌种的疫苗,不代表不存在可以治疗多癌种的药物。比如在对于晚期癌症的治疗中,免疫治疗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多种晚期癌症的一线疗法。如免疫治疗中数一数二的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截至目前,是全球获批获批一线治疗适应证最多的PD-1抑制剂,已在美国获批共计34个适应证,覆盖17种不同实体瘤或血液肿瘤,横跨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等多个全球高发恶性肿瘤,所以目前针对癌症的广谱治疗药物只有免疫治疗。
那免疫治疗为何能有这种效果呢?
免疫治疗为癌症患者带来长生存获益
免疫治疗之所以有广泛治疗的效果,是因为其治疗原理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杀灭肿瘤细胞。所以癌症虽千变万化,理论上都能通过免疫系统自身的调整以不变应万变。免疫系统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被激活,完成治疗后会保留记忆,等到下一次遇到同样的肿瘤时,可以直接发起攻击。这种特点使得免疫治疗在用药后可以长期起效,给患者带来长生存的获益。而这正是癌症治疗的最终目的。
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在今年9月结束的欧洲肿瘤医学大会(ESMO)上发布了帕博利珠单抗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头颈鳞癌(HNSCC)的几项数据。结果显示,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方案较之单独使用化疗可以为晚期非鳞NSCLC带来更优的5年总生存率(19.4% vs 11.3%)获益;对于晚期鳞状NSCLC患者来说,免疫联合化疗方案较之单独化疗的5年总生存率高近两倍( 18.4% vs 9.7% ),中位总生存期也增加两倍多(22.0 月 vs10.6月)。针对HNSCC的研究显示,与化疗方案相比,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联合化疗分别将HNSCC的5年生存率提高2.2倍(14.4% vs 6.5%)和3.1倍(16.0% vs 5.2%);近期帕博利珠单抗又在中国获批了肝癌的二线治疗。这些都不断给患者使用免疫治疗带来信心。
免疫治疗以及免疫联合治疗方兴未艾,我们当然期待未来有更好的疗法出现,但在之前我们要听从医嘱积极配合最合适的方法治疗,争取更长生存获益,迎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