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社主办网站首页加入收藏数字报

首页 > 快新闻 > 文体

“最懂村上春树”的译者林少华:村上春树为何没获诺贝尔奖

2016-11-30 04:55:03 来源: 责任编辑:

     “小确幸”是如何进入我们生活的

 

    村上春树的译者林少华(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在中国,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与译者林少华的名字紧密相连。从1989年一本《挪威的森林》开始,林少华与村上春树的作品结下了长达近30年的缘分,他也被称为“最懂村上春树”的翻译家。村上春树为何没获诺贝尔奖?林氏翻译的村上作品,有多少是村上的,有多少是林少华的?作为一个有“文字洁癖”的人,林少华又是怎么看待文学和美的?

    ▶11月29日上午,林少华在河南大学出版社与师生现场交流,本报记者对林少华进行了专访。□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张静/文 沈翔/图

 

    谈作品:村上作品经久不衰是满足了城市青年的审美需求

 

    记者:从1989年《挪威的森林》被翻译引入中国,至今已有27年,其间村上春树的作品在中国一直畅销不衰,能分析一下村上作品受追捧的原因吗?

    林少华:中国接受村上的土壤在上世纪90年代末逐渐形成。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以小资阶层和城市白领阶层为主体的城市青年开始形成,他们思想已经与西方社会相接轨,开始注重生活情调、审美需求和心灵品位的提升,但同时,又产生了疏离感、孤独感、违和感和无奈无力等时代社会病。

    与此同时,我们的文学作品相应的表达没有跟上去,这样,以城市题材为主的村上作品就在这个时候“乘虚而入”,恰好满足了当下大批城市青年人亟须获得这种审美愉悦的需求和心灵释放。

 

    谈翻译:100%翻译村上是可能的吗

 

    记者:有的中国读者说,并不是很喜欢村上的故事,喜欢的是表达,看来他喜欢的是您,而非村上。您翻译的村上作品里,有多少是“村上”,有多少是“林少华”?

    林少华:100%纯正的村上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文学翻译固然有技术性的考量,但根本上属于文艺和审美活动,这就必然有主观能动性介入其中,如此就决定了不可能百分之百。至少在原作审美情境、艺术氛围的捕捉和表达上,每个译者是有差别的。文学的翻译是基于译者个人理解基础上的语言转化,尤其是在文体表现上,再怎么追求100%,都无法达到。

 

    谈诺奖:

    村上春树为何没获诺贝尔奖

 

    记者:近些年,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村上春树都成了“陪跑者”,为什么他的作品这么受推崇,却没获奖呢?

    林少华:在我看来,近几年村上失败的原因大致在于,2012年败于莫言可能是批判性不够;2013年败于芒罗可能是因为本土性不够。2014年败于莫迪亚诺,我没来得及好好看这位法国作家的作品,没好好看是没有发言权的,但从他的获奖理由中,可以提取出几个关键词“记忆、失落、身份、寻找”,我妄加推断,认为村上与他非常接近。

    从历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来看,我做出的推测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可能大体青睐于这样的文学作品:一、以宏大视角和悲悯情怀书写人类充满苦难和困窘的历史;二、有社会担当意识和现实介入力度,体现文学的根本指向性和伦理的根本责任。三、有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与其相关,评委们似乎不大喜欢个体小视角透视下的过于琐碎的个人生活片段、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这也使我再次记起村上差不多十四年前当面对我说的话:“诺贝尔文学奖那东西政治味道很浓,不怎么合我的心意。”

    记者: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的一名歌手鲍勃迪伦。为何村上今年还是没能获奖呢?

    林少华:究其根本原因,是村上作品的英译本未能充分传达原作的诗意。翻译过《挪威的森林》和《奇鸟行状录》并写过村上研究专著的哈佛大学教授杰·鲁宾认为,村上的英文翻译腔式文体,是一把双刃剑,“村上那种接近英语的风格对于一位想将其译‘回’英文的译者来说,其本身就是个难题——使得他的风格在日语中显得新鲜、愉快的重要特征正是将在翻译中损失的东西。”

 

    谈文学与美:

    在文字和美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个矮子

 

    记者:现在,“小确幸”已经是广为人知的一个词语,我们知道,这个词也是您在翻译村上作品时直接“移”进来的。我们知道,日本文化脱胎于中国文化,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交流上,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林少华:在日文当中,“小确幸”这三个字就是以汉字出现的。找不到更确切的表达,我就直接“移植”过来,加上了注释。

    历史上,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都是中国向日本单向输入文化,到了“五四”前后,开始反向输入。中国的知识分子通过直译的方式,把类似这些词汇移植到汉语中。现在白话文已经发展成熟了,这种情况已经基本没有了,“小确幸”是个特例。

    记者:有人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您的作品和译著中,一直在强调“文字之美”,如何培养这种对文学和审美的能力?

    林少华:文学最本质的功能,除了关乎灵魂,还在于文字审美,即以文字艺术给人的心灵以美妙的震颤。

    文学就是创造文字之美,要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美的最高境界是“简洁洗练”,我们往往背道而驰,这说明我们的审美没有到位。在文字和美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个矮子。

    要培养这些能力,主要还是回归文本,大量读书,形成语言自觉、修辞之美,对文字有特殊的敏感。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我对于语言的兴趣,和小时候培养起来的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这种阅读习惯,呵护了写作习惯、修辞自觉、文学悟性和审美灵性。

2016-11-30 04:55:03本文来源: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

    1、东方今报网是东方今报社唯一官方网站,东方今报的作品均已授权东方今报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单位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东方今报(含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网站合作:18737167215(孟先生)
图片聚焦

精选图文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联系我们

  • 24小时新闻热线
  • 0371-65830000
  • 商务合作
  • 18737167215 孟
  • 版权合作电话
  • 0371-60609112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ICP备05011107号 东方今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92 邮发代号:35-48 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微信号]jinbaoxiaomei
Copy Right ©2004-2016 www.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今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东方今报新媒体部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