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社主办网站首页加入收藏数字报

首页 > 快新闻 > 社会

汪国真: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2015-04-27 00:39:15 来源: 责任编辑:

     就像不能绕过琼瑶、罗大佑、席慕蓉,汪国真在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刻下了自己的痕迹。上世纪90年代,汪国真的诗曾经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汪国真经典诗句

    天还未黑,云怎敢灰;雨还未下,风怎敢吹;瓜还未熟,秧怎敢枯;花还未落,树怎敢死;你还未嫁,我怎敢老。——《怎敢》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旅程》

    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我喜欢出发》

 

    汪国真于1956年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厦门大学毕业生,在劳动部工作。汪国真八九岁时开始接触古诗词和中外经典名著,诸如《三国》、《水浒》、《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

    1971年汪国真初中毕业,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七年后,22岁的汪国真经过半年复习,顺利考取暨南大学中文系。

    1979年,正在读大一的汪国真收到《中国青年报》一编辑的来信:“汪国真同学,我们在贵系系刊《长歌诗刊》里选了你的诗,现寄上稿费两元。五首诗。”

    其中一首是《晨练》:“天将晓,同学醒来早,打拳做操练长跑,锻炼身体好。”

    他对此事印象尤为深刻,“虽然不是我投稿,却引起了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一夜成名

    1990年春天,北京一位中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们在课堂上偷偷传抄着一个叫汪国真的人写的诗。老师爱人正好是学苑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孟光。

    之后学苑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稿酬、最好的装帧”向汪国真承诺,出版了汪国真首部诗集《年轻的潮》。《年轻的潮》首印15万册,此后数次再版,达60多万册。

    1990年在出版界被称为“汪国真年”。

    汪国真自认为自己的诗,汲取了“李商隐的警策、李清照的清丽、普希金的抒情、狄金森的凝练”。

    对于其诗是“思想的快餐,哲理的炒卖”的评论,汪国真说:“我写诗一直注意对象,新诗是写给年轻人看的,没有必要写得很含蓄。”

    涉足书法、音乐领域

    从1993年起,因向其索要签名的人太多,汪国真开始练习毛笔字。每天1小时,练了1年,先临欧阳询的楷书,然后是王羲之、怀素。

    因其写信也用毛笔,开始有收藏家收藏他与朋友往来的书信。这令他分外惊奇。

    之后,时代文艺出版社便约他出书法集。

    书法之后,汪国真亦开始涉足音乐领域。由其作曲的首张音乐(舞曲)专辑《听悟汪国真——幸福的名字叫永远》于2003年由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

    他在接受采访时总结自己:“我的朋友说我总是能很快到达一个境界,比如写诗,写成了一个现象,也写到了课本里;写书法,居然写成了国礼;作曲,作品被收入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材。我相信性格决定命运,顺其自然,从容面对。有人说我的诗不好,我就要证明,我不仅诗写得好,在其他领域我也是可以的。”

    妻子是读者不是崇拜者

    汪国真的夫人是河南人,读大学时曾狂热崇拜过汪国真,并也曾热衷于抄写他的诗。关于其妻子,汪国真曾在搜狐参加访谈时表示,其妻子是他的读者,但不是崇拜者。

    汪国真是1991年在全国图书“金钥匙”颁奖会上与妻子一见钟情的,两人相差16岁。对于这段爱情,汪国真说:“我的爱情经历不是挫折而是曲折,有些事情非常有故事情节。”他们1992年结婚,并生有一个儿子。

    关于初恋,汪国真曾表达这样的观点,初恋,不一定能够成功,却是幸福的;婚姻,已是一种成功,却不一定幸福。

    而对于婚姻,汪国真曾说,对于女人来说,幸福有时很简单,就是用不着坚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婚姻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今报综合报道

 

    ■一种看法

    潘洗尘:汪国真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作文家而非诗人

 

    针对汪国真去世引发的怀念风潮,曾与汪国真有过交集的诗人潘洗尘则表示“死后,将被什么人怀念,这看来确实是值得活着时好好思考的问题”。

    记者:潘老师,看了您的朋友圈,您提到跟汪国真先生曾经有过交集?

    潘洗尘:应该是2010年左右,我记不清了,做过一次电视节目,但是我跟他不熟,也没读过他东西。当时跟他谈到诗歌的标准问题。他认为销售量是评价标准,对这样一个观点至少我是不能认同的。

    中国的诗歌本身还是个比较寂寞的事业,一旦要成为这种可以和销量、大众狂欢的东西,我觉得肯定是会离开诗歌本质的那部分。我不是特别赞同他的观点。

    记者:我看到您朋友圈里面提到一句说,您觉得他的文字曾经是一场语言的灾难,这个感受从何而来?

    潘洗尘:他存在当然有他的意义和价值,但不应该有些写作者说会受到影响。他可以影响一些青年的学生、孩子,这个正常。但如果一个诗人承认说,我受过他影响什么的,我觉得现在这个诗歌界也真是问题太严重了。

    记者:像我这代人,我们对汪国真的认识可能就来自中学、小学的一些作文里面的引言、名人名句。

    潘洗尘:所以如果说一定要对汪国真有个评价的话,他应该是我们的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个作文家而不是诗人。

    今综

 

    ■一点思绪

    他带走了抒情诗最后的黄金年代

 

    与汪国真先生曾有两面之缘,一次是中学时他到我们学校演讲,结束后近千名学生排队围拥等他签名,我也得了一张。

    那时离现在有十七八年了,演讲内容已记不清,但当时排队等他签名的盛况却记忆犹新。后面的还稍有点队形,接近先生本人的地方早已挤成一团,无数只拿着本子和一张纸的手伸向他。轮到我时,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了,他签完递给我时,还在众多本子下面抬着头冲我微笑……

    看到我在朋友圈里回忆当年排队签名的事,中学同学纷纷在下面留言:“我还留着他的签名!”还有一个同学,在当时老师眼中是不爱学习、坐最后一排的学生,没想到他说“我也去排队了”,他不好意思地说:“我从来不读诗,但当时我在同桌的摘抄本上看过一句‘人生并非只有一处缤纷烂漫,那凋零的是花,不是春天’记到现在!”

    有青春的地方,就有汪国真的诗歌在,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

    其实我也没有读过他很多诗,但我能记住的现代诗却唯有他的。十几岁的我们,并不太了解他的诗有多少争议,只知道,他的诗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清丽隽永,在我们一边畅想未来,一边与各种考试困斗时,他的诗恰到好处地抚慰激励着我们。

    另一次是11年前,尚在实习的我与老师一起去采访他,晚上还与他当地的文化界老朋友一起吃了饭。多年未见,他仍是白衬衣,音调不高,笑容温和。席间,我鼓足勇气告诉他,多年前曾听过他的演讲,他惊讶又开心:“还真是缘分!”临走时,他还招呼我:“来,我再给你签一个,两个放一起,多有意思!”

    当天的谈话内容大多忘了,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跟老朋友们聊起,自己最近两年开始尝试着给古诗词谱曲,“读不如写,写不如背,背不如唱”,他觉得用唱歌这种形式,可以让更多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古诗词。

    事实上,他不是离开诗,而是希望能唤起更多人一起学诗、写诗——彼时的我们,的确有好多年不曾认真读过诗了。

    想到这里,不禁有些难过,我们如今着魔似的翻找他的诗,回味读诗的年代,却是因为他的离开。

    其实,他的离开,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是那个有着崇高理想和质朴情怀的时代的终结。

    而我们难过,其实也是对一个消失的时代的怀念和祭奠。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吴净净

2015-04-27 00:39:15本文来源: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

    1、东方今报网是东方今报社唯一官方网站,东方今报的作品均已授权东方今报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单位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东方今报(含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网站合作:18737167215(孟先生)
图片聚焦

精选图文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联系我们

  • 24小时新闻热线
  • 0371-65830000
  • 商务合作
  • 18737167215 孟
  • 版权合作电话
  • 0371-60609112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ICP备05011107号 东方今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92 邮发代号:35-48 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微信号]jinbaoxiaomei
Copy Right ©2004-2016 www.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今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东方今报新媒体部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