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新闻1+1丨 预警信息如何安全“落地”?13年后我们还能再做些什么?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05-13 10:44: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把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已经是第13个。在经历了13年逐步的完善和改变之后,如今,我们的防灾减灾遇到了哪些新的情况和挑战?我们的应急应对还需要再做些什么?

防灾减灾的新情况与挑战

据统计,全国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因灾倒塌房屋数量、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2018—2020年的三年均值均有下降。但随时间发展,一些新情况也在出现。比如极端天气的增多,甚至是大风天气的增多,还有一些其他意想不到的情况,给我们的防灾减灾带来什么提醒?

极端天气频次增多,防灾减灾提出新挑战

同济大学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 韩新: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了一个必然趋势,随之就会导致一些比如台风、暴雨、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不断增多,也就出现极端天气情况或强度或密度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对于极端天气,我们预测预报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提升,一些情况下,我们对于极端天气的把握可能不是很准,而这也对整个防范能力、应对措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我们目前应对极端天气的主要策略是通过防范,来防止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和危害。

城市预测预警机制,如何完善?

连续13年,每年5月12日的防灾减灾日,全国各地都会进行各种安全教育和防灾演练。目的是为了在灾害突然来临时,能最大限度避免伤亡。但即使是连续发布雷电和大风黄色预警,仍有工人在高空作业。预测预警,除了简单的信息发布,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完善什么?

发布了预警信息,如何同时保障预警可以让安全“落地”?

同济大学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 韩新:有两方面问题:

①对于致灾因素,我们要做一个比较精准的分析研判,尽可能做到及时、科学、有一定提前量的预警。

②我们要关注精准预警的可达性。从这几天发生的一些安全事故来看,我们预警本身是一个单方面的信息发布,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牢牢把握住预警传达到所应该告知的受众,包括广大市民、包括管理部门,他们要能及时了解、掌握预警信息。

灾害预警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未来,预警信息的执行环节仍需改善

同济大学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 韩新:一些情况下,其实政府管理部门已经及时把预警信息告知大家了,但相关管理部门也好、被管理的对象也好,可能重视程度不够,这方面我们还需要改善。比如一些管理规定或管理要求,必须要遵守、完全要执行,这方面还需要加强的督导和管理,确保宝贵的预警信息能够遵照执行,否则我们付出的努力就太可惜了。

预警信息发布如何走完“最后一公里”?

同济大学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 韩新:特殊情况使用特殊手段,偏远山区可能手机信号弱,对于预警信息发布,城市里常用的媒体手段,比如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等可能无法实现,这个时候最朴素的敲锣打鼓方法反而是最管用的。所以预警信息发布,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各个受灾区域环境条件采取针对性方法,不求一定是高科技,凡是能够传达给广大公众的方法就是有用的方法。

防灾减灾体系,下一步需要完善什么?

同济大学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 韩新:在对各类致灾因素的研判和分析上我们仍有较大努力空间。我们对火灾、交通等单灾种的研判比较明确,但对于多灾种,比如气象灾害和火灾结合在一起,类似于这种多灾种的致灾因素和它导致的危害程度评估、预警、风险把握程度等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科学研判。


原标题:新闻1+1丨 预警信息如何安全“落地”?13年后我们还能再做些什么?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