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社主办网站首页加入收藏数字报

首页 > 快新闻 > 热点

一把扫帚让卢翠荣“站”了起来

2017-07-18 07:00:26 来源:今报网 责任编辑: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蹲点扶贫村日记

 

    ▶今天一大早,黄口乡曹楼村第一书记姜清芳带着村干部们和黄口乡多位干部逐一走访了村中的6户贫困户。

    ▶当问到贫困户都得到了怎样的帮扶措施时,一些贫困户对于送慰问品,家中房子被帮助翻修等事情,记得非常清楚,但问到是否得到到户增收资金并用于集体产业、是否有分红……他们往往并不能直接答上来。

 

    为什么贫困户对“造血”不敏感

    当询问家庭状况、收入来源、脱贫措施和享受到的扶贫政策时,一些贫困户只能说出个大概,但危房、教育、用电饮水、健康等问题,询问后,他们能说得出来。

    “他们对更直观的东西表述得更清楚,对于扶贫政策和受帮扶措施,心里知道,但说不出来。而问询的方式,也必须是老百姓能理解接受的,否则,他们不容易理解,就答不上来。”姜清芳说。

    原来这次走访,是基于昨天晚上永城召开的一场脱贫攻坚工作主题的汇报会。家庭状况、收入来源、脱贫措施、扶贫政策、驻村帮扶情况、产业发展现状、危房改造、教育扶贫、用电饮水、健康体检、集体经济收入……针对近日来亲自入户随机抽查的一系列情况,永城市委书记孟庆勇,在会上作出了介绍。

    精准扶贫容不得半点马虎,对于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帮扶政策、脱贫措施,干部们要心中有数,有所记录,贫困户自身也要熟知。

    慰问也好,看望也罢,不少领导干部到贫困户家中,往往不会空手,现金、慰问品、电器、灶具……这些都只是最表面的“输血”。然而要想摘掉“穷帽子”,就先要找准“富路子”,“输血”救一时之急,“造血”解长久之困。对于很多贫困地区来说,一次“投钱”好比一次“输血”,如果没有“造血”功能,一旦停止“输血”,最终还是会“原地踏步”。

    其实对于“输血”,如今驻村干部与帮扶单位都想了不少的办法,希望能形成长效机制,可对于类似产业分红,引领其种植、养殖,为何有的贫困户就干不好,记不住呢?

    我想,除了有些贫困户确实不理解名词意思,也有些确实是地方在帮扶时,没有真正让百姓有强烈的参与感,抑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得到了相关帮扶政策,但贫困户自己依旧保持着等靠要的思想。可有的贫困户即使年龄大、身体患病,仍旧会借助一点帮扶,去靠自己的双手想方设法摆脱贫困。

    一位古稀老人的“输血”与“造血”

    曹楼村的卢翠荣今年71岁,2015年12月11日被纳入贫困户,如今每天早上和傍晚,都能在村子的街道上看见她,身穿一身环卫服装,戴着帽子,拿一把大扫帚,来回清扫着地面。而有时村室里有啥事,这位老人总是积极跑过来帮忙,哪怕是递块砖头,她也得参与其中。

    在卢翠荣家里,门堂两面墙壁上显眼的位置,分别挂着自己的环卫服装,总是干净如新;另一面墙上,贴着几张照片,全家人曾经的合影,有一张还是在北京的。

    这个家庭是典型的因病、因灾祸而致贫。多年前丈夫过世,留下了她和唯一的儿子。儿子开大货车跑运输,能挣钱又孝顺,还为家里盖起了两层小楼,卢翠荣家的生活还算不错。从墙上的照片就可以看出,全家福里,每个人都笑得那么开心。

    可是天不遂人愿,四年多前,一次车祸的发生让这个家的天塌了。儿子在车祸中身亡,儿媳妇改嫁,撇下了自己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而且那次车祸中,肇事者没有进行赔偿。这让卢翠荣的心里崩塌,从此她自己的身体也开始每况愈下,脑血管疾病愈发严重,总是头疼。

    从好光景到贫困,这种转变有时就在一瞬间。灾祸并没有停止。卢翠荣拉扯着两个孙子,老大当兵去了部队,可16岁的老二竟然也患上了重病,常年卧床,无法上学。

    一个有慢性病的古稀老人,一个重病在床的孙子,对比之前幸福的五口之家,做梦一样的变化,让老人每次提及总是流泪、沉默。

    面对这样的贫困户,“输血”是必不可少的,提供一定帮助,让他们至少在生活上不那么艰难,是必须做的。作为曹楼村的帮扶单位,永城市公安局不知道多少次送来慰问品,并且在去年为卢翠荣家重新修建了两间房子,留给她孙子今后居住。

    一把扫帚让卢翠荣“站”了起来

    可除了“输血”,能不能给71岁的老人带来“造血”?这个老人愿不愿意从阴影中走出,迎接新生活?

    将卢翠荣和她重病的孙子纳入低保;将她家中的二亩八分地进行流转;帮扶单位协调资金为她重新盖房子;根据政策老人看病几乎100%的报销;第一书记姜清芳在曹楼发展种枣树,送给了卢翠荣100棵枣树,找人帮着打理……

    这些帮扶措施着实有效地帮助卢翠荣解决了问题,但更重要的不是“被动”,而是“主动”。2016年5月份,姜清芳在村里要设立保洁员,他找到了卢翠荣。

    “她听说后愿意干,一个月是600块钱的工资,一年7200元,由村集体经济出这个钱。每天没有固定的时间和清扫地点,凭她自己。”姜清芳说。

    穿上橙色马甲,戴上橙色帽子,手拿大扫帚,卢翠荣成了曹楼村的保洁员,一辈子种地为生的老人,在古稀之年,有了份“工作”。

    卢翠荣很认真地对待这份环卫工作,清晨5点多,在村里街道你就会听到大扫帚与地面摩擦的声音。她很乐于每天打扫村子,总是在脖子里挂条白毛巾,边干边擦汗。而一个大扫帚少说也有好几斤重,可卢翠荣挥舞起来还挺自如,看不出来这是个有脑血管病的老人。

    “扫地其实是个机会,我也想让自己变得更有用,帮扶措施那么多,我不能只收,不付出,我还能活动,哪怕是扫扫地,我得让自己有用,能给大家做点什么。另外天天扫地也是锻炼,我也充实了,不会每天难受。”卢翠荣告诉我,她是感觉到自己家庭的不幸与不容易,可是不能就这样带着不幸和难受走下去。

    姜清芳更直接地说:“一把扫帚,让卢翠荣‘站’起来了。”

2017-07-18 07:00:26本文来源:今报网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

    1、东方今报网是东方今报社唯一官方网站,东方今报的作品均已授权东方今报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单位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东方今报(含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网站合作:18737167215(孟先生)
图片聚焦

精选图文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联系我们

  • 24小时新闻热线
  • 0371-65830000
  • 商务合作
  • 18737167215 孟
  • 版权合作电话
  • 0371-60609112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ICP备05011107号 东方今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92 邮发代号:35-48 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微信号]jinbaoxiaomei
Copy Right ©2004-2016 www.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今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东方今报新媒体部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