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大国工匠”李仁清:我是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当年是在少林寺学的修古建

来源: 2016-10-18 16:16:03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近日,央视《大国工匠》栏目,将李仁清作为高浮雕传拓技艺代表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李仁清未上过高等学府,也没去艺术学院进修专门课程,用他本人的话说,是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那么,是什么让他在工作上做出业绩的呢?

▶10月13日,在李仁清家乡信阳市商城县金刚台乡横山村的老房子里,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王姝/文章继军/图

【人物简介】

李仁清,53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82年起从事文物拓印工作,至今34年。1982年以来,李仁清一直从事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研究工作,并于2014年成立了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2008年为嵩山“天地之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了高浮雕拓片精品档案;2013年去台湾佛光山举行高浮雕拓片展,同年应文化部古籍保护中心之邀,为“第一期全国传拓技术高级班”授课;2015年7月~12月,应郑州博物馆、郑州考古院、登封市文物局邀请对登封的嵩阳观大唐碑、嵩阳寺造像碑、刘碑等名碑名刻进行传拓。

结缘:“李仁清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记者:请问您与拓印是如何结缘的?

李仁清:1982年,我上高中,活泼调皮,成绩一般。一位在郑州从事古建修复工作的亲戚回来,要带我去学习相关技术。听说要去省会,我很高兴地答应了。

亲戚对我说:“你太瘦,力气活也干不了,就学学拓印吧。”然后我就在当时的河南古建队(后来的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当起了临时工,从此和墓碑、石刻打交道。

去古建队不久,我就跟着队伍去河南少林寺学习修复古建筑。因为当时拓片很小众,乡亲们开玩笑说:“李仁清因为不好好学习,去寺庙当了和尚。”在寺庙,看着庄严的佛像,想到为他们拓印,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我就想:一定要珍惜机会,跟着师傅好好学习。

记者:学习的过程艰难吗?

李仁清:关键是要专注。从平拓学起,在一个地方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最开始,还能感觉腰酸背痛,最后麻木了,而且练就了一身“不动功”。

记者:长时间和文物古建打交道,是不是很枯燥?

李仁清:开始的确没什么乐趣可言,也没觉得辛苦,就是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为了养家糊口,才坚持下来。

在后来漫长的实践中,我慢慢发现,每一件拓印作品,都记录着历代书法、绘画和雕塑信息,反映着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元素。有些信息,甚至在史书上也难以找到。从事这个行业,让我有了接触这些一手资料的机会。

记者:除了拓印技术,您还接触哪些相关知识呢?

李仁清:平日里,绘图、摄影、古书装裱修复,我都乐于学习。后来,所里开始流行这样一句话:“李仁清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专注:尽可能还原当年古人绘图细节

记者:拓印应该怎么正确理解呢?

李仁清:拓印,是要尽可能还原当年故人绘图细节。拓片将最原始的东西保存下来,每个朝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遗留下的文物都有不同特点,线条的明暗、花纹的深浅,甚至地质灾害形成的裂缝这些细节,在拓片上也要表现出来,以提供最真实详尽的参考。

记者:您都参与到哪些工程中?

李仁清:河南省中小型石窟及古桥梁等调查、测绘与传拓,黄河小浪底工程淹没古栈道的调查与测绘,鄢陵县乾明寺塔发现佛教经卷的拓裱,省石刻艺术馆的石刻传拓……河南是历史文物资源大省,有大小石窟50处。目前我们已经拓了十多处,打算在2020年拓完。

记者:这些拓印的过程很艰苦吧?

李仁清:由于工作特殊性,我和文物专家常常带着手电筒和干粮,在荒郊野外进行调研。遇到像博爱县青天河古栈道那种高达几十米的摩崖石刻,就用一根绳子将自己吊在半空中作业。

拓印是一个看重成果的工作。对于我来说,只要能完成作品,经历的伤痛不值一提。

记者:工作这么辛苦,想过改行吗?

李仁清:没有。工作七八年后,郑州一个企业老板曾经找到我,以高出数倍的年薪邀请,被我婉拒了。

我们都是很简单的想法,凭一技之长,解决家中温饱的问题。

心声: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有信心

记者:业内对您的赞誉集中在立体石刻的高浮雕拓印技术上,这个技术有啥特点?

李仁清:拓印技术,盛于隋唐,延续至今有众多类别,大都受平面局限。高浮雕拓印技术打破这一习惯,针对复杂的立体石刻雕像,用多个拓片拓印,完成后再进行拼接,是传拓技法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我从接触这一难题开始,就下决心攻克它,终于在2012年总结出可行办法。

高浮雕拓印技术是一个融合多元素的创造性工作。在研究高浮雕拓印技术时,当年学习的点滴都派上了用场。

记者:您名声在外,是否有人前来拜师学艺?拓印技术发展前景咋样?

李仁清:我一直义务教授拓印技艺。不过因为这个工作并不容易,坚持下来更难,前来学艺有所造诣的不多。

从业至今,省文化厅、文物局以及各市县文博单位的支持鼓励,让我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更有信心。

记者:您最近在忙些什么呢?

李仁清:近年一直在研究“彩拓”,即在拓片作品上恢复当年古人使用的色彩。这需要使用矿物质原料,而不是会掉色的化工原料,才能达到历史的色彩。如今因经济等制约尚未实现,我也在为这个奔走努力。

记者:登上央视《大国工匠》栏目后,您的名气进一步扩大。这给您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李仁清:多了一些采访的媒体。其实,能登上央视,并不代表我是专业最好的师傅。传拓技术不是个人技艺,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珍贵的作品是所有拓工共同努力完成的。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农民工,要把接到手里的活儿做到完美。

李仁清在修复古建筑,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