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信阳中心城区一片灯火通明。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很少有人会为用电发愁。 从1918年电力火种第一次到信阳供火车用电,近百年过去,信阳电力的发展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信阳中心城区一片灯火通明。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很少有人会为用电发愁。

    从1918年电力火种第一次到信阳供火车用电,近百年过去,信阳电力的发展,就像信阳老区一样,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信阳电力的发展史,它的每一次跨越,都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无尽的光明。

    □东方今报记者 李光远

    通讯员 甘仁伟/文图

 

    艰难起步

 

    据《信阳电业志》资料显示,信阳的电力事业起步于1918年。当时,驻信阳的淮盐缉私营与省城电灯公司联合开办了信阳光华电灯公司,以蒸汽机带动75千瓦发电机发电,供火车站用电。代表现代文明的电力火种第一次来到信阳,但好景不长,该公司于1926年倒闭了。

    1947年,信阳火车站又安装了一台75千瓦柴油发电机,主要供火车站票房和机车维修用电,普通市民仍在黑夜中翘首以待。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信阳人民政府用德国天主教堂留下的两台8千瓦发电机组,及为其配套的一台12马力柴油机,筹建电灯公司发电照明,虽然范围较小,但毕竟普通的信阳市民开始见到电灯光了。

    “当时见到电灯光非常稀奇,没事也想在路灯下走走。”王富贵老人还记得那时的惊喜之情。

    1950年8月,省轻工业厅调拨一台75千瓦发电机,在信阳市南关发电,1954年扩建240千瓦蒸汽发电机组后,成立地方国营信阳市电厂,1955年又扩建1000千瓦发电机组。1958—1960年,信阳开始开发水电——南湾水电站,相继建成4台136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随后,各县也陆续创造条件建电厂,到1959年,信阳地区共兴建县营电厂19个,总装机容量8347千瓦,其中火电4267千瓦,全区年发电量1945万千瓦时。就在这一年,信阳实现了县县通电。

    为了进一步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用电需要,1960年,信阳筹建平桥电厂(2012年停产),并于1965年9月投运第一台3000千瓦发电机组。1969年又筹建信阳热电厂,安装两台总容量为7250千瓦的机组。1970—1978年,平桥电厂又先后投运4台发电机组,总容量增至7.7万千瓦,占全区装机总容量的75%以上,是全省较大的地方电厂之一。

    至1978年,随着35千伏线路向县城延伸,信阳地区建成了以平桥电厂为主电源,以35千伏线路辐射到全区各县,形成了一个35千伏的电网,结束了信阳市和各县电厂独立运行的历史,信阳电网初步形成。

    75岁的曹广林告诉记者,当年架设县区的线路,当地政府和群众都热烈地拥护,主动组织民工队,义务帮助施工。

    “1979年,架设110千伏信阳-罗山-潢川-固始线路时,固始县的县长和副县长,带着群众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时任信阳地区电业局基建科设计员的曹广林说。

    阔步前行

 

    虽然电网初步形成,但信阳的供电一直处于“单打独斗”的孤立状态,与省网并没有连通。

    记者曾经就信阳电网的发展采访过王子鸣(已于2013年去世)。1975年,王子鸣调入信阳市电业局,当时,信阳市每年拉闸限电达3000多次,被喻为“电老虎”。最先拉的就是农村的电闸,其次是居民用电,优先保证的是工业生产及政府办公用电。

    曹广林告诉记者,当时居民用电量并不高,一般都是几个灯泡用于照明,条件好一点的有电风扇,录音机、电视机还没有普及。“主要是工厂用电,那时候信阳的厂子很多。”

    要解决供需困境,最有效的办法是建设更高电压等级增加电网的受电能力,并同省网相连。“当时全国百废待兴,要在落后地区上马这一级别的工程,几乎不可能。”王子鸣说。

    1982年,一个好消息传到信阳:国家要建设京广电气化铁路,信阳位居重要区段,需建设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信阳站)。

    信阳站位于信阳地区最西部,只有在位于东部五个县中心的潢川县再建一个220千伏变电站(潢川站),通过220千伏计(平顶山计山变电站)驻(驻马店变电站)信(信阳变电站)潢(潢川变电站)线路,才能解决信阳地区东西距离长的供电问题。

    然而,当时国家财力有限,只确定了计驻信线路,很难对潢川站进行立项。“为了把潢川站跑下来,中间的辛酸,到现在都不敢提,真难啊!”时任信阳地区电业局副局长的王子鸣说,因为跑这个项目,他和同事到北京跑了无数趟,每次都是希望去失望回。

    直到1985年,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很多领导、单位的多方关心下,220千伏电压等级的计驻信潢线路才最终敲定。

    1988年10月,经过三年的建设,220千伏计驻信及信阳变电站输变电工程顺利投运;1989年8月,220千伏潢川变电站投运。以这两个变电站为中心,辐射到各县的110千伏变电站逐步建立起来,一大批35千伏变电站配套建成,显著改善了供电质量,信阳电网真正与省网对接,实现了第一次跨越。

    1993年10月,信阳大地再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国家批准在信阳建设号称“百万电厂”的华豫电厂,先期建设两台3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

    信阳供电公司调度控制中心主任魏丽芳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是信阳供电史上最困难的时期之一。那时候的用电量猛增,而供电经常是被“卡脖子”。每年的用电高峰时,省网都会对豫南电网统一分配电力负荷指标。220千伏计驻信潢线路,从平顶山到驻马店和信阳的电量,由平顶山调度中心统一调度;经过驻马店后,经常会被“克扣”一部分,缺口太大时甚至直接断网,到信阳后所剩无几,远远不能满足正常连续用电需求。

    经过8年的努力,2001年,华豫电厂两台机组相继投运。华豫电厂、220千伏潢川变电站、沙港变电站、信阳变电站环网运行,220千伏供电网络基本形成,信阳电网实现第二次跨越。

    2008年7月17日,信阳第一个500千伏变电站浉河变电站投运。信阳电网从此由220千伏升级到500千伏,实现了第三次跨越。

    “以前,只要一听说华豫电厂非正常运行,我就心惊肉跳,调度难啦。”魏丽芳告诉记者,信阳电网同省网连接的两条220千伏线路,输送能力只有40万千瓦;供电服务区内的电厂出力共有60多万千瓦。而2008年信阳电网最高用电负荷达到98万千瓦,整个信阳电网的发送电能力恰好满足信阳电网供电的整体需求,供需链条紧绷,“一旦任一环节出现异常,这种平衡将被打破,不可避免地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

    500千伏浉河变电站的建成,相当于再增一个华豫电厂,供需链条大为松动,而且加强了同华中电网和河南电网的联结。至2010年浉河变扩建2号主变,经过多年的建设,信阳电网共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8座,线路18条,773千米,110千伏变电站36座,线路76条,1367千米。

    从2011年开始,信阳的供需矛盾再次凸显,局部缺电日益严重。2013年夏天,是信阳电业史上最艰难的一个时期。

    “那年夏天持续高温、干旱,所有的机组都高负荷运转,依然不能满足需求。信阳中心城区到处是用电警情,报修电话都打爆了。”回想起那个时段,魏丽芳依然心有余悸。

    2014年6月,信阳第二个500千伏春申变电站投运,信阳各县区全部实现220千伏电网运行,信阳电网的供电能力达到历史新高,不但能满足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能部分供应其他地市。

    到现在,信阳电网已有500千伏变电站2座(浉河变、春申变),容量350万千伏安;220千伏变电站13座,容量351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站44座,容量256万千伏安;220千伏线路36条、1256千米;110千伏线路91条、1465千米。

 

    加速跨越

 

    在广大的农村,尤其信阳这个革命老区,农村电网的发展一直很缓慢,供需矛盾异常突出。

    一到用电负荷高峰期间,就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越是到用电的时候越没电,老百姓戏称:“灯泡不亮,电扇不转,电视不能看,打不了米,磨不了面,有电等于没电。”

    电压低,电价高,服务差,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信阳供电公司原农电工作部副主任彭枫告诉记者,因为用电紧张,每到夜晚,农村就开始停电,直到晚上10点以后,用电高峰期过去,农村才会来电。“春节的时候正是用电高峰,好多农村因为停电,过年的面粉没法打,春节都过不好!”直到1998年,这种状况才逐渐得到好转。

    彭枫说,1998年,国家开始对农村电网进行全面改造,信阳农村电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8年至2009年,投资之密集、规模之巨大史无前例,农网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2002年,在对固始县的农村电网进行改造时,彭枫组织人进行了一个调查:全县30%的用电农民,平均每月的用电量不足5度。“农村穷,买不起大型家用电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供电不足”。

    2006年,经过三期的农网改造,信阳市96.2%的行政村供电设施焕然一新,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有了质的飞跃,但全市仍有1714个自然村的7000多户农民,共2.69万人 一直未能用上电,这些农户分散在险峻山区。

    “没有电,别说奔小康了,连温饱有时候也难以保证。”一切无从谈起,阻碍着当地农民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始终与他们绝缘,山区依然黑灯瞎火,人们生活依然艰苦,不仅看不了电视,连打米磨面还要步行几十里路、翻过几道山梁。

    2007年,信阳提出户户通电工程,信阳农村电网35千伏及以下共投入资金16亿多元,改造项目几乎涵盖了农村电网的角角落落。

    2007年7月31日上午,光山县仙居乡张湾村杏山林场村民林新强的门前,洋溢着节日的喜庆。这一天,他家终于用上了期盼已久的电灯。望着明亮的灯光,享受着电扇的凉爽,林新强激动地说:“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我这山沟沟里也能通电,感谢党,感谢电业部门。”

    随着林新强家的通电,信阳市宣告消灭了无电户,实现了家家户户通电。

    2010年至2014年,国家对农村电网进行升级改造,增加线路、变压器,进一步改善农村电网的供电安全和质量。

    “最近几年,各县区电网一年的投入,比原来七八年的投入还要多。”彭枫说,2015年,信阳电网整体投入21.5亿元,解决城区“卡脖子”、农网低电压问题。

    “电杆多了,电线粗了,农民富了,美丽乡村更多姿多彩了!”商城县金刚台乡农民陈大勇说,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这类原来城里人享用的家电,也普及到寻常百姓家,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巍巍大别山、悠悠淮河水,见证着信阳的沧桑巨变;巍然屹立的铁塔、飞架南北的银线,记载着信阳电力事业的光辉业绩,照亮了申城大地,更激励着信阳电力人向更高目标不断攀登。

 

    信阳供电大事记

    1918年,电力第一次用于信阳火车站,电力进入信阳。

    1960年,信阳筹建平桥电厂,1965年9月第一台3000千瓦发电机组投运。

    1985年,计驻信潢线路开建,1988年,220千伏信阳变电站顺利投运,信阳电网进入220千伏时代。

    1993年,华豫电厂在信阳筹建,2001年,第一期两台30万千瓦机组投运。

    2008年7月17日,信阳第一个500千伏变电站浉河变电站投运,信阳电网进入500千伏时代。

 

    信阳供电公司

    1958年,信阳专署工业局电力科成立,随后又改为信阳电业管理总所、信阳电力管理所;1971年更名为信阳地区电业局,信阳供电管理体制趋于完善。1980年后,又相继更名为信阳地区电力工业局、信阳地区电业管理局、信阳市电业局;2005年12月,正式注册为河南省电力公司信阳供电公司,成为河南省电力公司的分公司。

东方今报新媒体中心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点击排行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