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社主办网站首页加入收藏数字报

首页 > 轻享受 > 河南生活

突围与蜕变 访信阳华锐学院2015届学生张天赋

2015-04-24 01:46:49 来源: 责任编辑: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张天赋的会面是在谷雨节那天,骤雨初歇,阳光格外好。他穿一件深色格子衬衣,外面套着黑色线织马夹,三七分的头发理得丝毫不乱,连鼻梁骨上那一副金属框架眼镜也是端正沉稳。

    在华锐学院图书馆六楼,我们择一处靠窗的位置坐下。他将笔墨纸砚从一个长方形纸盒中逐一拿出摆至案前,而后蘸墨沁笔,挥毫落纸,动静之中一首《归去来兮辞》便洋洋洒洒,跃然纸上。

    写字时,他神情极为专注,周身散发一种宁静气场。书法于他而言,与其说是艺术创作,倒不如说是情绪出口。

    □东方今报记者

    冯超/文图

    他以文字喂养孤独

 

    1991年,张天赋出生在信阳明港镇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里。也就是说,这个小男孩的成长见证了我国工厂大生产最后的鼎盛期。

    我们的对话从那部名为《钢的琴》的影片开始。他说,有很多东西都是自己童年的记忆,“里面的车床我家就有,而且还是一个型号的”。影片中两个烟囱被炸毁,标志着一个大工业时代的结束,于是原来信仰并依靠这个时代的工人们被推向了另一个他们所不熟悉的市场经济时代。

    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张天赋父亲所在的信阳县农机厂也宣布破产倒闭。一夜之间,曾让这个男人引以为豪的工人身份不再发光。内心巨大的落差来不及填补,人便要为了营生四处奔波。

    那时国家正施行计划生育,每家每户都是一个孩子。由于生在城镇,玩的地方少,孤独便成为张天赋童年时期的一种常态。还好,那时家中有满满一纸箱的书籍,是当年工厂倒闭后父亲从俱乐部淘回来的。像《画家三昧》、《行草大字典》、《青少年书法》等,多是一些有关艺术的文丛,装帧和内容都很考究。偶尔他也学着父亲拿笔在纸上涂抹绘画,虽说是无意识的行为,却使内心无比安定。

    在张天赋的印象中,父辈们所处的那个年代,由于受传统教育影响,几乎人人都会写一两下毛笔字。他说:“父亲也刻章,原因是觉得写好了字没有印章不好意思,于是就自学篆刻。”爱钻研,爱读书,有着大工业时代工人特有的单纯——是他给予父亲的评价。

    自幼耳濡目染,虽不是书香世家,但喜欢一件事,坚持久了,就会变成传承。尽管生活沉重,一家人鲜少有机会坐下来交谈,但彼此相互懂得,言传不多,全靠身教。

    “小学三年级吧,当时,平桥区办了一个艺术节,现场比赛写硬笔书法,我得了一个三等奖。因为这个机缘,觉得自己尚能做出点成绩,就开始系统地当个事来做。没有拜过师,都是自己学。”他说,父亲直到现在还会觉得好好学习才是正道,但庆幸的是并没有阻止他的爱好。或许这已是一种成全。

 

    少年:

    宣泄与反思中的蜕变

    高二那年,对于张天赋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我被分到一个不太好的班级。过了一段时间,觉得自己不该属于这个环境里,就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到现在这个地步。”他说,那个时候想到家庭、自身乃至更广阔的社会,加之课业量剧增,内心急需一个宣泄的出口,便写了大量的东西。“到了高中目光所能看到的东西也逐渐多了起来,但大量的东西还是不知道,处于懵懂状态。想表达很高深的东西,又没那个层次。回头看那时写的东西都是无病呻吟。”后来,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生子即将成为家中的顶梁柱,肩上的担子也开始有了分量。

    两年以后,当张天赋初入大学校门,从高中压抑的学习环境过渡到一个相对自由的世界时,一腔热血在心中重新燃起。他决心一改往昔沉默内向的性格,积极投身到各项活动中去——办诗社、搞演讲、竞选班委……四年来,他将自己推向人群,不断突围,完成蜕变。

    如今的张天赋,讲起话来思维清晰,语意流畅,不再是当年那个谈吐生涩的少年。无论是书法、篆刻,还是美术、乐理,在知识的深度和专业性方面他都超越了父亲好多。“这些年,我爸喜欢的东西做得少了。时不时还会把口琴拿出来吹一下,回忆一下当年的气息。”他说,“但我依然觉得他很高大。因为我的源头在他那里,无论我超越他多少,我都是从他那里开始的。”

 

    青年:狂热的阅读与精进

 

    再有不到两个月张天赋就要毕业了。他说,现在宿舍里堆的都是他从网上买书时留下的纸箱,这些书运回家,是件麻烦事。

    大学四年,每月他从不多的生活费中省下一百多元全部用来购书。“大一刚来的时候,还不知道在网上买书。就去旧书店淘。几乎信阳所有的旧书店我都光顾过。关键是可以在那里淘到一些很不错的书。”谈及书籍,张天赋显得神情亢奋,无论从肢体语言还是面部表情都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对于他而言这是少有的。“现在会挑一些学术性比较高的书来看。比如说师院旧书店,我曾经在那儿淘到几本上世纪80年代的书法杂志。那个时候改革开放不久,中国的艺术又繁荣起来,意识、理论和学术方面都有水平很高的文章发表。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

    1、东方今报网是东方今报社唯一官方网站,东方今报的作品均已授权东方今报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单位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东方今报(含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网站合作:18737167215(孟先生)
图片聚焦

精选图文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联系我们

  • 24小时新闻热线
  • 0371-65830000
  • 商务合作
  • 18737167215 孟
  • 版权合作电话
  • 0371-60609112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ICP备05011107号 东方今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92 邮发代号:35-48 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微信号]jinbaoxiaomei
Copy Right ©2004-2016 www.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今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东方今报新媒体部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