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社主办网站首页加入收藏数字报

首页 > 轻享受 > 精品串串香

黄执优 毛尖人生

2015-04-24 01:44:29 来源: 责任编辑:

     “信阳种茶,始于东周,盛于唐宋。信阳气候比较温和,土质肥沃,雨量充沛,环境得天独厚,适宜种茶,且茶叶品质优良,久有声誉,唐代就是朝廷贡品。”

    “1915年,为庆祝中美洲巴拿马运河通航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信阳县车云山(当时称宏济茶社)出产的信阳毛尖茶,获得了金质奖章和奖状。从此掀开了信阳毛尖茶发展史辉煌的一页。”

    “然而,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民穷国弱,茶叶生产还是在走下坡路。至解放前夕,信阳县所剩零星茶园只有2500来亩,茶叶产量仅1万余公斤。”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茶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非凡的信阳毛尖这朵奇葩,又在重新绽开,妖娆怒放。”——黄执优《辉煌信阳毛尖》

    黄执优的女儿用“过着朴素优雅的生活”形容她的父亲,极为恰当。60年来对信阳毛尖的情有独钟,让黄执优这位元老级茶叶专家,从竹杖芒鞋走遍茶山,到携信阳毛尖力压西湖龙井摘得“国家质量金奖”,再到素衣简食与茶相伴,心中自有一份从容。

%E9%BB%84%E6%89%A7%E4%BC%98_b.jpg

    □东方今报记者

    王姝/文图

    一床被子拆成两床

    穿草鞋拄雨伞就上了茶山

    信阳市平桥区一个老家属院尽头,有一栋四层家属楼,黄执优就住在第四层。站在楼下往上看,阳台上摆满了绿色植物、小盆花卉。进到屋里,看到旧家具摆放得整齐有序,桌上放着果盘、茶叶盒。

    黄执优今年86岁,听力下降,但是思维非常清晰。他是广西人,25岁那年从中南茶叶专科学校毕业后,随妻子来到信阳县茶场工作。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茶叶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河南只有信阳地区产茶。当时大片茶山荒废,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产量极低。上山调研是改造茶山的第一步。

    那时候没有车,黄执优和妻子虎兰生结婚的第五天,就把一床被子拆成两床薄被子,各自带着背包、雨伞、草鞋、竹棍,分头进董家河、浉河港等茶山,一走就是两三个月,吃住在茶农家。

    为了提高茶叶的产量、质量,帮助茶农提高生产效率,黄执优研制简易测定坡地水平线直角规,大面积推广水平梯地,合理密植茶园,解决了跑水、跑肥、跑土问题;研制水力揉茶机、炒茶机、煤火烘茶灶,使制茶功效提高了7~10倍,茶叶质量提高2个等级。

    1956年,虎兰生有了第一个孩子,黄执优忙于调研,虎兰生也心系毛尖,干脆带着孩子上了山。两人探讨最多的就是茶叶。“我带着孩子走动不太方便,他是什么都不管,一会在这个山头,一会就到那个山头了,根本找不到人。”虎兰生笑着说。

    有一次,黄执优看茶山忘记了时间,在大山里迷路,走了一夜,直到凌晨听到微弱狗叫鸡鸣,才循声找到农家。

    雨雪酷暑,都不能阻止他们的脚步。茶农们和黄执优混熟了,常打趣他穿着草鞋、拄着雨伞、背着棉被上山调研的样子:“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烧炭的,实际是农业技术推广站的!”

    经过反复研究,1967年,黄执优和同事成功将茶树引种到淮北,开了信阳茶树北上过淮河的先例;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他开始试验推广矮密速成高产园,产量、质量提高5倍;研制出信阳毛尖炒茶机,功效提高12倍。

    在搞科研的同时,黄执优和虎兰生开办培训班、撰写学术和科普论文,培养大批茶叶技术骨干。

 

    家有毛尖初养成

    与西湖龙井两次较量终摘桂冠

 

    信阳毛尖的质量、产量上去了,下一步就是扩大影响,让信阳茶走出去。1985年6月,全国第一次举行茶叶国家质量奖评选,这是中国产品质量的最高奖项。同年6月4日,评审工作在江西茶叶良种繁殖场进行。全国各地推荐12名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评委,河南省推荐了黄执优。

    评选结果公布,成绩最好的是西湖龙井和信阳毛尖,毛尖比龙井仅少了0.46分。

    回到信阳,黄执优越想越不死心:金奖只有一个,银奖却有10个,信阳毛尖虽然排在银奖第一位,但还是银奖,0.46分“挖出”了一条鸿沟。

    当时定的是五年后复评,黄执优决心到时再与龙井一决高下。他组织技术人员狠抓茶园基本建设,从栽培方面找原因,帮助茶农进一步提高采制工艺。

    1990年6月,国优名茶评审会在广州举行。6月的广州很热,似乎可以想象,五年磨一剑的黄执优,衣衫是怎样被汗水一点点浸湿的,但是最终结果令人振奋:当时,“龙潭”牌特级信阳毛尖,获得102.46分,超过第二名西湖龙井2.01分之多。最后达成共识的评语是:“条索细秀满毫,色泽隐翠光润,香气高爽,滋味醇爽,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净”。 

    这是信阳毛尖第一次得国家金奖。金奖领回来后,信阳全城扎彩车、放鞭炮,十分热闹。黄执优说,这绝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但是自己参与了,提的意见起了作用,得到大家和国家的认可,是这辈子最大的收获。

    为了宣扬信阳毛尖声誉和扩大销路,黄执优多次建议每年举办一次茶叶节,得到了领导的关注。当时中共信阳地委和地区行署决定从1992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中国信阳茶叶节”。

    回想起1992年5月15日第一次茶叶节开幕,黄执优用“历历在目”表述:“当时是在信阳市文化中心召开的。信阳各县组成代表团并有一部彩车和文艺表演队参与,同时邀请了中央、省和有关部门领导及国际友人和国内演艺界明星参加。时任中共信阳地委书记董雷、地区行署专员景献琢亲自主持茶叶节开幕式。”

    当天早晨,气球纷纷升空,信鸽竞飞蓝天。开幕式后,文艺表演开始,乐队先行,10多辆彩车徐徐行进,文艺队伍沿街表演,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奔向大街,观看表演。黄执优站在市文化中心大楼二楼主席台上,心潮澎湃。

    从此,每年的茶叶节如期举办,成为信阳市的一大名片。

    身居陋室自得其乐

    病榻之上不忘问诊信阳茶业

 

    1992年,黄执优退休回到家中,仍然保持着研究信阳毛尖、整理相关材料的习惯。虎兰生告诉记者,由于以前白天跑茶山,夜晚写材料,养成晚睡的习惯。退休至今,黄执优到半夜仍睡不着。

    “幽兰斋”,是黄执优给这套并不宽敞的房子起的名字。如今有时间享受生活的乐趣,他仍保持着原先的习惯。喝茶从不认为小芽茶好;读书写诗是第二爱好;爱花,虽然地方小不能多养,在身体稍好时,把花草搬来搬去就觉得很快乐;家庭摆设朴素但雅兴不减,屋里摆着一些他自己制作的工艺品。

    随着年岁增长,肺功能、哮喘等疾病困扰着黄执优。黄执优的女儿告诉记者,父亲虽然身体不如从前,但还是总有干不完的事,说下半年一定把什么什么写完,住院了,说明年要把哪些哪些整理完,又住院了……力不从心,但停不下来。

    2014年整个冬天,黄执优都是在医院度过的,虎兰生陪着他。直到2015年3月天气暖和,他们才回到住处。

    这些都没有影响到夫妻俩对信阳毛尖的关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是信阳毛尖的发展问题。

    说起信阳毛尖茶产业,黄执优反复强调,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制作时没有严格执行信阳毛尖的传统工艺。“信阳毛尖的制作工艺,是茶农和科研人员在长期实践中摸索的成熟工艺。”黄执优说,“整个程序是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拣剔、再复烘、包装。尤其是熟锅中抓条、甩条,再加上三次烘干,就使茶叶固有的香气、滋味充分发挥出来,农谚 ‘要想茶叶香,必须三道火’说的就是这。”

    “现在制茶喝茶的观念出现了偏差,认为茶叶尖是最好的,为了保持绿色杀青不透,这些都是不科学的。茶叶尖没有经过充分的光合作用,其中成分和矿物质没有达到标准,对身体无益,口感也不好。”黄执优说,质量才是生命,制茶的传统工艺千万不能丢。

    这几年茶叶上市时,黄执优和妻子到一些大的茶叶门店去看,发现都是包装好的茶叶,不散卖,价格较高。“毛尖是信阳人民的,要有各种各样的等级,不能只做一芽一叶给有钱人喝。既要做老百姓喝得起的信阳毛尖,还要做正宗的信阳毛尖,几个大的茶企要担负起责任。”

    对于机械采茶制茶,黄执优持肯定态度,但强调一定要按照信阳毛尖的标准进行。“没有特色的茶就不叫名茶,而是大陆茶!我们信阳毛尖不能失去本身的特色。”

    2015年的信阳茶文化节,恰逢巴拿马获奖一百年,这个时候,黄执优内心是喜悦的,也是关注的:“茶叶节不光是招商引资,信阳毛尖的主题不可忘,提高信阳毛尖的质量,要让别人喝了都说好。”(部分照片由黄执优提供)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

    1、东方今报网是东方今报社唯一官方网站,东方今报的作品均已授权东方今报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单位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东方今报(含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网站合作:18737167215(孟先生)
图片聚焦

精选图文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联系我们

  • 24小时新闻热线
  • 0371-65830000
  • 商务合作
  • 18737167215 孟
  • 版权合作电话
  • 0371-60609112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ICP备05011107号 东方今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92 邮发代号:35-48 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微信号]jinbaoxiaomei
Copy Right ©2004-2016 www.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今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东方今报新媒体部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