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社主办网站首页加入收藏数字报

首页 > 快新闻 > 民生

父亲留下的剪纸艺术 成家中最珍贵“传家宝”

2015-07-10 01:14:30 来源: 责任编辑:

     剪纸艺术,父亲留下的传家宝,他一直珍爱着,在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李滔眼里,它不仅是两代人的记忆,更是吃苦耐劳、执著、乐观向上的家风延传。□东方今报记者 夏秀琴/文 李新华/图

    剪纸艺术 父亲留下的“传家宝”

    李滔的老家是洛宁县上戈镇中村,他的父亲李笑白是洛阳三师副教授,一生酷爱剪纸艺术,其作品曾由中央文化部选送到法国、日本、荷兰等地展出,先后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四千余幅,作品生活气息浓厚,深受人们的喜爱。

    “剪纸艺术是我家最珍贵的传家宝。”李滔继承了父亲的爱好,也很喜欢剪纸艺术创作,而且李滔的儿子也爱上了剪纸。

    在李滔家乡里,有个剪窗花很出名的马大娘。在李笑白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去看村里人结婚,他看到马大娘为新郎家做的喜花剪纸,非常漂亮,一下子就迷上了。李笑白就从那时起拜马大娘为师,开始学习。

    起初,家里人都很反对李笑白学习剪纸,因为剪花、刺绣是农耕时代女孩基本的手工技能,应该是女孩子学的,认为男孩子学这个很没出息。但李滔的父亲坚持要学习。

    李笑白当时一直学习的都是跟新婚嫁娶等有关的窗花、喜花等民俗的东西。新中国成立以后,父亲参加工作当了小学教师,剪纸题材、内容开始有了拓展,把剪纸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进行主题性的创作,去歌颂新生活,表现新事物,反映新时代的发展变化。

    李滔打开父亲的剪纸集,《套犁》《孵小鸡》《钉驴掌》《磨豆腐》《收白菜》等生动形象的画面,表现了豫西地区民间的农村现实生活。

    《读报》《打针》《歌唱祖国》《好好学习》等新生事物剪纸,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变迁,我国改革开放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只模仿没有创新的不是好作品

    李滔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熏陶,上高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剪纸,到进入中师的时候,已经进入主题性创作,和父亲做的几乎一模一样了。

    20岁左右的李滔一次创作了一个题材为“国庆节”的剪纸,内容为几个小孩子打着灯笼庆祝国庆节、欢天喜地的样子。李滔投稿到洛阳当地一家媒体,当时报社编辑把这幅作品署名“笑白”刊发出来,把它当成是李滔父亲的作品了。

    这时父亲告诫他,艺术最重要的品质是创造,模仿得再像,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自己的特点,不是好作品,是没有价值的,只有传承,没有发展。艺术最主要的本质,贵在创造,贵在创新。李滔深深地记在心里,这为李滔以后的剪纸艺术创新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当了两年小学教师后,李滔参加高考,考上河南大学美术系,上了四年大学,这使他对我国民间的剪纸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开阔了眼界。

    原来李滔认为民间剪纸非常粗糙,造型不准,但是上了大学后,认识到民间剪纸,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和“源”,作为“母亲”艺术的意义所在,同时也对民间剪纸内涵的、民俗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再加上对比西方的绘画作品,从而为以后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生活简朴

    但对艺术执着家风代代传

 

    父亲做了一辈子教师,李滔也当了一辈子教师。在李滔的印象中,父亲非常简朴,物质生活上不讲究,穿得非常朴素,饮食上能吃饱饭就行。

    洛阳师范学院原校长叶鹏就此还写过回忆李滔父亲的一篇文章,大意是叶鹏还在江南读书时,就在报上经常见到李笑白的剪纸创作。那时李笑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见到李笑白时,令叶鹏很惊讶。“眼前的笑白先生,除了眼中闪烁着智慧的神采外,完全是一位庄稼汉的模样。”

    李滔说,父亲个头不高,黑黑的,就像一个农民老头一样,不起眼。但在李滔眼里,父亲虽然生活简朴,但是对艺术却非常执着。

    小时候,李滔半夜醒来上厕所,很多次都看到父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时而皱着眉头,时而低头沉思,时而举起画笔挥毫泼墨,时而又拿起剪刀细细雕琢,经常是很晚才睡。

    李滔工作后,有了自己的收入,父亲在剪纸艺术创作上也有了很大的名气。

    李滔就想给父亲买一间大的工作室,但父亲没同意,仍然还是在他那间很小的卧室里面进行创作。

    父亲患有冠心病,在经历了一场手术后,最后连剪刀也拿不起了,无法进行剪纸创作了,但他仍然闲不住,放不下对艺术的热爱,身体稍微好一点,不是写字就是画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跟父亲一样,李滔也是衣着朴素,对艺术执着的人。李滔的儿子,也跟爷爷和父亲一样,酷爱剪纸艺术,在这条路上不断地探索。

 

    探索民间剪纸样式的现代语境 

    把剪纸艺术发扬广大

 

    剪纸属于农业化社会民间的艺术,进入工业化社会,当代,剪纸也和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正在消退,甚至消亡。

    “现在搞剪纸的越来越少,这是非常悲凉的事。”李滔说,民间艺术是根是源,是滋养艺术发展的丰田沃土,从民间艺术出发就能走向艺术创作的广天阔地。继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李滔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冲击,社会环境的改变和人们生活习俗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民间剪纸样式也必须通过逐步的转化、移植、再创造而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

    因此,李滔现在不单单喜欢剪纸,还通过剪纸辐射到和其有联系的民间美术和民间艺术。

    这几年,李滔收集了很多民间的文化,如信天游中经典民歌,豫西地区的民谣、情歌等,然后用剪纸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创作出来。

    “三十三颗荞麦,九十九道棱,妹妹虽好是人家的人……”李滔念着一首陕北民歌里的歌词,指着一幅剪纸让记者看,只见画面上一个男的,担水坐在地上,看着前面的一位漂亮姑娘,很喜欢却又很忧伤。

    一幅幅剪纸作品, 把那些充满原始特征的民俗民风,独特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人性美的刻画,其思绪、其感情,形象逼真,一招一式都十分到位。“探索民间剪纸样式的现代语境,我们需要一步步坚实地走下去。”

    为传承发扬民间艺术,现在洛阳师范学院给李滔配备了专门的工作室,还专门开了一门名为“民间美术与剪纸创作”的课程,原来是选修课,现在是学生的必修课。

    现在每周三的下午,都有很多学生,来到李滔的工作室,专门学习剪纸艺术。

    “希望更多的人学习和创造剪纸 ,将这一项民间艺术传承下去。”李滔说。

2015-07-10 01:14:30本文来源: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

    1、东方今报网是东方今报社唯一官方网站,东方今报的作品均已授权东方今报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单位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东方今报(含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网站合作:18737167215(孟先生)
图片聚焦

精选图文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联系我们

  • 24小时新闻热线
  • 0371-65830000
  • 商务合作
  • 18737167215 孟
  • 版权合作电话
  • 0371-60609112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ICP备05011107号 东方今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92 邮发代号:35-48 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微信号]jinbaoxiaomei
Copy Right ©2004-2016 www.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今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东方今报新媒体部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