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同样穿着医生服、护士服,同样为患者服务,但他们的付出却不一定能得到患者的立刻回应;尽管朝夕相处,但患者们离开医院后的记忆里却未必有他们的笑脸。不过,这些医护

     同样穿着医生服、护士服,同样为患者服务,但他们的付出却不一定能得到患者的立刻回应;尽管朝夕相处,但患者们离开医院后的记忆里却未必有他们的笑脸。不过,这些医护人员却依旧在患者家属急切的注视当中整天穿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他们就是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他们的付出,换回的是一个个新生命用最坚强的方式茁壮成长,换回的是一项项令医疗行业瞩目的成绩。□东方今报记者 王雁蕊

 

    严密监护、细心呵护

    小宝宝一个细微的变化,对医护人员而言都是一个天大的事

    8月19日下午3点,位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病房楼5楼的新生儿病区,几位家长安静地守在病区外的接待室里。这里实行全封闭式无陪护管理模式,小宝宝们都住在无陪护病房里由医护人员照料,进入病区,偶尔能听到几声婴儿的啼哭,医生护士们说话、走路都很轻柔。

    不过,这个表面平静的新生儿科,却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特殊科室。

    这里收治的是在每个家庭都会被加倍爱护的、28天内的婴儿,而他们却也是比普通婴儿脆弱得多的早产儿、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多胞胎以及患有重度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多器官功能衰竭、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溶血病等危重症的婴儿,这些小宝宝们抵抗力差、病势凶险、病情变化快、症状体征隐匿……一个不起眼的变化,对这些小宝宝来说都是天大的事,上午偶尔的呼吸暂停、下午出现呼吸困难、晚上出现呼吸衰竭……在照顾这些患病新生儿时,哪怕是一点的大意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医护们所担负的风险之高、责任之大,可以想象。

    “这就要求新生儿科所有医护人员,20多位医生、近100位护士,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以及精湛的诊疗技术水平,才能胜任这项工作。”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徐发林觉得,新生儿科的工作,既挑战着大家的脑力,也挑战着大家的体力。

    每天守护100多个小宝宝?

    远远不止!这里承担着全省新生儿的重症救护任务

    目前,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有3个病区。

    “但这其实远远不能满足患儿的需要,病房收治的患儿基本保持在170~180个。”徐发林介绍,新生儿科不仅是医院的特色专科之一,也是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中心和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中心所在地,由于专科治疗水平全省领先,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120张病床常常不能满足收治病儿的需要。为了使更多的病儿得到救治,该科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尽可能多地满足患儿的健康需求。新生儿病情多变,需要新生儿科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要倾注全部的精力细心守护每一位小患者,身为科室主任的徐发林,平均每周有4个半天坐诊,再加上日常管理、查房、科研、带教研究生等,平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几乎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今年春节过后他就没有休过周末,偶尔有几次不用加班的日子,在家吃完晚饭出门散步,却总是走着走着一抬头,“已经到医院门口了”。

    除了这病房里的100多个宝宝,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的医疗范围借助着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延伸至全省,这张从2000年开始建立、目前已遍布全省18市地、256家成员单位的“救护网”承担着双重任务。

    一方面,作为这张网的中心——在省内新生儿重症救护领域处于龙头地位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承担着接诊危重新生儿的任务。一支转诊团队24小时待命,一旦有转诊任务,一辆配置有转运暖箱、转运呼吸机、完善监护设备的新生儿转运救护车,就会立即载着包括总住院医师和高年资护士在内的转诊团队出发,接诊患儿。

    另一方面,10多年来,作为河南省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还利用培训、交流、考核等方式,对基层医院的新生儿重症救护人员进行培训,对基层医院新生儿科医疗质量进行控制,促进网络成员单位的医疗技术进步,从而推动了全省新生儿重症救护水平的整体提升与飞速发展。

    不为人父母就不会照顾婴儿?

    不服不行!这里的每位医护人员都是专家级的

    “看到这些可爱的、体重1000克左右的小宝宝,再面对家属期盼的眼神,我都在想‘宝宝们赶快好起来吧,早一天康复、早一点回到妈妈的怀抱。’”该科室副主任尚利宏说,细心的医护人员不间断监护宝宝的生命体征情况,帮宝宝们挺过呼吸关、感染关、营养关,再慢慢接受喂养、慢慢脱离氧气罩、慢慢地增长体重。

    这里的医护人员,有的已为人父母,也有不少未婚的姑娘与小伙儿,可是,在救护小宝宝们这件事儿上,“每一个都是专家级的”。

    小宝宝离开妈妈的怀抱,会不会孤单、缺乏安全感?不怕,这里的护士采用发育支持性护理,用“鸟巢”包裹、模拟昼夜的方式为早产的宝宝们创造了接近妈妈子宫的、安全舒适的环境。

    小宝宝们血管那么细,怎能经得起天天输液时的静脉穿刺?新生儿科总护士长王玲、护士长王锟,率先在我省开展了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脐静脉置管(UVC),小宝宝们不用再反复接受静脉穿刺,细嫩的血管得到了保护。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里类似这样的专业特色护理项目不胜枚举,高频机械通气、新生儿溶血病的换血治疗、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脑损伤等医疗技术让同行称赞,对早产儿、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多胞胎、重度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多器官功能衰竭、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溶血病等危重症的救治方面居于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

    活下来就是胜利?

    我们做得更多!小宝宝们不但要生存还要健康茁壮

    随着生殖医学、产科诊疗技术的巨大进步,不少早产儿、超低体重儿、试管婴儿呱呱坠地,这也对新生儿科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们不但要提高危重新生儿的生存率,还得让他们活得健康茁壮。”新生儿科副主任吉玲介绍,为了更好地呵护这些脆弱的新生命,新生儿科的工作范围一再扩大,对高危宝宝的观察提前到产前,对康复宝宝的跟踪延续到出院后……

    郑大三附院作为河南省围产医学中心、河南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所在地,产科收治的合并有妊高症、糖尿病疾病的高危孕妇比较多,“我们与产科密切合作,做好高危新生儿的产前管理,为的就是保证母亲健康、孩子平安。”徐发林介绍,在前不久由郑大三附院新生儿科承办的“2015第一届中西部妇幼保健新生儿论坛”上,产前、产时、产后为一体的理念再次被倡导。

    医生不在诊室就在病房?

    他们是多面手!实验室与讲台也是他们的战场

    除了临床,郑大三附院新生儿科也肩负科研与教学任务,于是,除了坐诊与查房,在实验室与讲台上看到他们时,也别感觉意外。

    徐发林介绍,新生儿科围绕着新生儿脑损伤进行了一系列的科研,最值得一提的是该科的朱长连教授,他已主持了4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课题。

    而《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等一系列论文也发表于国内外核心期刊,受到业界的赞扬。近日,又传来喜讯,一篇关于振幅整合脑电图评估早产儿脑损伤的文章被一篇影响因子高达5.75的国外期刊录用。

    新生儿科还特别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上文提到的“2015第一届中西部妇幼保健新生儿论坛”就是郑大三附院联合陕西省妇幼保健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主办的。新生儿科还先后与瑞典哥德堡大学、复旦大学联合培养人才。2007年至今,郑大三附院与瑞典哥德堡大学、复旦大学儿科医院联合主办了5届“上海国际新生儿论坛”。

    这些,都是郑大三附院新生儿科强劲实力的体现。

    说到将来,徐发林心中许多计划已经成形,比如计划将部分病房改为以家庭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为那些每天在病区外望眼欲穿的年轻父母,创造条件和机会进入病房与医护人员一起照料婴儿;建立省内首家母乳库,大力推进母乳喂养;建立新生儿复苏培训基地,还要对基层的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为今后分级诊疗奠定基础。

    这些工作,用徐发林的话说,是“惠及千秋万代的大事”。

东方今报新媒体中心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点击排行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