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社主办网站首页加入收藏数字报

首页 > 快新闻 > 河南

豫南这儿竟藏着最美千亩荷塘

2017-08-01 05:37:37 来源:东方今报 责任编辑: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蹲点扶贫村日记

       荷花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喜爱并赞美的对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美景不仅是在江南水乡,在固始县张老埠乡桥头村的千亩荷塘,我同样看到了这样的景致。

    虽然千亩荷塘就在村委会门口,每天都要从塘边走过数趟,但在桥头村第一书记蔡鹏和村党支部书记汪荣秀等人眼中,这千亩荷塘却不是诗情画意。他们想得更多的是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莲藕种植、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以及如何让土地生金、让村民脱贫致富。

    在半个多月前初到桥头村时,我便被眼前的千亩荷塘吸引住了,寻到村里的一高处远望,竟看不到荷塘的边际,满眼碧绿中或白或红的荷花开得正艳,轻风拂过随风荡漾。这不正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在诗中所描绘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吗?

    村里的老人告诉我,在很早之前,桥头村村民就在村里的池塘中种植荷花,但此前他们却从未想过通过种植荷花来赚钱,更不会想到这样一幅优美的画卷会出现在桥头村。“之前也没想到会在这边投资建这个莲藕基地。”作为桥头村千亩莲藕基地的投资人,卢剑坦言,2015年10月份,他和朋友来桥头村考察的时候,并未相中这里的地块,而促使他改变主意在这里投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汪荣秀,“她人很朴实没有啥私心,在和她的交谈中能看得出她是一心想着村民。”

    建莲藕基地,首要的就是进行土地流转,这对位于豫皖交界的桥头村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村里的绝大多数村民都同意流转出自己的土地种植莲藕,但有几户在江浙地区打工的村民却有顾虑,不愿意流转自己家的田地,而这几户村民家的田地就在中间位置,建莲藕基地根本绕不开。为了做这几户村民的工作,汪荣秀和桥头村党支部副书记何士国坐大巴车多次前往上海、浙江等地,来回奔波数千里。“其中有一户电话一直不接,我们打听到他的住处后,就直接坐车去了。”汪荣秀告诉我,这户在嘉兴打工的村民开始还是不同意,他们就一直做工作,从傍晚聊到半夜,终于说通了这户村民。

    之所以会这么下力气做这件事,汪荣秀称,平常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种田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年轻人不愿意种,老年人没能力种。并且光靠种田也不赚钱,土地如果真的流转出去了都种成莲藕,老百姓除了能收到地租,还能在莲藕基地打工赚钱,尤其是村里的贫困户。”

    桥头村有64户贫困户,由于当地企业较少,和很多村民一样,不少贫困户都选择外出打工,但也有一些人因年龄较大等原因不能外出,今年64岁的杨运田便是其中之一。因为家里贫困,杨运田的妻子在双胞胎女儿刚出生不久就改嫁了,为了照顾俩女儿,这些年他一直未能外出打工,如今两个女儿已经17岁读高中了,而杨运田的家庭负担也越来越重。

    最开始的时候,杨运田对种莲藕也有顾虑,始终不愿将自己家的田地流转出去,后来汪荣秀多次上门为他算经济账,才最终同意了。如今,杨运田不仅可以获得每亩500元的土地租金,有活儿时在莲藕基地打工,每天还能有100元的收入。

    82岁的马金忠属于桥头村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老人没有儿子,女儿都出嫁了,老伴儿也在前些年去世了,平常都是自己一个人在村里生活。和杨运田一样,马金忠也将自己的土地流转了出去,并且只要有活儿,也在藕田做工,而去年在莲藕基地帮工,他赚了5000多块钱。

    “莲藕基地用工这块一直在向村里的贫困户倾斜,去年村里有不少贫困户都在莲藕基地帮工,一天的收入是100块钱。”汪荣秀说,因为村里的贫困户中很多都是因病因残致贫,年龄也普遍较大,外出务工很难找到工作,而如今在家门口的莲藕基地就能赚钱,“刚开始大家有顾虑,现在这种顾虑都彻底打消了。”

    在和卢剑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去年桥头村的莲藕成熟上市后,最远销到了乌鲁木齐,而今年他正谋划在当地建设一座工厂来进行莲藕的深加工,届时也将再吸纳一些当地的贫困户到厂里上班。

    卢剑告诉我,在固始当地,莲藕的种植数量在5万亩左右,但比较分散,多数都是几十亩的规模,400亩以上仅有11家,而桥头村的千亩藕田则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目前我们已经和武汉的一家企业达成了合作,将在本地建设一家莲藕加工企业,对种植的莲藕进行深加工,我们负责生产,武汉的这家企业负责销售。”卢剑称,目前正在进行生产设备的采购,预计9月份工厂就将建成投产。

    “从藕叶到藕根,从莲子到莲心全身是宝,通过加工,能至少生产出70种产品。”卢剑称,对于销路他们并不担心。而加工厂建成后还能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到时候我们也会拿出部分岗位,来照顾村里的贫困户。”

    对于村里的千亩荷田下一步的发展,汪荣秀和蔡鹏最近也一直在思考,并且已经计划将种植莲藕和发展乡村旅游等结合起来,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卢剑的认同。

    “纯粹的靠输血式的扶贫,不能彻底解决老百姓的脱贫问题,要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并实现致富,最主要的还是发展产业。”蔡鹏告诉我,这也是桥头村所立下的脱贫大计。我了解到,除了莲藕基地,蔡鹏他们也计划利用村里的稻田来养殖小龙虾,而这一计划也得到了不少村民的支持。

    有人说,最美的风景在人的眼里,不管是落日余晖中的身影,还是期盼的眼神,都是美丽的风景。而对于蔡鹏和汪荣秀他们来说,最美的风景在他们的心里,那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美丽。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米方杰/文 邱琦/图

本文来源:东方今报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

    1、东方今报网是东方今报社唯一官方网站,东方今报的作品均已授权东方今报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单位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东方今报(含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网站合作:18737167215(孟先生)
图片聚焦

精选图文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联系我们

  • 24小时新闻热线
  • 0371-65830000
  • 商务合作
  • 18737167215 孟
  • 版权合作电话
  • 0371-60609112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ICP备05011107号 东方今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92 邮发代号:35-48 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微信号]jinbaoxiaomei
Copy Right ©2004-2016 www.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今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东方今报新媒体部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