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社主办网站首页加入收藏数字报

首页 > 快新闻 > 河南

从扶贫开发示范区到“耕读小镇” 新县吴陈河镇的跨越发展

2017-05-27 00:45:25 来源:今报网 责任编辑:

    编者按

 

    山水红城,健康新县。近年来,新县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了乡村旅游这一美丽产业,盘活了青山绿水,“美丽”经济正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

 

    ▶党员创产业、能人创企业、群众创家业、干部创事业,新县吴陈河镇提出的“四业同创”激发了各行各业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

    ▶依托茅屋冲家庭农场和奇龙岭民俗文化园,将章墩、阳土墩、杜洼三个贫困村联结成立的吴陈河镇新县扶贫开发示范区,惠及周边5个村庄1200多名贫困人口。

    ▶如今,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稳定脱贫,脱贫攻坚综合示范区正在向“耕读小镇”跨越。□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李光远/文 章继军/图

 

    回乡创业:“打工仔”变“农场主”

 

    山坡上起阁楼,与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做伴;品茶、观景、享美食,山风习习,远离喧嚣,宛如走进世外桃源。这里是位于新县吴陈河镇的茅屋冲家庭农场,不管是采摘、游玩还是住宿,这里都不乏慕名前来的人。

    “这里种的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吃得放心;房间面朝青山、背靠鱼塘,住得舒心。”“农场主”岑新顺介绍起农场的优势一脸自豪。

    岑新顺开办农场,源于家乡情结,也源于对农业的热爱。岑新顺从小在阳土墩村长大,是一个“练家子”,曾获得过信阳的散打冠军,当过武校的管理者,开过酒店,当过电工,在外闯荡多年,多年的打拼使他积累下一定的资本。作为老区人,他的乡愁情结也格外浓烈,总想为老家的乡亲们做点什么。

    2013年9月,在新县返乡创业的号召下,33岁的岑新顺返回家乡,先后投入3300万元,创办茅屋冲家庭农场,流转土地近5000亩,涉及章墩、阳土墩、杜洼村3个贫困村和朱洼、罗寺2个非贫困村,将一颗年轻火热的心安放在家乡的山水之间,当一个“文武双全”、有情怀的农民。 

    农场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一、二、三产融合,主要实施有机水稻种植、水产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农产品物流配送和智能物联网。目前,农场已发展草鱼、鲇鱼、泥鳅等水产养殖170多亩,本地土鸡1万多只,蔬菜种植400多亩,有机水稻种植近3000亩,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

    农场种植的蔬菜、有机水稻、养殖的鸡、鱼等特色“产品”,广受游客的青睐,并在县城及周边销售火爆。农场的休闲观光旅游,更是名声在外。每个周末,农场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别有风味的竹屋客房、汽车旅馆,都要预订。

    “物联网必将成为互联网时代深化发展的一个方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农民,岑新顺有着自己超前的眼光。

    在茅屋冲家庭农场农副产品展示中心,货架上摆放的各种农副产品,包装袋上都印有二维码。用手机对着一袋粳米包装上的二维码一扫描,这个产品的“身份证”信息立即呈现在眼前:生产日期、生产地点、种植人姓名、施肥情况、生产过程等一目了然。

    岑新顺还投资100多万元,在农场建立了智慧生态农业循环系统,每一个产品都有“身份证”,所有产品都纳入产品信息追溯系统。产品来源清清楚楚,市场销售供不应求。

    如今,岑新顺对农场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打造智慧生态田园综合体。

 

    提供就业:

    农民成了一种“职业”

    在茅屋冲农场一个水塘边,有一座小木屋,这是一对“神仙眷侣” 朱明甫夫妇居住的地方。

    32岁的朱明甫是新县陈店乡人,以前在日本打工,从事农业种植管理,今年春节期间,他从网上看到了茅屋冲农场项目后,便和妻子一起来此应聘,负责大棚蔬菜种植,当起了“职业农民”。他的年薪5万元,妻子一个月也有3000元的收入。“包吃住,在老家找到一份这样的工作,很满意。”朱明甫说。

    在农场办公室门前的水塘里,50岁的岑建钊正和工友们挖地基。由于身体不好,他不能外出打工,既要供养高龄的老母亲,又要供俩孩子上大学,这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困难了。前几年,他一直在隔壁的奇龙岭民俗文化园搞基础施工,还了一部分欠债,那边的项目完工后,他和妻子今年来到了这里打工。

    “要不是岑总他们,我们家也不可能脱贫。”岑建钊说,原来是借钱生活,现在还了欠款,“在这里打工,一年有几万元的收入,生活会越过越好。”

    在茅屋冲家庭农场办公室的墙壁上,张贴一张贫困户的信息,他们是农场的股东。通过实施到户增收项目,吸纳345户贫困户入股,每年每户保底分红600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返乡创业就要惠及乡亲们。”岑新顺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和乡亲一起努力,让茅屋冲成为他们共同致富梦想起航的地方。

    目前,常年在农场务工148人,贫困劳动力45人,每人每年增收3万元,农忙时节短期务工可达300人。    奇龙岭:

    万盘千碾 石来运转

    在茅屋冲农场东约2公里,就是岑建钊所说的奇龙岭民俗文化园。磨盘铺路,石碾垒墙,石臼栽荷,亭台楼阁做景……每个周末,这里都挤满了观光旅游的人。

    在西边的三间房子里,陈列着数不清的老物件儿,清朝的官轿、明代的绣床、满是雕刻的木柜……这些宝贝如今的主人叫岑垚林,2014年,在外经商的他带着这些花了自己20多年时间跑遍大江南北搜罗而得的老物件儿,回到了杜洼村。    

    面对脱贫大任,既要守住青山绿水,也得看见金山银山。回乡的岑垚林不但要当村支书,更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他在杜洼村投入了上千万元,流转了近千亩土地,种花卉苗木、改造水塘、建基础设施、盖亭台楼阁、搞餐饮民宿……奇龙岭民俗文化园的建成,一手“农村游”的牌自然就打了出来。

    文化园由岑垚林的侄子岑文斌全面负责,岑文斌告诉记者,这里的用工也是周边的村民,每年支付80多万元的工资,其中贫困户70多人,占务工总数的一半多;长期在此打工的19名贫困户,每年的工资在2万至3.5万元不等,还包吃住。

    目前,奇龙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已经启用,正在建设民俗文化博物馆。

 

    耕读小镇:打造乡村旅游3A景区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吴陈河镇提出了“四创”,即“党员创产业、能人创企业、群众创家业、干部创事业”。

    “岑新顺是‘能人创企业’的代表,岑垚林是‘党员创产业’的代表。”吴陈河镇镇长李道勇告诉记者,杜洼村、阳土墩村、章墩村三个贫困村在吴陈河镇位置相连,依托茅屋冲家庭农场和奇龙岭民俗文化园,镇里在三个村成立了新县扶贫开发示范区,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带动周边5个村庄的12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为了发展乡村旅游,镇党委政府帮助争取各级各方(奖、补、借)资金,协调国土、水利、交通、农业、电业等部门,在道路、供水、供电、用地、塘堰坝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予以双方方便;新修建观景长亭1座,健康步道1500米,将茅屋冲家庭农场与奇龙岭民俗文化园联成一体。

    “今年,镇里和县里一样要实现整体脱贫,脱贫之后,示范区的牌子不能用了,该怎么办?”李道勇说,镇里研究,决定将示范区打造成“耕读小镇”,依托乡村游,确保持续发展,“这也是升级版的扶贫开发示范区。”为此,镇里正在打造一条长15.8公里、宽6.5米的循环公路,下半年将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打造耕读小镇,这里有天然的优势。茅屋冲农场一、二、三产都有,注重“耕”,奇龙岭民俗文化园主打第三产业,发展“读”,可实现抱团发展。“两者的餐饮和民俗虽有交叉,但更多的是互补。”李道勇说,农场的住宿以独栋为主,走的是精品路线;奇龙岭的住宿以民俗和宾馆相结合为主。餐饮方面也各有不同。

    今年5月,作为全县2017年唯一一个特色小镇项目,毛冲耕读小镇已上报省住建厅。“耕读小镇是大别山干部学院乡村体验式教学点,也是新县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我们的目标,是把它努力打造成乡村旅游3A景区。”李道勇说。

本文来源:今报网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

    1、东方今报网是东方今报社唯一官方网站,东方今报的作品均已授权东方今报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单位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东方今报(含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网站合作:18737167215(孟先生)
图片聚焦

精选图文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联系我们

  • 24小时新闻热线
  • 0371-65830000
  • 商务合作
  • 18737167215 孟
  • 版权合作电话
  • 0371-60609112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ICP备05011107号 东方今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92 邮发代号:35-48 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微信号]jinbaoxiaomei
Copy Right ©2004-2016 www.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今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东方今报新媒体部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