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社主办网站首页加入收藏数字报

首页 > 慢生活 > 健康

国内已有2.6亿慢病患者 农村发病比城市高

2017-03-17 10:03:42 来源: 责任编辑:

     ▶目前,国内有2.6亿慢病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剩下的15%是传染病、意外伤等情况。慢病已经成为国家疾病负荷的第一位,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经济压力的70%。

    3月15日,东方今报记者来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访了心血管科主任刘新灿,就心血管等慢病的现状和趋势、防控和医疗设施等方面与刘主任进行了沟通。□东方今报·猛犸新闻实习生 党梦桦

 

    ◎慢病已经成为国家疾病负荷的第一位

    记者:作为心血管科的主任、知名教授,您认为心血管等慢病的现状具体如何?

    刘新灿(以下简称刘):慢病是对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目前国内有2.6亿慢病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剩下的15%是传染病、意外伤等情况。慢病已经成为国家疾病负荷的第一位,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经济压力的70%。

 

    ◎80%的慢病是可防可控的

    记者:慢病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是怎样的?

    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传染性疾病是相对应的一大类疾病,传染性疾病有明确的病因,而且会扩散流行。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疾病,病因隐匿性高且复杂,有遗传背景,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因素,其特点还有病程长,能够导致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不易治愈等。慢病需要经过长期治疗、护理才有可能康复。

    10%-20%的慢病是出于不可改变因素,是不可控的。80%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状态导致的,属于可防可控可逆转的疾病。

 

    ◎心血管疾病致死率占总死亡人数50%

    记者:哪一类的慢病暴发率最高?

    刘:心血管疾病是慢病发病率的第一位,特别是以动脉硬化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在国内的暴发率很高,致死率能够占到总死亡人数的50%左右,死于癌症的患者仅占到22%。

    慢病的发病率也逐渐走向年轻化的趋势,成为年轻人的常见病。这里最常见的例子,比如有位35岁的患者,由于大量吸烟和无节制上网,之后导致胸口剧烈疼痛,走出卧室后突然倒地,呼吸、心电图都呈直线了,有很多这种年轻患者猝死的情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也在逐年增高。

 

    ◎农村的慢病发病率也在快速上升为“重灾区”

    记者:河南省哪个城市的发病率最高?

    刘:以前是城市较高,农村较低。但在近十年,由于缺乏健康的管理理念,农村的发病率在快速上升,有超过城市的趋势。现在省内普遍属于“重灾区”,慢病的发展形势严峻。

 

    ◎慢病防治的三个阶段

    记者:如何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刘:加强预防措施,医学上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针对健康人群防发病,树立慢病防治的健康管理理念,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加强心理干预。抑郁症、焦虑症容易引发心血管的发病率增加,健全良好的心态才是真正的健康人。

    第二阶段,又指生物性指标遗传阶段,针对的是高危患者,对于潜在患者进行筛查,加强防治意识,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

    第三阶段是针对慢病患者群体,在疾病阶段加强急救措施,身体发生不良信号的急救措施,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预防再次发病。

    我们也会定期举办“健康快车”社区心肺复苏培训班,进行心脏康复、心理健康、心血管急救培训,医务人员与全体人群参加培训,以及“全城戒严”公益项目,成立心血管疑难危急重症联盟等。

 

    ◎临床识别系统是对身体信号的自我识别和防护

    记者:应对胸闷胸痛等病发反应的临床识别系统是怎样的?

    刘:临床识别系统是指发病时对身体信号的自我识别和防护,比如最常见的心肌梗死,是否出现压迫性的胸部疼痛,盗汗和意识丧失等情况,这是心肌梗死的主要表现。

 

    ◎慢病防治政策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已经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

    记者:慢病防控的发展现状如何?

    刘:目前,整个国家包括河南省的慢病防治体系已经建立,但是与实际需求极不匹配。也有建立防控网络,但缺乏实际的政策落地,落实效率与慢病发病的严峻趋势处于不匹配状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民的健康意识也极为匮乏。

    防治慢病绝非一个大夫、一个医院的责任,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加强政府参与。随着我们国家的城镇化、老龄化,慢病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由于慢病的死亡率高,是威胁群众生命安全、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阻碍了国民素质提高。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

    1、东方今报网是东方今报社唯一官方网站,东方今报的作品均已授权东方今报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单位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东方今报(含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网站合作:18737167215(孟先生)
图片聚焦

精选图文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联系我们

  • 24小时新闻热线
  • 0371-65830000
  • 商务合作
  • 18737167215 孟
  • 版权合作电话
  • 0371-60609112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ICP备05011107号 东方今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92 邮发代号:35-48 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微信号]jinbaoxiaomei
Copy Right ©2004-2016 www.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今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东方今报新媒体部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