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圈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民生要闻

第03版
民生要点
今报网首页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豫籍作家刘庆邦:“煤矿”是我的写作富矿

    刘庆邦同读者分享《女工绘》背后的故事

    以《红煤》《黑白男女》《走窑汉》《响器》等作品闻名中外的豫籍作家刘庆邦,享有“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堪称世界范围内“矿工题材”小说创作第一人。今年9月,讲述煤矿女性工人之不灭青春、爱情与奋斗的长篇小说《女工绘》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刘庆邦第四部煤矿工人题材的长篇力作,也是其目前唯一一部书写矿场女工故事的长篇小说。近日,刘庆邦回到故乡河南,与读者分享《女工绘》创作背后的故事。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 袁晓强/图

    【一】本着“短篇小说精神”创作《女工绘》

    豫籍作家刘庆邦以写煤矿闻名中外,如今,又一部以煤矿工人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女工绘》和读者面见。

    《女工绘》中,她们结束了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走进了煤矿的工人阶级队伍,当上了矿场女工。青春的光华到哪里都会闪亮,她们的到来,使古老沉寂的矿山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发,春风荡漾。青春总是伴随着爱情,她们的爱情是顽强的,一如向上的生命不可遏止。

    女主人公华春堂正值韶华便突然香消玉殒,该形象所显现的不屈不挠、勤谨务实又不乏温情和生存智慧的人性光华令人动容。小说以华春堂找对象的曲折过程为主要线索,连缀起多位矿场女工的不同命运,写她们蓬勃的青春,写她们不灭的爱情与奋斗,描绘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矿场工人尤其是女工的群像图,唤起了一代人对青春的记忆,对命运的慨叹,以及对人生奋斗、时代变迁的警醒与沉思。

    谈及本书的创作过程,刘庆邦说:“短篇小说格外强调文本的文学性和诗意化,自己是本着‘短篇小说精神’来创作《女工绘》的。”

    的确如此。《女工绘》全书二十一章,像由二十一个精悍的短篇巧妙连缀而成,可从中读到煤炭的哲学、麦浪的诗意,世俗的烟火气、凡人的众生相,静水深流般的文字里有不时跃动的幽默、平实可感的人生智慧,也有力透纸背的慨叹、叩问与沉思……

    【二】以煤矿为题材先后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

    《女工绘》是刘庆邦第四部关于煤矿的长篇小说。

    刘庆邦第一部关于煤矿的长篇小说,是1985年创作的 《断层》。“改革开放的大潮涌来,这个属于改革题材。为什么叫《断层》?地下的煤炭,走着走着突然没了,形成了断层,这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而创作这部小说的年代,恰恰是‘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大潮涌来,我通过这部小说,反思‘文革’对煤矿造成的破坏,其实也是一种断层。”

    刘庆邦第二部关于煤矿的长篇小说《红煤》,叙述了一个农民出身的煤矿临时工如何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故事。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农民工的奋斗史、心灵史。贾平凹为这部小说题写了书名,导演谢飞特别喜欢这部小说,他接受采访时多次表示,想拍《红煤》,以此表达年轻人是如何变坏、如何堕落的,反思改革开放后道德下滑的情况。

    “我不愿意担任编剧,因为影视是集体化的劳动,带有工业化的创造性质,人员众多就有合作的问题,而合作就有妥协,我恰恰不愿意妥协。我的好朋友刘恒曾跟我说,一旦涉足影视,再回来写小说就比较难了。”

    《黑白男女》是刘庆邦第三部关于煤矿的长篇,创作于2014年。小说以三个死难矿工家庭为主线,展现了普通百姓在灾难面前互相温暖、自尊自强自立的动人故事。“为了写这部小说,我走进河南大平煤矿体验生活,与矿工同吃同住、走访遇难矿工家庭,掉了很多眼泪。”刘庆邦说。

    【三】《女工绘》是一块好“煤”

    六年之后,刘庆邦的第四部有关煤矿的长篇《女工绘》出版。用刘庆邦的话说,“这是一块好煤。”

    前有三部长篇,且斩获多个奖项,被业界称为“煤矿三部曲”,就连刘庆邦自己也觉得,可以停下来了。

    “忽然,我又觉得,一块重要的‘煤’没有采,并且这块’煤’非常好,发热量很大。这块‘煤’,就是煤矿女工的生活。”刘庆邦说,他用半年时间完成了这部长篇,共有20多万字。创作期间,他不写短篇,不写散文,且做到了尽量不出门。

    《女工绘》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该社总编辑张亚丽将其称为“美之书”“痛之书”“爱之书”。

    对此,刘庆邦解释,所谓“美之书”,这部小说的出发点都是审美,写作的过程就是发现美的过程。美有很多方面,情节之美、语言之美、形式之美、细节之美,但最重要的是情感之美,这本书恰恰表达了情感之美。

    所谓“爱之书”,他在小说里写了很多女工对爱情的追求。有些读者说,这是写给青春的情书,写给女工的情书,写给煤矿的情书。还有评论说,这是刘庆邦精心用手工做的一件奢侈品。“手工,不只是我手写,指的还是手工一样的精心制作,特别是语言的诗意化。而奢侈品,则是通过这本书看到了它的价值,是一种奢侈的行为。”

    谈及“痛之书”,刘庆邦说,他写了时代之痛,青春之痛,代表了他对“文化大革命”那个时代的反思。

    【四】自己是从煤堆里走出来的作家

    每个作家一开始写作,往往会选择写自己的人生经验、感受最深的生命体验。刘庆邦也不例外。

    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的刘庆邦,中学毕业后当过农民,1970年到新密煤矿(如今的郑煤集团)参加工作,有着多年煤矿工作生活经历,对煤矿、矿工、煤矿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换句话说,他就是从煤堆里走出来的作家。

    与煤矿结缘,他的作品里都是煤矿。除了四部与煤矿有关的长篇,他还创作了300多篇与煤矿有关的中短篇,享有“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

    刘庆邦记得很清楚,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写的就是煤矿生活,那是1972年。后来有个短篇《走窑汉》,被评论界称为刘庆邦的成名作。

    而刘庆邦的第一个中篇《在深处》,创作于1980年。当时,《莽原》创刊不久,南丁先生担任主编,发在头条位置,获得了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奖。此后,短篇《神木》被拍成了电影《盲井》,成为王宝强的出道作品,影响很大,在国内外获得了20多个大奖。

    【五】“煤矿是写作富矿,够我开掘一辈子”

    写了四部和煤矿有关的长篇,以后还会写吗?

    “构成长篇的,暂时还没有。但短篇还会写,用你们新闻人的话说,一个新闻点就可以写一个短篇了。今年,我就写了五篇煤矿的短篇。”刘庆邦坦言,自己不会写当下的女工,因为他对当下的女工不熟悉。

    刘庆邦始终认为,好的作品需要素材的沉淀,到了一定时候,再把它拉出来,虽然有距离,但构成了审美。越近越看不清,反而是远了,能看得清。

    谈及自己在创作上的优势,他归结为两个方面: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大跃进、反右倾、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自己都亲身经历过,这些经历无形中成了自己文学创作的一手素材。自己继承了母亲的秉性,勤奋是母亲馈赠给自己的第二个优势,自己近半个世纪不断的创作正源于此。

    “优秀的作家离不开鲜活的生活,对于其想展现的生活,不能像葫芦一样漂浮其上,而要像秤砣一样沉浸于其中。”刘庆邦说,虽然自己早就成了专业作家,常年定居北京,但自己从未远离过农村生活。17年来,每年清明节、春节前后,刘庆邦都要回周口沈丘老家祭拜母亲,顺便在那边生活一些时日。

    如今,刘庆邦虽然告别了矿场一线工作,但他现在身兼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的职务,经常有深入的机会,所以对于当下的矿场工作生活状态也并不陌生。

    “煤矿是写作富矿,够我开掘一辈子。”刘庆邦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民生要闻
   第03版:民生要点
   第04版:看视频
   第05版:记者跑腿
   第06版:文化圈儿
   第07版:独家策划
   第08版:独家策划
   第09版:今牌金融
   第10版:中原警事
   第11版:中原警事
   第12版:公告
   第13版:公告
   第14版:公告
   第15版:公告
   第16版:第一现场
   第17版:中原警事
   第18版:中原警事
   第19版:中原警事
   第20版:中原警事
   第21版:中原警事
   第22版:中原警事
   第23版:中原警事
   第24版:中原警事
   第25版:河南新闻
   第26版:河南新闻
   第27版:河南新闻
   第28版:河南新闻
   第29版:河南新闻
   第30版:河南新闻
   第31版:河南新闻
   第32版:河南新闻
豫籍作家刘庆邦:“煤矿”是我的写作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