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独家策划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民生要点

第03版
家有考生
今报网首页
2020年06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690多件陶器为她证实身份
藏着中华民族“身世”,被视为夏朝“前身”,庙底沟遗址将两个时期的文化完整承接起来

    庙底沟村出土的陶器

    仰韶文化遗址在三门峡渑池发现三十多年后,在距其不足百公里外的三门峡市区,考古学家又发现了一处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遗址,遗址因发现地在庙底沟村而得名。

    不难想象,六十余年前,当考古学家安志敏来到黄河边上的庙底沟村,挥动考古铲挖下第一铲黄土时,可能不会想到,他脚下埋藏的文物,将向他诉说华夏文明的起源,揭开中华民族的“身世”。□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李亚林 弯继伟/文 张欢欢/图

    打开史前中国研究大门的“钥匙”

    “中华民族”从何而来?华夏文明起源于何?千百年来,对于我们的“过去”,探索从未停止。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和石器,以该村命名的仰韶文化从此诞生,这处距今已有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印证了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

    资料显示,仰韶文化发现后不久,考古学家在山东章丘的龙山遗址又发现了龙山文化,之后又在河南各地发现了很多与山东龙山文化相似、但又有河南特点的同时期文化,考古界把它称为河南龙山文化,并认为,夏朝正是由这两种中国新石器时期的文化过渡、发展而来。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相继发现,令人欢欣鼓舞。正是它们的发现,让我们在探寻中华民族起源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但专家们随后研究发现,这两种文化遗址出土的遗存文物存在不少间隔断代,只能判断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先后顺序,不能证实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的发展“过渡”。两种文化之间的衔接发展问题,成为考古学家们新的“困扰”。

    这也让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重新迷失在那个刀耕火种的洪荒时代。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庙底沟遗址被发现。

    当时,为配合三门峡大坝修建,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带队的中央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进驻三门峡进行文物调查。当房基、窖藏、壕沟、陶窑、彩陶等大量史前氏族村落遗迹、文物,出现在安志敏和同事们的考古铲下时,史前中国研究的大门悄悄开启。

    将仰韶、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完整承接起来

    在庙底沟遗址的首次发掘中,共出土房屋3座、灰坑194个、窑址11座、墓葬156座以及以彩陶为主的众多遗迹和文物。

    经仔细研究,安志敏惊讶地发现,这些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遗迹和文物,与此前发现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风格迥异,可以称作“升级版”,房基布局更加合理,器具制作、纹饰更为精美。

    资料显示,考古学家经过对庙底沟出土的690多件陶器进行碳化测定后,不仅确立了年代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还发现了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属于中原龙山文化早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

    至此,庙底沟遗址的双重时代身份特征被确认无疑,它将仰韶、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完整承接起来,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有序和源远流长。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樊温泉介绍,到了2002年,庙底沟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出土的遗迹和文物,对第一次发掘的各项成果又一次给予了佐证和扩大,一幅远古氏族村落的框架图更加明晰。

    在樊温泉看来,庙底沟遗址的发掘,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分期,理顺了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从远古时代起,经仰韶、龙山文化直至夏商周,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彩陶纹饰蕴藏着

    华夏文化融合发展“密码”

    回忆起当年参与庙底沟遗址第二次发掘的情形,樊温泉直言,“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一件件布满花纹的彩陶”,佩服古人精湛的手工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彩陶也成为考古学家的重点研究对象。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研究发现,庙底沟遗址出土文物上的花卉图案,主要以菊科和蔷薇科两种花卉的花瓣为母体,众多的彩陶图案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变体花瓣纹,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崇拜花,花是当时部落的图腾,所以就把花的形状画在陶器上,以便使他们的后人识别,用以施福和保护自己的后代。

    “华”字在古代就有花朵的意思,因此,以“华”为族名,“华夏”与“中华”名称里“华”字的源头,从庙底沟文化便可揭开这一谜底。陕西的华山、华阴市都与此有关,当时的人们认为自己处在大地的中部,就自称“中华” 。

    基于对庙底沟遗址出土彩陶花纹的研究,苏秉琦推断出了“中华民族”的由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李新伟,更是将中华文明之源的探索起点,定位在庙底沟。

    资料显示,庙底沟遗址被发现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上游地区,又先后发现和发掘了一大批与庙底沟同时期的文化,它们都以庙底沟文化为参照标尺,被认定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在李新伟看来,把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各类纹饰分布范围叠加起来,就是一张庙底沟文化彩陶播散的整体区域图,覆盖范围,向东临近海滨,往南过了长江,向西到达青海东部,往北则抵达塞北,庙底沟文化彩陶如浪潮般播散,彩陶所携带和包纳的文化传统,也将这广大区域内居民的精神聚集到了一起。

    “这个范围内的人们统一了自己的信仰与信仰方式,为历史时代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李新伟认为,庙底沟文化时期,也许正经历着华夏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融合。

    专家眼中的夏文化前身

    最早的“中国”从这里走出

    探源华夏文明,绕不开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被视为华夏文明的源头。随着庙底沟遗址厚重身世的不断研究“曝光”,一种有力的声音在考古界悄然发出——庙底沟文化是夏文化的前身,最早的“中国”从这里走出。

    这一论断的提出,建立在对庙底沟遗址出土遗迹和文物的研究和解读之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曾经从文化的承袭、发展上,阐述过庙底沟文化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与最早“中国”的关系。

    在刘庆柱看来,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是“中原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是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发展出来的,这里的“中原”涵盖了豫西、晋中南和关中东部地区,三门峡地区就位于“中原龙山文化”的中心地带。夏文化直接承袭于“中原龙山文化”,最早的“中国”应该是从三门峡地区走出去的。

    刘庆柱提出,以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命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同时期古老中国大地上的其他考古学文化相比较,是华夏文化的母体文化或主体文化的关系。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庙底沟遗址和庙底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重要性不断凸显,如何整合各方资源,对遗址进行更好的保护、展示与开发,打造国际性历史文化品牌,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民生要点
   第03版:家有考生
   第04版:独家策划
   第05版:独家策划
   第06版:独家策划
   第07版:独家策划
   第08版:独家策划
   第09版:大家都在看
   第10版:看视频
   第11版:独家调查
   第12版:记者跑腿
   第13版:独家策划
   第14版:独家策划
   第15版:净看明星
   第16版:专版
690多件陶器为她证实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