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深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象声

第03版
要闻
今报网首页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小学应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传承古典文化无需弃简从繁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繁体字和简体字之争,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近10年以来,一些政协委员们也曾携带《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上会。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究竟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统,也常常被一些网友非要讨论出个子丑寅卯来。

    近日,针对《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网公开相关答复。在这份答复中,教育部对哪些问题进行了回复?简体字究竟会不会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呢?

    简体字遵循了汉字演变的规律

    汉字繁简之争由来已久,但规范汉字早已经是法定用字。近些年来,随着国学热兴起,大量古代典籍重新翻印,有些专家学者和文化名人,再次捡起识读繁体字的老话题。不可否认,在中国文字发展过程中,繁体字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

    由于汉字具有象形和会意的特点,繁体字的字形无疑更丰富,“颜值”也更立体。以“爱”的繁体字“愛”来说,比简化字多了一个“心”,似乎更能表达“爱”字的含义,彰显汉字的魅力。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更多的笔画也许有助于展现文字的“骨骼”、搭建文字的整体“框架”,从而呈现更为鲜明的书法风格。繁体字“粉丝”众多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古人留下经典无数,并不是每一本都被转成简体字,如果像专业学者一样认识繁体字,阅读范围就大为扩展了。此外,由于历史原因,港澳台地区沿用繁体字。用繁体字书写,在加强两岸四地以及海外华文区沟通交流等方面也能发挥作用。

    但识读繁体字,不代表就必须进行繁体字教育。不宜以繁体字字形丰富等为由,将繁体字重新融入讲堂教学。无论是从遵循历来汉字的发展规律看,还是当今简化汉字的应用程度看,都无需在中小学开展繁体字识读教育。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而文字的演变则是人类文明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选择。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再到隶书、楷书,无不是由繁趋简。而简体字正是对楷书的简化,它不仅遵循了汉字演变的规律,也让汉字的继承脉络清晰延续。

    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今通用的简化字,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决定,更不是甩开繁体字的再创造,而是对繁体字的科学简化而来,是自新文化运动后,经过几代汉字专家学者的反复论证,经过广泛的民间意见征集筛选后,才逐步定型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千百年来形成的简体字基础上,根据汉字的规律,组织全国性的讨论,历经数年,直至1956年1月才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推行。规范的简化字的出现和使用,明显降低了文字的识读门槛,提升了老百姓的识字率、表达能力和学习效率,增强了公民学习文化的热忱,并大大减轻了统计、刻录、档案等诸多领域的工作量。其后,汉字简化还经历多次修改和调整,终于在2000年10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如此浩瀚宏伟、大有裨益的字体简化和推广工程,经由法律确定的汉字教育方向,岂能轻易受到撼动?

    繁体字与简体字本就一脉相承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正是简化汉字,而这也曾遭到一些人质疑简化汉字“因简害义”“有损汉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不利于文化传承”。针对这一说法,教育部介绍,自古以来,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演变趋势十分显著。简化字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其实,繁体字与简体字,本就一脉相承,根植于同一种文化。文化学者于丹就曾在电视节目中介绍,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于丹说:“因为我们文字一直都在演变过程中,我们现在所看见的繁体字也是从古文演变成的今文现在的文字,所以现在有很多字就是这样识繁用简一路演化过来的。”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表示,文字作为社会性符号,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不会因此而磨灭。黄德宽说:“其实汉字的发展,这个简是分两条路走的,有时候一部分字追求减省,是提高书写效率,但是要看到差异越大,阅读效率、辨认效率越高。我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传递了文化内涵就可以了,文字是一个社会性的符号。”

    此外,教育部还表示,文字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文字是记录、传递文化信息的工具,中华文化的大量信息是通过汉字记录下来的。要读懂这些信息首先要能读懂汉字记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汉语书面语,但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汉语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现在通过文字资料了解古代文化信息的困难主要在于记录这些信息的语言从古至今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繁体字的人不经过专门的古汉语、古代文化知识等的学习、培训,也一样读不懂古典诗文,不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同样,现在古典诗文都已经有简化字版,如果不经过专门训练,也一样读不懂。

    简化字无碍传承古典文化

    针对“中小学繁体字识读教育”一事,教育部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但在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会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昭晖表示,在中小学进行繁体字教育的问题已经说了几十年,但在他看来,繁体字的识读并不困难。储昭晖说:“我们很多成年人可能用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把繁体字认全了。我认为,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必要花时间(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如果孩子在生活当中遇到繁体字,那么让他知道这是什么字就够了。”

    而这一观点,也和国家11个部委(局)组织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不谋而合。对全国阅读繁体字书报困难程度调查的数据显示,阅读繁体字书报“基本没有困难”和“有些困难但凭猜测能读懂大概意思”的比例占58.69%;“困难很多”的比例占41.31%,多集中在西部省份。这表明,我国多数人基本能够认读繁体字。

    此外,储昭晖还表示,要想传承中华文化单纯让孩子们识读繁体字还远远不够,更应该从多学科汲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它(繁体字)对文化传承有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多大,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他生活中有机会就去了解,就可以去传承,未必要通过教学这种方式来实现传承。”储昭晖说。

    教育部称,当今语言生活中,繁体字仍将在发展文字艺术、加强两岸四地以及海外华文区沟通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我们将在坚持国家文字政策的前提下,充分调研,开展繁体字相关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提供语言服务。

    其实,敬畏古典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没有必要把眼光局限在识读和使用繁体字上。如今通用的简化字,完全无碍传承古典文化。在国学等文化领域,繁简可以共存;了解历史,阅读旧籍,让孩子们认识一些繁体字,未尝不可。学生如有兴趣,完全可以通过阅读繁体字书籍以及其他途径学习掌握,而不必通过课堂传承。但无论是中小学教学,还是实际运用,都大可不必弃简从繁了。

    据央广网、北京晚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象声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大城无小事
   第05版:拍案说法
   第06版:政经观察
   第07版:第一现场
   第08版:速览
   第09版:深悦读
   第10版:深悦读
   第11版:广电独家
   第12版:政经观察
   第13版:专版
   第14版:今牌金融
   第15版:今牌金融
   第16版:今牌金融
   第17版:今牌金融
   第18版:今牌金融
   第19版:今牌金融
   第20版:今牌金融
   第21版:今牌金融
   第22版:今牌金融
   第23版:今牌金融
   第24版:今牌金融
   第25版:河南新闻
   第26版:河南新闻
   第27版:河南新闻
   第28版:河南新闻
   第29版:河南新闻
   第30版:河南新闻
   第31版:河南新闻
   第32版:河南新闻
   第33版:河南新闻
   第34版:河南新闻
   第35版:河南新闻
   第36版:河南新闻
   第37版:河南新闻
   第38版:河南新闻
   第39版:河南新闻
   第40版:河南新闻
警民一家亲,全民防诈骗
中小学应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传承古典文化无需弃简从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