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家国七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今报网首页
2019年09月2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国七十年·洛阳老工业基地振兴三部曲之匠心篇
谭志强:新时期需要“高精专”的产业工人

    生产前,谭志强(右)在认真检查设备

    【编者按】

    在新中国70华诞到来之际,为展现洛阳老工业基地近年来的发展风貌,凸显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成绩以及在此期间奋斗出的优秀模范人物,东方今报特联合洛阳市涧西区推出献礼70周年华诞大型策划报道之“家国七十年·老工业基地振兴三部曲”,讲述洛阳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

    今年8月至今,“家国七十年·老工业基地振兴三部曲”之《政务篇》《转型样本篇》相继推出,展示了洛阳工业发展的新面貌。在这些年的转型发展中,也涌现出了不少优秀工人,他们立足岗位,苦练技术、勤于创新、搞好传帮带。他们的成长故事,是大时代发展的小片段,更是洛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精彩篇章。今日推出家国七十年·老工业基地振兴三部曲之《匠心篇》,为“家国七十年·老工业基地振兴三部曲”系列报道画上圆满句号。

    今年,是谭志强工作的第33个年头。33年间,他见证着“一五”期间落户洛阳市涧西区的洛阳矿山机器厂,变为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重工”),见证着设备、生产工艺更新升级,见证着重机行业转型发展。他也从小学徒变为“大国工匠”,展现出一个国企蓝领的蜕变与成长。

    如今,已是“老师傅”的谭志强,还坚守在一线工作。他说,无论产业如何变化,每个时期都需要有一身硬本领的产业工人。无论何时,不断学习新技术、提升个人技能都是硬道理。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程慧娟 通讯员 邓永武/文 记者 李书宝/图

    胆大心细  攻下大飞机项目生产难题

    在中信重工矿山机器厂重型数控车间,9×30米和6.5×35米的两台数控桥式双龙门镗铣床可是全公司的“宝贝”,这两台关键设备价值2亿元,加工的部件动辄数百吨重,稍有差错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谭志强就是这两台机床的“掌舵人”、龙门镗铣班组的班长。

    设备虽大,干的却是精细活。谭志强经常要在三层楼高的机床上,精雕细琢出二分之一根、甚至四分之一根头发丝的精度,是一项非常考验技术水平的工作。

    2011年5月,中信重工承担的国产大飞机制造装备项目——拉伸矫直机机架加工正酣。这个长8米、重200多吨特大矩形件的四角倒圆弧,成了加工的难点。这是个需要精细到极致的冶金产品,稍微的颤刀都会造成巨大的尺寸偏差。当工友们因为震刀严重束手无策,一个个败下阵来时,谭志强顶在了现场。

    这次加工,谭志强采用了“迂回”战术,先用小刀盘在加工部位切了个小斜槽,再将大刀盘伸进斜槽进行半精加工,最后再用小刀盘一点点精雕细琢。为确保不颤刀,在使用小刀盘加工和精铣时,谭志强还专门自制了长刀杆,一点一点地细“磨”。最终,这个庞大的矩形件完美地达到了标准。

    30余年来,谭志强立足岗位创新,从一个小学徒成长为荣誉等身的大工匠,先后荣获2011年度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度洛阳市“劳动模范”,2014年度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2017年度“最美洛阳人”十佳人物、“河洛大工匠”,2019年度中国重机行业大工匠,曾连续5年荣获公司“劳动模范”“模范共产党员”等荣誉。他的成长经历,也是机械制造行业产业工人转型的典型代表。

    “半路出家”  勤于钻研成为行业专家

    大飞机项目攻坚,让谭志强“一战成名”。殊不知,几年前谭志强也是数控机床生产技术的“门外汉”。

    1986年,高中刚毕业的谭志强就进厂当起了镗铣床学徒工,每天干的,就是在机床上用镗刀、铣刀对各种零部件进行平面、沟槽、孔洞的加工。虽然岗位普通枯燥,但是谭志强却善于钻研,并且对精度十分苛刻。同样的机床,别的镗铣工可以将孔洞尺寸误差控制在0.5毫米范围内时,谭志强却要求自己将它控制在0.2毫米范围内;别人将部件表面光洁度打磨到6.5时,他则瞄准了更高一级的3.2乃至1.6的光洁度。

    那个阶段,谭志强使用的还是“摇摇把”式的老式立铣机床。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产品加工能力亟待提升,中信重工也引进了很多数控设备。“不提升个人能力,迟早会被淘汰。”谭志强开始研究数控机床操作技术,这一年他已经39岁,学习新东西很吃力,看不懂英文说明书,就向厂里的大学生请教,还专门外出培训,到设备生产企业学习设备工作原理。只用了半年时间,谭志强就精通了各种操作。

    2010年,中信重工引进的9×30米和6.5×35米两台数控桥式双龙门镗铣床安装完成,谭志强被任命为机长。第二年,就在大飞机项目中攻下了难题。

    谭志强啃下的硬骨头还有不少。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发射列阵骨架,是中信重工首次承接生产的高精度大型构装件。这一活件刚性不足,加工时震刀严重,粗糙度差,平面度不易保证,放松后骨架变形较大……诸多难题摆在面前,哪一项有差错,就会造成损失。

    多点支撑、压紧,减少骨架震动;内腔支撑垫木,增加系统刚性;合理确定压紧力,减小变形量;选用合适刀具,试验加工参数……谭志强带着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改进生产方式,原本一件骨架至少21天才能加工完,他们仅用7天时间就高效完成。10件骨架加工提前108天完成,直接经济效益达 233.38万元。

    公司大力支持大型支承辊研发及修复新技术,谭志强发挥自己的“大智慧”和岗位技术优势,靠技术创新解决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完成了重达160多吨的精轧机支承辊中心孔的加工精度难题,为公司开拓大型支承辊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年,谭志强和团队攻坚克难的事例不胜枚举,主动承担公司重大技术攻关项目、解决关键技术难题20余项,为企业创造了巨额效益。

    建工作室 毫不保留带徒弟

    2013年,中信重工实施“金蓝领”工程,谭志强成为公司评聘的首批五个大工匠之一。公司为他创立“谭志强大工匠创新工作室”之后,他就主动担当起了一线青年员工传、帮、带的重任,先后带出了50多名徒弟,现在班组的14名骨干成员,都是他的徒弟。他带领的班组攻坚克难,高质量完成各类生产任务,先后荣获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河南省质量信得过班组”。

    谭志强班组加工的部件动辄数百吨重,若有丝毫差错,就可能出现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在带队伍时,谭志强一直给团队成员灌输质量理念,要求大家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每周班组会定期召开安全质量例会和学习交流会,总结本周的经验,次次人满为患。

    平时工作时间,谭志强都盯在岗位上,但经常会“偷懒”,只在一旁看着指导却不动手,目的就是让徒弟们能尽快独当一面。同时,为了激发大家提升个人技能的积极性,还经常在班组里开展竞赛,同样的产品由两组同时干,相互比较,相互竞争创新,在班组营造出学习赶超的氛围。

    由于“谭志强大工匠创新工作室”在技术引领、创新创效、克难攻关、培训教育员工等方面成绩特别突出,2014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谭志强说,工业企业在随着发展形势不断转型,产品、生产技术都在往高、精、专上发展,落后产能将逐渐被淘汰。同样,落后的生产工人也会被淘汰。因此,每一个产业工人都要转变工作状态、工作作风,提升技术水平,多了解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制造水平,思考如何去赶超,做一名“高精专”的产业工人。②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广电独家
   第05版:第一现场
   第06版:大城无小事
   第07版:发现正能量
   第08版:速览
   第09版:深悦读
   第10版:深悦读
   第11版:政经观察
   第12版:家国七十年
   第13版:家国七十年
   第14版:家国七十年
   第15版:广告
   第16版:阳光校园
无标题
谭志强:新时期需要“高精专”的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