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家国七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政经观察
今报网首页
2019年08月2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1949年7月1日永结同心相濡以沫 他们将文艺作为“战斗武器”

    2019年,将迎来新中国70岁生日。“家国七十年”其实就是每一个平凡人的七十年,在新时代里,每一个平凡人都值得讴歌。4月10日起,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陆续推出大型重磅策划《家国七十年·我的故事》三部曲,从“我”的故事说起,用“小故事”展现“大时代”,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小人物”展现“大情怀”,用“我”的故事串起出彩河南的精彩篇章。

    今天,《家国七十年·我的故事》三部曲之第二部《见证》系列推出第5篇《共和国之恋:70年白金之婚,他们与祖国心连心》,将镜头聚焦在1949年结婚,携手走过70年风风雨雨,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他们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白金之婚夫妇——韩世杰与董兰。

    ▶再次见到韩世杰、董兰夫妇,是在郑大二附院的病房,距上次白金婚纪念画展时相遇,已一月有余。采访前夕,他们的二儿子董光建向我发来了几张照片,沐着灼热的夏色,92岁的韩世杰在遮阳伞下眯着眼正开心垂钓。

    ▶白金婚画展结束后,87岁的董兰做了一场手术,在医院休养了许久,她握紧我的手笑得灿烂,亲切又健谈。虽已是耄耋之年,二老的身子骨看起来依旧硬朗,讲起话来精气神儿十足。

    ▶韩世杰与董兰在1949年结婚,携手走过70年风风雨雨,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聆听二老回忆往事,我的思绪也跟着蔓延到那个时代……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见习记者

    张莉/文  记者李新华/图

    【邂逅】用心演奏爱你的歌

    韩世杰生于1927年,老家在山西陵川县,抗日战争爆发时正值青少年,曾做过小学教员,在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之后投笔从戎,1943年加入革命,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董兰生于1932年,是河南焦作沁阳人,在1946年投身革命,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两人在不同的文工团从事着文艺工作,这也为彼此相遇埋下伏笔。

    那时候,文工团还叫战地文工团,如果地方有需要便会转移,军队之间联系很紧密,会根据战争的需求来调配。“部队在前面打仗,我们跟着部队演出,演出的内容非常简单,就是把部队里一些战士的先进事迹,随时编成快板,部队解放了一个县城,然后我们就跟着部队,踏着尸体进到城里边去搞宣传。”董兰说,当时在战地文工团的工作既要文艺宣传,又要在前线救助伤员,帮助部队抬担架。队伍时常说走就走,一个人背起背包,一个夜晚走过百里地。

    说起两人的相遇,或许是机缘巧合,又或是命中注定。1949年春节前夕,韩世杰所在的豫北文工团与董兰所在的沁阳县剧团合并为沁河文工团,两人就此倾心相遇。韩世杰在团队担任乐队队长,董兰是剧团演员队主要演员,一来二去的合作,两人渐渐熟了起来。如冬日暖阳,似暗夜星辰,两颗心紧紧依靠,融入了彼此的漫长岁月。

    1949年春,沁河文工团在焦作市武陟县大虹桥乡搭台演出,突然遭遇敌人围攻,此时舞台上的表演正热火朝天,演员被迫匆匆下台,军队全力保护文工团连夜撤离,与敌人进行了激烈交战。 “那一仗非常危险,如果稍微晚一点,要是咱们军队没有赶上,可能我们就是连窝端了。”当时,董兰正在饰演《白毛女》中的喜儿,前脚刚跑出后门,敌人就从前门冲进来,浓妆都没来得及卸下。在那个年代,没有安定的生活,两人一同见证战争的残酷,一同面临着生与死,就这样认定对方。

    【携手】两颗同心相濡以沫

    1949年7月1日,韩世杰和董兰结为夫妻。在弥漫着硝烟的前线,爱情似乎尤为奢侈,他们的婚礼没有一场丰盛的酒席,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山盟海誓,两床被子放一块儿,就算是成了家。那时的爱情无关物质,自然是两颗同心,一生相濡以沫。

    1949年10月1日,鲜红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广场上人们热情洋溢,载歌载舞,万众欢腾。洪亮的声音通过广播充斥在大街小巷,全国人民沉浸在幸福、喜悦和欢欣鼓舞中,尽情地欢度新中国的第一天。

    那天,韩世杰、董兰夫妇与同志们一起实时收听,共同欢庆诉衷肠,兴奋地在大街小巷向群众宣传,嘹亮地唱起了南泥湾。 历经了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从低谷慢慢地站了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韩世杰笔直地坐在病床边,模仿起毛主席激昂的语调,字字掷地有声。

    当晚,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沁河文工团举行了多年以来最为隆重的演出。“那天,我们演了很多出小戏,全都是很喜庆的,也有古装戏,是那么多年最热闹的一次,我们是全民欢庆。那个时候,我们就感觉到国家站起来了,不再像过去了。”董兰眼里闪出喜悦的光,提起那天的情景仍觉激动。

    对于部队来说,文工团更是一种鼓舞。韩世杰回忆,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有革命需要就迅速做出贴合。解放战争时期,沁河文工团时常出演歌剧《白毛女》,舞台下方一半是部队,一半是老百姓,每每演到恶霸地主黄世仁抢走喜儿的这一段戏时,时常会有“入戏”的观众拿着砖头向舞台抡去,大声喊着“打倒封建主义,打倒蒋介石,解放群众”,表现出对封建主义的满满痛恨。他们曾一遍又一遍地向同志们解释,这只是一场演出,大家的革命热情却越来越高涨。

    在那个动乱年代,他们都愿做一个勇敢的人,散发着红色光芒,为爱,为信仰,轰轰烈烈地奋斗一场。党有需要,他们就鞠躬尽瘁,将革命的赞歌唱响在每一寸土地。

    【鼓舞】将文艺作为“战斗武器”

    在火红的年代,度过而立之年。18年的从艺生涯中,韩世杰曾担任过乐队队长、歌咏指挥、导演、团指导员等,他始终以文艺作为战斗武器,参加演出过上百部节目,演出数千场。 投身革命后,董兰始终以演员的身份活跃在舞台,一遍又一遍上演着精彩剧目,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

    解放战争结束后,文工团的建制取消,整体细化为更专业的各分支。1953年,韩世杰担任河南省话剧团党支部书记兼团长,参与组织的大型话剧《万水千山》尤其火爆。1954年,《万水千山》在开封大众剧院造成轰动,两个月期间一票难求,群众为了观看话剧,时常半夜前往剧院排队买票,一不留神儿票就会售罄。

    《万水千山》作为一部全景反映长征的作品,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战役故事,重温历史革命时刻,如“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彝海同盟”“强渡大渡河”等,真实生动地讲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终于赢得长征的胜利。舞台上,演员们用精湛的戏剧表达,气势恢弘的艺术效果,带给观众们深深的震撼,将长征精神蔓延到大街小巷,鼓舞着每位革命同志。

    那两个月,董兰整天在剧团忙碌,为了不影响正常演出,董兰为刚出生年幼的儿子找了奶娘。《万水千山》每天都要上演两次,白天晚上各一场,有时候应同志们的需要,还会再延长时间。到了晚上,工厂和学校还会包场,场下座无虚席,1200人在台下看得津津有味,叫好声此起彼伏。

    1955年,反映农村成立合作社时期的话剧《不能走的那条路》,代表河南话剧团到全国汇演时,一举包揽了导演奖、舞台美术奖、演员奖等各大奖项。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政经观察
   第04版:专版
   第05版:大城无小事
   第06版:大城无小事
   第07版:速览
   第08版:专版
   第09版:专版
   第10版:家国七十年
   第11版:家国七十年
   第12版:速览
   第13版:专版
   第14版:专版
   第15版:体彩·今牌金融
   第16版:专版
   第17版:河南新闻
   第18版:河南新闻 社会
   第19版:河南新闻 社会
   第20版:河南新闻 社会
   第21版:河南新闻 社会
   第22版:广告
   第23版:河南新闻 社会
   第24版:河南新闻 社会
   第25版:河南新闻
   第26版:河南新闻政法
   第27版:河南新闻 政法
   第28版:河南新闻 社会
   第29版:河南新闻 社会
   第30版:广告
   第31版:广告
   第32版:河南新闻 社会
1949年7月1日永结同心相濡以沫 他们将文艺作为“战斗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