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象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象声

第03版
要闻
今报网首页
2019年07月13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监督官员 要警惕情绪带偏理性

      有这么一道选择题:官员在途中临时遇到灾情,应该是就地指挥抢险,还是考虑到舆论影响,先回去弄一身行头,打扮得“像个救灾的样子”再来抢险?近日,贵州省黎平县九潮镇副镇长杨璟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在返回扶贫村路上遇到洪水,有一辆车遭遇险情。穿得“不像救灾的样子”的他现场指挥车辆抢险,并劝止群众过河。当时雨下得很大,有群众帮他撑伞。那把伞还是三个人共享。这段视频放到网上后,“领导自己不打伞耍官威”的言论充斥网络。

    或许很少有人会预料到,为人撑伞这样的小事,能够持续霸占舆论热点多日,支持的反对的在网络上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不同的是,被撑伞的是一名副镇长。从视频流传最初的质疑和追问,到当事群众站出来阐述原因的主动发声,再到有关部门经过调查后的廓清舆论,出人意料的是,贵州官员“救灾不打伞耍官威”的新闻,却没有冷下来,依然是网友热议的话题。

    按理说,人们监督官员,愤恨耍官威、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或者抨击权钱交易、权力寻租,都是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这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将倒逼官员慎言慎行慎微、倒逼权力运行廉洁自律规范。但那种“要想避免出现这种舆论风波,需要政府公务人员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与影响”的“理性声音”,却显得用力过猛,既不现实,更是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的确,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时代,公众在自觉发挥监督职能和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上,发挥了不少积极作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事故现场面带微笑,而后被网友关注并迅速落马的“表哥”杨达才。网友监督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监督后的“下半篇文章”,却要由事实真相、纪检部门走访调查来共同完成。单靠抽象的愤怒和不由分说的仇官情绪,既无助于事实真相的尽快还原,更不利于塑造一个理性客观的网络世界价值观。

    遇到突发事件,官员主动站出来指挥救灾,这是履职尽责的体现。试想一下,假如真的像有网友说的那样,官员时时、处处都要考虑舆论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做出适合当时场景的举动,比如换一身救灾的服装、与围观的群众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使下暴雨也不能与群众共用一把伞,那么,这样的监督,是否已经违背了监督的初衷?这种有意营造的公众形象,是否公允合理?待那时,是否还有人会质疑这是在作秀?这是不是以一种形式主义反对另一种形式主义呢?

    去年,一段“教科书级”警察执法视频迅速走红。面对群众围观拍照,执法交警表示“你拍可以,但不能断章取义,掐头去尾,否则要为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负责”。这无疑传递了一种深刻的讯息:行使监督权,并不是公众孤立的单方面行为,而是有两方面要求。纪检监察部门及时了解舆情、迅速回应社会监督,通过细致的走访调查还原真相、严肃问责,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网友行使监督权也不能任性,能够就事论事、理性客观,共同营造一种有话好说、有权慎用的积极氛围,才能让这种监督更精准、更有说服力与生命力。

    法制日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象声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家有考生
   第06版:速览
   第07版:广告
   第08版:作文
戒尺要既有温度又有刻度
家庭作业不能成“家长作业”
监督官员 要警惕情绪带偏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