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乡村振兴基层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今报网首页
2019年05月2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河: “乡土文章”与“产业文章” 古村落变新网红

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王仁海采访油茶种植

    在新县,曾经闭塞的古村落历经改造,焕发新的光彩;曾经破旧的古建筑没有被拆除,而是保持原貌变身“新网红”;曾经荒芜的油茶山经历产业链的完善,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  王仁海 余超  王姝/文  章继军/图

    “村庄保护的关键,在于激活人心”

    西河大湾曾是新县“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中古村。2013年起,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专家与西河村结成对子,时任新县县长的吕旅任西河村名誉村长,开始了对西河大湾的设计。

    正如西河古村落设计师罗德胤所说:“村落保护的关键在于激活人心。”这句话反映了对乡土的期待:让村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过上更好的生活。围绕着这一点,专家、政府以及村民,开始了一场共同的乡村实验,美好的蓝图跃然纸上:朝着“村民的西河——再造和谐自主的宜居家园;历史的西河——传承地方特色的古村文化;旅游的西河——开展最小干预的精品度假;生态的西河——实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四大目标,把西河大湾打造成具有豫南特色、生态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古村落改造示范点。

    在这里,“村民的西河”是第一位。事实上,从最初基础设施建设起,村民的主体性已经开始发挥。道路硬化、自来水铺设、古明渠修复、管网建设……这些工作是依托村民自己完成的。新县县政府为西河划拨部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并呼吁16个部门整合资金到西河,保障了村民一天60到80元的工钱。村民给自己家干活,尽心尽力,效率很高。

    作为西河的最大亮点,老房子的修复成为工作重点。村民张思齐和妻子在西安从事古建筑修复工作,年收入不菲。听说老家要改造,把手里的活一交接就回来了。专家开始还担心建成的水准,张氏祠堂边第一户一建成,乡村专家孙君点了点头:“可以,不比郝堂村(全国首批‘美丽乡村’示范点,信阳市平桥区一座改造示范村)盖得差。”

    为了让村民参与其中,周河乡政府成立西河大湾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对村内的瓦匠、窑匠、木匠进行登记摸底,组建建筑团队;收集旧砖、旧瓦、砖雕、木刻等建筑材料,保障大湾房屋二期改造工程能够就地取材;制定西河古村落改造奖补办法,鼓励有一定资金实力和积极性较高的农户自行房屋改造……2014年国庆节前,大湾房屋一期改造完成。

    “你出门打工赚多少?留下来,要不挣钱,我赔你。”

    5月13日,坐在西河第一家农家乐——“西河农家”的院子里,80后小伙张洋兴奋地说起创业史。

    “别看我们生在大山里,好多都留过洋、会外语呢!”张洋笑着说。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县,不少农民前往日本、韩国等地务工赚钱,该县的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就专为外资企业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当古老的村庄开始焕发新的活力,外出“民工潮”变成了返乡的“创业潮”。2013年,为了给刚出生的孩子赚“奶粉钱”,25岁的张洋远赴韩国做汽车零配件。到了2015年,他接到父亲电话,让他“回家看看”,“可以开个农家乐试试”。

    “我当时很惊讶,觉得父亲思想还挺先进的,回去一看,老家完全变了个样儿。”后来张洋才知道,为了劝自己的父亲留在家乡做农家乐,返乡创业的大老板张思恩可没少花心思。

    2013年张思恩返乡时,已经是北京两家建筑企业的老总。在乡政府的邀请下,他回到家乡,成为西河农耕园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董事长。随着西河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初显,游客驱车前来,玩得尽兴,却苦于没有地方吃饭。张洋家位置醒目,离停车场近,园内整洁宽敞,且有一位善于烹饪的主妇。“锁定目标”后,乡、村干部和张思恩连续到他家劝说。

    “叔,你说出去打工,一年能挣多少?我做个保证,开了农家乐,要是不挣钱,我照样赔给你。张洋在外面见得多,你问问他,能不能搞?”看见老张迟迟不松口,张思恩急得不行:第一家农家乐不仅可以马上见效益,还可以给村民起到示范作用。这颗悬着的心,终于在张洋回来后放下了。

    果然,“西河农家”开业第一年就赚了10万。在城里吃惯大鱼大肉的人们,对当地特色菜十分感兴趣。腊肉炒竹笋、橡子豆腐、清炒桑叶、桑葚红果……被游客称赞“有妈妈的味道”,甚至有人在结账时坚持多给“小费”,以表谢意。

    五一小长假,这个五口之家提前请两位亲戚帮忙,假期首日就接待了三十多桌“流水席”。张洋感慨地说,是西河的“绿水青山”让他们拥有了“金山银山”。

    “二张”的回归,是信阳返乡创业群体的一个缩影。据悉,截至今年3月,该市累计有12.4万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累计创业各类市场经营主体7.5万多个,新县和光山县被评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

    线下是风景的油茶山,线上是网红的山茶油

    在西河,更多村民无法像张思恩或张洋那样创业,他们能否借上发展旅游的“东风”?

    青石板街道旁,枫杨树下,一枚“观音豆腐”的照片格外醒目。“这是观音豆腐,我们的‘非遗’!”村民王家梅热情地招呼着外来客参观制作过程:将叫“观音叶”的树叶洗净、揉搓成糊,倒入草木灰调和的灰水,搅动至凝固……

    细腻爽滑的观音豆腐,为夏日带来凉爽。比观音豆腐成本更低的,是山中随处可见的青笋、野菜、野果。张思恩告诉记者,夏天的山野菜,秋天的八月炸,冬天的拐枣……往往中午采摘,不到下午就卖光了。

    自然馈赠的美味,只是村民们钱袋子的一个补充,更常态的增收机制,有赖于当地“旅游+”的发展模式。

    在西河粮油博物馆,三百年的古法榨油机器印证着新县古法榨油的悠久历史。

    油茶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其油酸及亚油酸含量均高于“油中之王”的橄榄油,早在2004年,中国油茶籽油就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为“全球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西河所在的周河乡有近10万亩天然油茶林,是河南省油茶主要产区之一。传统的食用油5升仅需要几十元,而山茶油1升能卖到200到400元,油茶山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但村民传统自种自榨、作坊式加工效率低,缺乏品牌和销售渠道,难以覆盖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加上油茶种植分散,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不少茶山面临荒芜。

    2016年,在当地企业绿达山油茶资源发展有限公司牵头下,周河乡成立了油茶示范基地,将农户的油茶园流转到合作社,对低产油茶园实行综合改造,统一管理,油茶籽集中收购,其中对贫困户签订合同,以每斤高于市场价2毛钱的价格收购。

    初夏的油茶种植基地,墨绿的油茶一眼望不到边。绿达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熊国勇告诉记者,合作社已与周河乡近3100户农户签订了《茶园流转协议》,流转天然油茶园近10万亩,其中贫困户1.4万亩。改造后的茶油亩产由原来的7.5千克提高到15千克,户年均增收1.2万元。

    除了流转经费,茶山改造和日常管理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在周河乡油茶服务站,记者看到村民们正在进行油茶育苗嫁接。熊国勇告诉记者,目前周边已经建立了11个油茶服务站,带动村民参与其中。

    “我们的山茶油对身体特别有益,可以带回家自己吃,也可以送人,在网上也能买到啊!”一位工人主动为油茶产品代言起来。打开某电商平台,该山茶油不仅销量可观,评价也十分喜人:“努力挣钱,争取顿顿吃上山茶油。”

    茶园变绿色工厂,茶农当产业工人。随着产业链的持续完善,茶油软胶囊、茶皂素、饲料肥料生产线,油脂储备及河南省木本油检验中心等项目,将为居民带来更多机遇。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乡村振兴基层行
   第05版:乡村振兴基层行
   第06版:乡村振兴基层行
   第07版:乡村振兴基层行
   第08版:第一现场
   第09版:拍案说法
   第10版:特别报道
   第11版:速览
   第12版:今牌金融
   第13版:今牌金融
   第14版:今牌金融
   第15版:今牌金融
   第16版:政经观察
   第17版:河南新闻
   第18版:河南新闻
   第19版:河南新闻
   第20版:河南新闻
   第21版:河南新闻
   第22版:河南新闻
   第23版:河南新闻
   第24版:河南新闻
   第25版:河南新闻
   第26版:河南新闻
   第27版:河南新闻
   第28版:河南新闻
   第29版:河南新闻
   第30版:河南新闻
   第31版:河南新闻
   第32版:河南新闻
西河: “乡土文章”与“产业文章” 古村落变新网红